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雷[當代著名建築師、張雷聯合建築事務所創始人]

張雷[當代著名建築師、張雷聯合建築事務所創始人]

張雷,男,中國當代著名建築師。1964年出生於江蘇南通;1985年南京工學院(今東南大學)建築系本科畢業;1988年東南大學建築系碩士研究生畢業;1993年瑞士蘇黎世高工建築系研究生畢業。現任南京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建築設計與創作研究所所長;張雷聯合建築事務所創始人兼主持建築師、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張雷張雷
2012年榮獲第三屆”瑞士建築獎”(SwissArchitecturalAwards)提名;2009年5月獲選英國ICON雜誌全球20位最有未來影響力的青年建築師;

張雷建築工作室被美國《建築實錄(ArchitectureRecord)》評選為2008年全球十大設計先鋒(DesignVanguard2008)事務所。

曾任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日本千葉技術大學瑞士蘇黎世高工等校客座教授、副教授、教師;美國哈佛大學設計學院客座評審。

近年來設計作品在GADocument,Domus,Lotus,ArchitecturalDesign,ArchitecturalReview,ArchitectureRecord,Mark,Icon,Area,Oris,Space,1’ARCA,ArchitectureNow,ArchitectureNowHouses,ArchitectureNowMuseums,100ContemporaryHouses等國際一流建築雜誌及刊物上廣泛發表。

代表作品

國家遺傳小鼠資源庫(2003年)

混凝土縫之宅(2007年)

詩人住宅(2007年)

新四軍江南指揮部展覽館(2007年)

青城山中國當代美術館之方力鈞美術館(2008年)

揚州三間院(2009年)

北辰長沙三角洲展示中心(2010年)

CIPEA四號住宅(2011年)

鄭州鄭東新區規劃展覽館(2011年)

揚州科技館(2013年)

建築理念

一種方法:基本建築

崇尚理性與強調邏輯性的空間關係,是張雷早期作品中的一種傾向。如江蘇省地稅大廈(1998年)、南通外國語學校學生宿舍(1999年)等都表達出秩序和幾何的規制。這與他接受東南大學傳統建築教育以及在瑞士進修期間受瑞士建築影響密切相關。而1998年的洪災對張雷的建築觀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我們幾個人自願去南昌賑災,當時大水沖走了房屋,政府只給了每戶5000元的補助,這綿薄的經費如何給災民造家?”這個疑惑與衝擊讓張雷重新開始思考建築的意義。什麼才是建築?因為災後重建與災民造家,就是一個生活、需求與現實的問題,是很真實的關於生活空間的問題,早已非過往建築學的專業原則與標準所能控制的。所以,1998年的南昌災後重建,是張雷設計人生中的一個轉折點,以致他後來非常關注沒有建築師的建築。

“沒有建築師的建築,就是做設計時,沒有想專業方面的問題,是全然面對一個真實的生活狀況,用最合理的方法來蓋房子,符合現實,一種掌握當地人、事、物的條件的設計。”這樣的想法開始在張雷的心中常駐。2001年的南京大學陶園研究生宿舍,張雷考慮到當地氣候因素與私密性,設計了陽台與使用木質百葉窗,既可通風又可達到私密遮蔽。這個非常基本的想法,反映出一種樸素的設計思考,回歸到人生活的基本面,使得建築與人發生關係。張雷當時提出“基本建築”的說法,就在談以人為本的建築設計。

對於建築的“基本”要求在張雷對於建築材料的選取和運用中暗藏不表。在南京南畫廊中,他使用了石棉瓦、鐵鏽門與杉木板,這些都是質樸的當地性材料。南京高淳詩人住宅張雷使用了紅磚。原因是基地附近有燒制紅磚的磚窯,每平方米成本不過800元。當磚成為建造的主角之後,砍半磚或是凸半磚的建構方式強化了材料在文化中的肌理表述。這種“基本”是對基本元素的駕馭,同時也是地域性的體現。按張雷的話說,正因為“基本建築”強調的是“因地制宜”,崇尚形式的簡約及與環境的協調,也因而在無形中實現了對環境,對自然的尊重。

一種態度:對立統一

“剛開始的時候,設計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是建立秩序的過程。我一直認為所謂概念、想像、設計能力等,其實是一種控制的能力。”張雷認為建築的問題是可以被分析的。他總是在尋求最簡單、最直接的答案。“這不是風格,而是一種態度”。這種態度讓建築師以理性的方式對事物做出感性的回應。“我喜歡那種能夠感動我的建築,至少是觸動。而有些作品是冰冷的,是純粹的解決方案(puresolution),是純粹的機器(puremachine)。”在張雷的建築思維當中,這種感動的產生關鍵在於“對立統一”。西方思維強調理性,非黑即白。“但中國不是,能夠把一個完全對立的東西,用一種方式表達出來。”

對立統一,是張雷多年來總結的設計思想,是手法、是態度、也是哲學觀,來源於他對於東方智慧的參悟。方圓、內外、深淺、多少、正反、因果、聚散、空盈……張雷試圖找尋出對立的關鍵字,並企圖把它們運用到設計中。“我希望能夠從建築中把這種神態表現出來。我把這種對立與統一稱為:簡單的複雜性,熟悉的陌生感。例如位於南京頤和路民國公館區的混凝土縫之宅,就是新與舊的對立統一,“這是個很現代的房子,我的協調方式反而是把現代的玩意兒放在古老的歷史街區中。新舊的差異反能更好地凸現老房子的價值。非但沒有破壞歷史文化價值,反而起到了強調的作用。相互映襯,這就是最好的協調。”

