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開滋

張開滋,字景陽,教授、主任醫師,男,1937年2月生,祖籍山東萊陽,出身岐黃聖手、醫學世家,幼承家學庭訓、立志學醫。

基本信息

個人履歷

1962年畢業於哈爾濱醫科大學醫療系。在校師從著名醫學遺傳學專家李璞、劉權章教授,著名心血管病專家於維漢院士、傅世英教授。1978年先在北京協和醫院進修內科,後轉在北京朝陽醫院進修,受教於著名內科學家翁心植院士、心電學家張晨燕教授。為發揚國粹,傳承祖業,再次脫產學習中醫後,以中西兩法驅病魔,祛沉疴。曾任大連醫科大學丹東教學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學遺傳研究室主任;

於1988年在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醫學院作訪問學者,與國際心血管病專家Tsung O.Cheng教授進行學術合作。現任三所大學兼職教授、一家醫院名譽院長、一所心研所名譽所長。1997年創建中國心電信息學分會並任第一、二屆委員會主任委員,2005年任第三屆委員會名譽主任委員,臨床醫學系列叢書編輯委員會總編輯,中國心力衰竭協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心電學學會常務委員,中華醫學會遼寧省遺傳學會常務委員,遼寧省遺傳學會理事,《美國中華心血病雜誌》副主編、《國際血心血管雜誌》特邀編委、《中國優生與遺傳雜誌》編委、《實用心電學雜誌》編委等多種職務。

工作經歷

在他從醫40餘載的醫療、教學和科研實踐中,積累了較堅實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臨床經驗,積極開展新技術、新療法,具有解決疑難疾患和搶救急危重症能力,擅長治療心血管疾病。並對Holt-Oram綜合徵、Marfan綜合徵予以新命名和分型,得到眾多專家的認定和採用。於1995年同顧菊康教授等創建性提出"心電信息學"新理念和"靜態心電圖"規範術語,並按心電信息學圖形進行分類以及系統地、完整地介紹各種心電信息檢測技術和臨床套用,已得到初步認同,並在實踐中受到檢驗和發展。

他不斷總結經驗,勤於筆耕,為普及醫學知識,發表科普文章500餘篇,其中9篇分獲全國、省、市級獎,參編《醫海拾零》(散文)、《365天的童話》(詩歌)、《第二次生命》(劇本)等。發表醫學論文180餘篇,其中8篇刊登在美國醫學雜誌、美國心臟雜誌、國際心血管雜誌上,9篇在加、美、英、意等國召開的七個國際會議上交流,10篇譯文。多次主持全國性學術會議,並在北京、天津、青島、武漢、南京、太原等地講學60餘次,主編及合編醫學專著分為:遺傳醫學系列、急診醫學系列、心電信息學系列、心血管病學系列共40部,代表作有:《遺傳性心血管疾病》、《心血管遺傳病學》、《猝死診斷防治學》、《臨床心電信息學》("十五"出版規劃重點圖書)、《臨床動態心電圖學》、《臨床心臟負荷實驗學》、《中國心電信息學圖解集成》("十一·五"國家出版規劃)等,詳見張開滋教授醫學著作一覽表。

他的多部書籍得到國家領導人親筆提寫書名或題詞,多篇論文和科研成果收錄入國內外情報信息庫和辭典中,廣泛地被引用。

他具有獨立設計和主持科研能力,獲市、省及軍隊科技進步獎共7項,並獲國家科委頒發的科技成果證書;還參加多項全國多中心研究課題;並多次擔任科研成果鑑定工作。

鑒於在醫療、教學、科研成績斐然,尤其是在遺傳性心血管病方面有所建樹,是我國遺傳性心血管病學科帶頭人之一;在心電信息學方面亦有較深造詣,是我國心電信息學的提出者和奠基人。因其成績卓著,多次受到嘉獎,被授予首批公眾科學獎等17項,享受政府特殊專家津貼。

其成就載入《世界優秀專利技術精選》、《世界名醫大全(中國卷)》、《世界名人錄》、《東方之子》、《中國當代中西名醫大辭典》等28部大辭典中。

他崇信:"創新成就未來,未來屬於有創造性的人;人的事業就應有特色,有特色才有實力;有實力才有地位,地位決定人生精彩"。他的座右銘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勤能補拙,奮能生術"、"天道酬勤,必有所得"。

他是一書痴,購書、讀書、藏書成性。從醫、教、研工作28年後始之寫書,自1990年《遺傳性心血管疾病》處女作問世之後,而一發不可收拾,每年有1~3部出版,已達40部,75歲擱筆,收筆之作為《臨床心血管遺傳病學》(心血管遺傳病學·二版),今生此願足矣。使經驗得以總結,理論得以升華,學識得以提高。蒙前輩專家提攜,得同道好友相助,加自己勤勉苦學,事業有小成。他奉行"紙載千秋在,文章萬古留",以書會友,正謂"讀名人之書,交天下之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