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連奎

張連奎,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中國人民的忠誠戰士。曾任第一機械工業部、第二機械工業部副部長,第三機械工業部部長、黨組書記,第五機械工業部常務副部長和黨組副書記。第三屆人大代表,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委。

基本信息

個人簡歷

早在青年時期,就積極參加革命活動,參加過一二九運動。七七事變後,歷任中共定襄縣委書記,晉察冀邊區北嶽區二地委書記兼第二軍分區政委,晉察冀軍區第一縱隊副政委,華北軍區六十軍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政委。建國後,參加抗美援朝。1952年回國後,任第一機械工業部、第二機械工業部副部長,第三機械工業部副部長、部長,第五機械工業部常務副部長和黨組副書記。是第三屆人大代表,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會常務委員。因病醫治無效,於1978年4月22日在北京逝世,終年66歲。

生平經歷

張連奎,原名張連魁,1912年11月出生於山西定縣北西力村。7歲入國小,14歲考入由北京師大晉籍畢業生創辦的成成中學。

幻想體育救國

17歲即作為山西男籃隊員參加了全國第14屆華北運動會,並被評為“全國最優秀的籃球運動員”。1930年,張連奎考入北平河北省立十七高中,不久即擔任了該校籃球隊的前鋒及學校田徑隊的跳遠運動員。籃球隊長是中共黨員,常利用球隊活動時間向隊員講述革命道理。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後,張連奎和同學們在一起談論的不再是打球,而是國家、民族的危亡和救國救亡,還積極加人到北平學生運動的洪流之中。張連奎考取北平大學工學院機械系,幻想從振興工業中尋找救國之路。但國民黨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不抵抗主義政策,致使國土淪喪,生靈塗炭。人民的生命都沒有保障的時候,理工又怎能拯救國家呢。張連奎把目光轉向體育,只有體魄強健的民族,才不會受到奴役和侵略。實現體育救國的理想,成為張連奎再考大學的目標。1933年秋,他如願以償地考入北平師範大學體育系。此時的北京師大,雖然沒有轟轟烈烈的革命運動,但進步學生組織的讀書會,學習研究革命理論的熱情和求實精神卻更加深入,紮實。族兄、共產黨員張仁槐,從孩提時代起就是他的好友,經常向他介紹革命書籍,講解革命道理,幫助他認清“工業救國”、“體育救國”都不能拯救國家的危亡。1935年8月,中國共產黨發表了“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八一宣言》,當張連奎閱讀到師大黨組織傳送到同學們手中的宣言時,非常興奮,預感到一場救國救亡的革命運動即將來臨。

投身一二九運動

1935年12月9日,根據學生會事先的布置,張連奎拿著抗日傳單,走在師大遊行隊伍的前面,擔任護衛工作,他不斷的向阻攔學生隊伍的軍警散發傳單。12月16日,市學聯經過緊張部署,發動了更大規模的示威遊行。擔任師大學生糾察隊負責人的張連奎,根據9日遊行的經驗,細心的囑咐同學們準備好厚棉衣,以應付軍警的襲擊。清晨,同學們在張連奎帶領下,將磚頭瓦塊扔向嚴守校門的軍警,趁軍警混亂之際,衝出學校。一天的奔走呼號,儘管筋疲力盡,但在張連奎的倡議下,師大學生決定將路途較遠的東北大學等校學生先護送回校。當隊伍行進到菜市口時,張連奎發現路邊站著黑壓壓的軍警,他立刻組織糾察隊員們護衛在隊伍兩側。突然,路燈熄滅,黑暗中,皮鞭、大刀、槍托在學生隊伍中亂戳亂捅,喊叫聲響成一片。張連奎在救護同學時,胳臂被打脫臼,腹部被刺傷。血的教訓使他徹底放棄體育救國的幻想,於是年年底,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36年1月,具有籃球國手水平的張連奎代表華北隊參加第11屆奧運會中國籃球隊選拔賽。組織者提出不參加反政府的政治活動,才有資格參加奧運會。儘管參加奧運會是運動員的最高榮譽,但張連奎決不拿原則做交易,他當即表示“我的抗日救國思想和行動不能放棄,它與當國手完全是兩碼事”。被取消參賽資格的張連奎義無反顧地回到學校時,同學們對他表示了由衷的讚許。體育救國不再是張連奎的理想,成為他宣傳抗日的有利武器。在他的組織帶動下,進步學生利用體育運動形式在29軍中進行抗日宣傳,官兵們不僅提高了體育水平,更提高了抗日救國的勇氣和信心。1936年夏,北平學聯組織進步學生在櫻桃溝舉辦軍事夏令營,張連奎自編了帶有騎馬、揮刀等殺敵動作的舞蹈教給參加夏令營的同學們。他還在校外組織的和平門體育聯合會中,利用體育競技,結交各界進步人士共同抗日。1936年9月,他擔任北師大黨支部的黨小組長,1937年3月,擔任支部委員。

抗日戰爭時期

在“七七”事變的槍炮聲中,張連奎從北師大畢業了。短暫的教師生涯後,他放下教鞭,走上戰場,陸續擔任了縣委書記、特委組織部長、地委書記等職務。不管條件多艱苦,環境多惡劣,他都堅定不移地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認真完成黨交給的任務。為解決幹部匱乏,他舉辦訓練班,創辦定襄學院,併兼任院長,親自授課,使學院成為當時最有影響的幹部培訓基地。他以飽滿的愛國激情,教育五台山的愛國僧人,投身抗日;甚至感化了山西軍閥閻錫山的追隨者,出錢出物支持抗日。1940年秋,中央要求建立秘密交通線,擔任北嶽二地委書記的張連奎親自為交通線配備人員,選擇線路。幾個月後,晉察冀邊區的第一條交通線啟用,通過這條線路,中央的指示、檔案及時送達;往返於延安的領導幹部、國際友人、民主人士安全抵達。白求恩、柯棣華、參加中共“七大”的代表都是通過這條路線抵達延安的,直到抗戰勝利,這條線路從未出過大事故,從未丟失過檔案,受到了中央的表揚。