一種理想:人本建築

張雷的作品張雷的作品
因身兼教師和建築師的雙重身份,張雷有其他建築師難得的理論建樹。“簡單的複雜性,熟悉的陌生感”;“因地制宜,一針見血,對立統一”,諸如此類的辯證觀點在與他交談的過程中不絕於耳。如今張雷在“基本建築”基礎上,提出了“人本建築”,是他批判性地應對中國社會現實及建築學理論思考的新的探索。

2009年設計鄭州鄭東新區城市規劃展覽館,張雷探索了一個議題:公共建築如何具有公共性。“我每次到巴黎,總會去蓬皮杜藝術中心,那裡外面有廣場,有人畫畫、彈琴,裡面有咖啡館、電影院、藝術品商店,它成了城市的客廳。而中國城市的公共建築講究標誌性,喜歡英雄主義、紀念碑式的莊重,與市民生活是脫離的。”我在鄭東新區城市規劃展覽館設計中,著力體現了建築的公共性,入口對著街角,表示著開放性的特徵;強調公共動線的流暢,展廳不開放的時候,人們也可以從室外一直走到屋頂。”

揚州廣福花園拆遷小區的設計則體現的是人文關懷。“我們重點解決四個問題,一是尊重和延續傳統習俗。這個項目的安置對象原先都是郊區的農民,習慣在戶外院子裡搭棚子操辦紅白喜事、院子裡曬衣服、在綠地里種菜……但我們希望尋找合適的方式讓他們既有空間延續習俗,又不對環境產生影響;二是千方百計滿足老年人的需求,拆遷安置小區大部分住的是老年人,他們基本不呆在家,喜歡串門,所以要為他們設計更適宜的公共空間。而且老年人辨識能力、行動能力較差,在細節設計中都要考慮;三是千方百計降低生活成本。18層的房子通常因屋頂不夠大無法家家安裝太陽能熱水器,但我們考慮到房子的均好性,把18層樓的房頂加大,讓每家都用上太陽能,既節能又省錢;四是發揮社區組織作用。這種小區物業費通常收不上來,沒有哪家物業公司願意管,所以很可能會讓原來的村民小組來管理小區,我們的設計就要考慮這些問題並最大化地予以配合。”

在張雷眼中,拆遷拆的不單是房子,實際上拆的是社區,拆的是鄰里關係。“所以我們的中心思想就是重建社區。讓從老的小區到新的安置房裡的居民,能夠還有社區歸屬感。

個人榮譽

2013年首屆香港建築師學會兩岸四地建築設計大獎金獎;

2012年第三屆”瑞士建築獎”(SwissArchitecturalAwards)提名;

2011年江蘇省人民政府首批“設計大師”;

2009年獲選英國ICON雜誌全球20位最有未來影響力的青年建築師;

2008年張雷建築工作室被美國《建築實錄(ArchitectureRecord)》評選為2008年全球十大設計先鋒

(DesignVanguard2008)事務所;

2008年英國《建築評論(ArchitecturalReview)》ar+d國際青年建築師最高獎榮譽提名;

2008年第四屆WA中國建築獎優勝獎;

2005年教育部優秀設計一等獎;

2004年首屆中國建築藝術獎;

2002年首屆WA中國建築獎優勝獎。

主要參展

2001年柏林Aedes畫廊“土木”中國新建築展(德國柏林)

2002年上海“土木回家”中國新一代建築展(上海)

2003年法國蓬皮杜藝術中心“中國當代藝術展”(法國巴黎)

2003年中國國際建築藝術實踐展(南京)

2003年中國當代建築展(德國杜塞道夫)

2004年東西南北-中國青年建築師的當代性(法國波爾多)

2004年狀態-中國當代青年建築師8人展(北京)

2005年帕爾馬建築節“建築-富裕與貧困”(義大利帕爾馬)

2005年深圳城市與建築雙年展(深圳)

2006年米蘭技術大建築學院“中國建築-傳統與轉換”(義大利米蘭)

2006年荷蘭建築協會“中國當代建築展”(荷蘭鹿特丹)

2007年首屆香港建築雙年展(香港)

2008年中國建築:五個項目/五個故事(美國紐約)

2008年法國建築與文化遺產之城“中國當代建築展”(法國巴黎西班牙巴塞隆納)

2008年東京設計中心“傳統和高科技”19位國際建築師作品邀請展(日本東京)

2010年東風-中國新建築2000-2010(德國維特拉設計博物館)

2011年成都雙年展國際設計展特別項目《文學中的建築》(成都)

2011年向東方—中國建築景觀(義大利羅馬)。

學術專著

《當代建築師系列——張雷》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13第一作者

《基本建築》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4第一作者

《A+C設計表現》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97第一作者

《青年建築師設計作品選》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97第一作者

《歐洲現代建築解析—形式的邏輯》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第二作者

《歐洲現代建築解析—形式的建構》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第二作者

《歐洲現代建築解析—形式的意義》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第三作者

《電腦建築畫—創意製作表現》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第三作者

《STRUCTURALTRANSFORMATION》ETH-Zuerich1998第二作者

《歐洲現代建築解析—形式的邏輯》獲99年江蘇省優秀圖書一等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