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錦池

張錦池

張錦池是高校文科教材《文學理論基礎》編撰者之一,中國藝術研究院紅樓夢研究所校注的《紅樓夢》新校本注釋者和注釋定稿者之一。中國紅學會最初發起人之一。現為博士生導師,中國古代文學學科帶頭人。

基本信息

個人履歷

1958年畢業於上海市上海中學,同年分配到哈爾濱師範大學中文系從事教學工作,先後教過現當代文學,文藝理論,古代文學。現為哈爾濱師範大學文學院古代文學教研室教師,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級教學名師,國家級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歷任中國紅樓夢學會副會長,現任中國紅學會顧問,《紅樓夢》學刊編委。

人物生平

張錦池,著有專著《紅樓十二論》、《中國四大古典小說論稿》、《西遊記考論》、《紅樓夢考論》、《中國古典小說心解》、《漫說西遊》、《中國古典小說十二講》、《西遊記導讀》,及論文多篇,共約230餘萬言。

主要著作

著有專著《紅樓十二論》(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2年初版,1986年再版,1995年重排三版)、《中國四大古典小說論稿》(北京華藝出版社1993年初版,1995年重排再版)、《西遊記考論》(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初版、2003年重排再版)、《紅樓夢考論》(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中國古典小說心解》(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漫說西遊》(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出版,2001年經由原出版社授權香港三聯書店出海外版)、《中國古典小說十二講》(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西遊記導讀》(中華書局2002年出版),及論文多篇,共約230餘萬言。高校文科教材《文學理論基礎》編撰者之一,中國藝術研究院紅樓夢研究所校注的《紅樓夢》新校本注釋者和注釋定稿者之一。

社會評價

教書育人方法怪

你如果跟哈師大的學生這樣打聽一個人:有一個脾氣有點古怪的老爺子,古代文學講得特別好,雖是教授、博導,卻一直堅持給本科生上課,聽課的人特別多,去晚了就沒地兒了。學生一定會告訴你,這老爺子準是張錦池。

大學畢業時,為回響國家建設邊疆的號召,張錦池申請了四次,主動要求到祖國的最北方——黑龍江,成為了哈爾濱師範大學中文系的一位教師,一乾就是40多年。他先後教過現當代文學、文藝理論、古代文學。儘管身體不好,他卻一直堅持給本科生上課,直到前年,系裡出於為他身體健康情況考慮,停了他的課。張老師依然不甘心,如果身體允許,他還要繼續給本科生上課!

張老師有三怪,一是他的教學方式很有特點。採訪開始時,我按照慣例拿出筆和紙,一副虛心請教、筆耕不輟的樣子。張老師阻止了我,說道:我一直不喜歡我的學生做筆記,我認為預習比複習重要得多,不管講《紅樓夢》還是《三國演義》,都要提前認真看原著,在課堂上認真聽老師講解,下課後思考問題,永遠是“預習—聽課—思考問題”,而不應是“聽課—複習—記錄問題”。上課的時候,張老師要求學生用眼睛看著他,他能夠從他們的眼睛中看出自己哪兒講的不明白,哪兒學生不理解。

第二怪是他喜歡“不聽話”的學生,喜歡跟他“唱對台”的學生,能夠提出與他不一樣的見解或是敢反駁他的學生。以至於在某次考試中,一個學生的成績竟然超過了滿分100分,得到了105分,原因是他除了回答完張老師所出的5道題之外,自己又列出了一個新的問題,並加入了自己的見解。張老師認為,學生應該培養四種能力:一是眼力,能夠看見別人看不見的問題,發現別人發現不了的問題;二是功力,能夠用豐富的知識去論證看出的問題;三是魄力,要有敢於質疑權威、持不同意見的魄力;四是文字表達能力,要能夠深入淺出地把問題表達出來。這四種能力中,眼力是最關鍵的,也是現在學生最缺少的。張老師希望他的學生都有質疑的精神,老師講的內容不一定就全部正確。

第三怪是他的教育理念,他認為沒有笨孩子,都是家長把孩子教笨的。他舉了一個例子,一個小孩看到一個洞,就問母親:那兒怎么有個洞?母親沒有回答他,而是警告他離洞遠點,不然會被蛇咬,就這樣把孩子嚇了回去,好奇心也被扼殺了。對於自己的孩子,他從來不去約束,而是放任;不去批評,而是褒獎。張老師認為:數子十過,不如贊子一長。兒子上國小三年級時,弄壞了家裡廁所的水箱,他非但不責備,反而與兒子一起去弄個明白;兒子考入哈師大附中,成績是“擦邊球”,得知情況後,他笑著說:“兒子,你真厲害,一分也沒浪費”。

