張鳳翽公館

張鳳翽公館

張鳳翽公館位於碑林區菊花園一個僻靜的巷子裡,民國初年,張鳳翽曾在這裡會晤革命黨錢定三、萬炳南、郭希仁等人,共商安定陝局大計。公館占地面積900平米,坐北面南,為東西兩進四合院式建築,均為磚木結構,硬山灰瓦,辟楠木雕花格子門、窗。文革後不久,張鳳翽的後人將張公館交給了公家。張公館現已經被拆除。

基本信息

公館簡介

說起菊花園,最被人們津津樂道的,卻是那裡曾坐落著陝西辛亥革命元老張鳳翽的宅院。因為坐落著張鳳翽的公館,所以這條不起眼的小巷被叫作張府巷。雖然老住戶們對張府巷津津樂道,但過往的年輕人卻鮮有知道的,當被問及張府巷時,大都一頭霧水。巷子東頭正在進行拆遷,幾名工人在廢墟中敲砸著,殘存的牆壁上,還能看出青石雕花。當地老住戶、80歲的仁治斌老人說,這附近的大片區域,曾經都是張公館,近幾十年已經陸續拆除。公館建於民國初年,占地面積900平方米,坐北面南,為東西兩進四合院式建築,正門開在張府巷,北邊有一個小後門,直通東大街。整座院子都是磚木結構,硬山灰瓦,木製雕花格子門、窗。

公館建築圖公館建築圖

由於年幼,張女士沒有去過當年的張公館,於是請她身為一級建築師的父親依據記憶,畫了一張當年張公館的平面草圖。公館分為前庭、中庭、後庭。其中一進院裡有接待廳、會客室、書房、管家住房、庫房、賬房等。張鳳翽本人住在二進院靠東的房子裡(督軍住房),院子裡有花園,同住的還有一些親屬。繞過這個院子,是公館的後庭,蓋有廚房和傭人房等。
今年60歲的張以晶先生生於上海長於上海,但幼年時,常跟母親回西安看外公張鳳翽,每次自然都是住在菊花園的張府。張以晶先生說:“我記得外公家是菊花園10號。張府巷可能是當地人習慣上的叫法,我們自己並不那樣叫。外公家的門頭並不顯眼,不招搖,印象中也沒有掛‘張公館’‘張府’之類的牌子,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小門。”
關於侄女張女士提供的那幅手繪圖,張以晶根據自己的回憶認為圖畫得比較準確,不過主要描述的是解放前的狀態,“解放後,公私合營,外公家只留下後面兩院房子自己住,前庭成為一個民主黨派的辦公地點,周末那裡經常舉辦舞會,還有樂隊伴奏,吸引的人挺多,我們還去看熱鬧。穿過這個院子,才能進到我們家的院子,家裡的隔牆全是木質的。我們中庭是個大花壇,種了許多花草果樹,蘋果樹梨樹、葡萄架、櫻桃樹、石榴樹都有,還有一棵白玉蘭樹,後院有棵棗樹。後門開在東大街,但是基本沒有什麼正式的門臉,而是通過一個小商店門面進進出出。那時應該還有不少政要也來過我家看望外公,據說彭德懷就來過,但我太小了記不清了。1958年,外公去世時我也在場。追悼會就是在中庭召開的,我記得當時院子裡擺滿了花圈,很多人來送外公。外公出殯那天,東大街的交通基本都停頓了,車隊中間是我們幾十位家屬步行隊伍,隊伍走得很慢,街道兩邊全是市民,還有警察維持秩序。我最後一次離開那裡是1963年,當時上國小3年級。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房子交公了,我們就再和那裡沒關係了。”

相關人物

張鳳翽張鳳翽張鳳翽張鳳翽 張鳳翽 張鳳翽

張鳳翽字翔初,清末秀才。1881年生於陝西西安府鹹寧縣。1902年考入陝西陸軍武備學堂。畢業後,選送日本學習軍事。其間,加入中國同盟會。1911年10月,張鳳翽與錢鼎、張鍅等人回響武昌起義,發動西安起義,被推為臨時總指揮。1911年11月陝西軍政府成立,張鳳翽被推選為“秦隴復漢軍”大統領兼民政長(省長)。1912年,北洋政府任命張鳳翽為陝西都督。張鳳翽還熱心教育,提出創立了西北大學。1914年,袁世凱調張鳳翽入北京封為揚威大將軍,免去陝西的職務,此後一直在北京閒住,沒有參加政治活動。抗日戰爭爆發後,不願做日寇鐵蹄下的奴隸,張鳳翽由北平回到西安住在菊花園張府巷舊居。新中國成立後,張鳳翽任西北軍政委員會委員、西北行政委員會委員、陝西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副省長等職。1958年於西安逝世,安葬於西安烈士陵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