動盪年代求學苦

凡成就偉業的人,必然經歷過一番磨難。提到童年,張老師不禁把眼睛望向遠處,思緒投入進那個動盪的年代……

抗戰打響,父母逃難到台灣,12歲的張錦池被一個人扔在了內地,他戲稱自己是“三毛”。無依無靠的他,面對著隨時被燙傷的危險,到煉鋼廠做臨時工。在煉鋼廠,他得到了工人們的照顧,也得到了好心人的幫助。在一個寒冷的冬天,他在煉鋼廠門口等待開工,這時走來一個退伍軍人,在詳細詢問張錦池的情況之後,他給了張錦池五萬塊錢,儘管五萬塊在當時僅相當於現在的五元錢,但是對於當時的張錦池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他利用這筆錢,做起賣茶葉蛋的生意,這樣他就可以一邊賣茶葉蛋一邊看書。1951年冬天,毛主席號召辦民校掃盲,找不到老師,有人想到了他,於是他被請來給工人上課,條件是大家都買他的茶葉蛋。工會領導看他課講得不錯,詢問他是否願意去工廠做一名正式的工人,十幾歲的張錦池毅然決定要繼續求學。在工會的幫助下,他回到了母校上海中學。回到學校的他,面臨著沒有經濟來源、生活窘迫的困難,他只得白天上課,晚上12點之後去工廠繼續做工,早上8點才能下工。工人們看他年紀小,又要上學,總是幫助他,讓他提前幾小時收工,多回去睡一會兒。講到這,老人幾乎哽咽,他說:“當我像一個孤兒一樣流落街頭的時候,是共產黨和工人救了我。如果沒有黨和工人對我的培養,就沒有我的今天。我之所以一直堅持給本科生上課,是因為我覺得很多本科生都來自工人家庭,如果我當了教授就不給本科生上課,既違背了做教師的天職,也對不起自己的良心。”

重新回到學校的張錦池,格外珍惜來之不易的上學機會,他勤奮好學,成績一直名列前茅,每年都獲得甲級人民助學金。高中畢業後,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北京大學。大學期間,張錦池是一個喜歡與老師“對著幹”的學生,總是提出與老師不一樣的看法和見解,雖然老師們對這個“問題”學生很頭疼,但卻都願意給他高分。畢業時,他所有的科目都是5分。

做事認真治學嚴

當了一輩子的老師,做了一輩子的學問,不論是教學還是研究,張老師一直秉持著“識從疑處得,慧向拙中出”的信條。

作為老師,張錦池認為既要有自信,也要不自信。上課的時候,不管誰來聽課,可能是專家或領導,都要自信,你講的內容就像自己田裡種的瓜果,為什麼不自信呢?但是下了講台,就要不自信一些,要自我審視,分析自己哪裡沒有講好,講課的內容也要不斷翻新。張老師的課非常受本科生歡迎,因為他不講大問題,專從小地方入手,深入淺出,通俗易懂,主要教學生如何從方法和理論上思考。

多年來,張老師一直筆耕不輟,先後完成了《紅樓十二論》、《中國十大古典小說論稿》、《西遊記考論》、《紅樓夢考論》、《中國古典小說心解》、《漫說西遊》等著作。然而,翻看每本著作的後記,你會發現,老人並沒有功成名就之感,卻有著深深的空虛和愧疚。他為自己身處高點而並未達到期望的成就而空虛;為自己未能如其師吳組緗所願,完成四大名著的考論而愧疚。兒子在出國前,作為父親的張錦池對兒子說:爸爸想到學生時代,沒有自卑的理由;想到現在,沒有驕傲的資本。說這句話的時候,老人的眼淚流了下來。一方面是對兒子的肯定和希冀,一方面也是對自己一生的慨嘆。

張老師的課和所寫的書,如同一座山,可以讓人拾級而上,如履平夷,讓你在不知不覺間登到頂峰,又把勝景盡收眼底。而他自己,卻一直在崾岩崔巍的山上攀爬,不斷地給自己設定更高的目標。

所獲榮譽

1986年獲國家科委和人事部授予的“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1989年獲國家授予的“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獎”稱號,1991年獲國務院發給的政府特殊津貼,1993年獲曾憲梓教育基金會高等師範院校教師獎一等獎,1998年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並由教育部授予“全國優秀教師”稱號。社會兼職有:中國紅學會副會長和中國藝術研究院《紅樓夢學刊》編委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