軍調處少將中共代表

抗戰勝利後,張連奎以少將旅長身份擔任了太原軍調處中共執行代表。利用這一身份,他與各界人士建立友誼和聯繫,收集情報,分析國民黨內部的動向,及時向上級匯報。1946年6月,國民黨撕毀停戰協定,發動全面內戰,由於張連奎準確掌握國民黨動向,得以安然脫險。8月,他擔任冀晉區黨委書記兼軍區政治部主任。1948年春,中央機關由陝北前往華北,張連奎受命護送中央領導。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等乘坐的汽車,因大雪封路,被迫滯留。張連奎得到訊息後,立即安排人員準備留宿的安全保衛工作;同時,動員民眾掃雪開路。當鄉親們得知陝北上前線的“教導團”汽車被雪困住,不能前進時,男女老幼一起揮杴鏟雪,打通道路,使毛主席一行順利東進。

參加抗美援朝

全國解放後,張連奎擔任了解放軍第66軍副政委。1950年10月,部隊緊急受命赴朝參戰,他抓緊戰役空隙,撰寫了《入朝作戰動員提綱》,對參戰意義,作戰及生活中應注意的問題,如何與朝鮮人民及人民軍相處等問題,進行了明確具體的闡述和要求,使官兵認清作戰目的,提高了部隊戰鬥力。為完成抗美援朝任務,張連奎運用各種形式,傳播勝利訊息,適時提出鼓動口號,用美帝殘暴朝鮮人民的實例教育部隊,激發指戰員的國際主義精神。66軍完成在朝參戰任務後,朝鮮最高人民議會授予張連奎二級自由獨立勳章。

中國軍事工業開拓者

1952年8月,中央軍委決定抽調一批指揮員,支援新中國經濟建設。組織上根據張連奎的簡歷,向他提供三個選擇方向:國家體委、外交部和剛剛組建的國防工業管理部門——第二機械工業部。他對體育情有獨鍾,籃球國手從事體育管理肯定會輕車熟路;但有了戰爭經歷的張連奎,深知武器對戰爭和國防的意義,他毅然放棄鍾愛的體育事業,決心為新中國的國防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10月,他出任二機部黨組成員、二局(主管常規武器)局長。兵器工業基礎薄弱,抗美援朝刻不容緩,受命於非常時期的張連奎從學習和調查研究人手,向這一全新的事業進軍。他把專家請進辦公室,虛心求教;深人處、室,探討問題,確立了二局抗美援朝、改造老企業、興建新廠、建立新的管理體制、試製制式武器的五大任務。11月27日,中央財經委主任陳雲主持召開緊急會議,部署朝鮮前線的軍需任務。前方的需要就是命令,張連奎連夜組織安排布置。1億枚雷管,相當於生產能力的三至四倍,張連奎親率機關工作人員下到重點部門,幫助企業解決困難。當陳雲得知1億枚雷管準時送交志願軍時,高興地說:“很好!兵工生產是過硬的。”1953年根據中央部署,兵器工業開始研製制式化武器。張連奎非常重視這一研製工作,他認為:“產品制式化,不單是名詞,尺寸的改變,而是質量上、技術上管理上的革命。”因此明確提出:“加強技術管理,克服生產上的混亂,確保質量,才能建立有節奏的大生產秩序。”並倡導在各工廠開展“反保守、反疲塌、反落後”的活動。11月,張連奎任二機部副部長,他親自率工作組到山西342廠蹲點,提出反對重數量、輕質量,樹立數量、質量和成本相統一的觀點;反對保守、自滿和經驗主義,樹立產品制式化和向蘇聯學習的思想;反對只管技術,不管技術管理和技術脫離政治的單純技術觀點,樹立為政治服務和理論聯繫實際的觀念。工廠經過整頓後,成績顯著,得到了毛主席親筆簽發的嘉獎信。曾經歷過許多重大戰鬥的張連奎,深知落後就意味著挨打。面對新中國幾乎空白的航空工業,他從基礎做起,採取一邊設計,一邊建設,一邊生產的方法,並從基礎好的企業中抽調優秀的管理幹部,支援航空工業建設。從1953年一批飛機發動機廠、飛機製造廠相繼投人建設和技術改造,到1955年新中國第一架飛機初教—5飛機在南昌的試製成功;1956年新中國第一架噴氣式飛機在瀋陽的試製成功;以及在國慶十周年大典上,人們看到從藍天上飛過的圖16轟炸機革新產品的英姿,都浸透著張連奎的心血。1958年,人大將原有的一機部、二機部及機電部合併為一機部,張連奎任副部長,分工主管軍工裝備。1959年10月,一機部黨組討論通過了張連奎提出的發展尖端技術的報告。在落實尖端技術發展工作中,張連奎發現一些參加尖端技術試製工作的單位在工作中雖有幹勁,有決心,但對其複雜性認識不夠,立即以國防工委和一機部的名義發出{關於加強尖端技術試製工作的指示》,強調對尖端技術工作“要抓緊,抓狠,而且要抓細,抓實”,“把戰略上藐視困難和戰術上重視困難很好地結合起來”。為了搞好這項工作,他主張“常規服從尖端”,“領導要把主要任務堅決放在前面,次要任務有的放在後面,或暫時放棄”。要求領導者深入到試製過程中去,及時發現並解決問題。

出任三機部部長

三年自然災害和前蘇聯的背信棄義,使國民經濟遭受到嚴重的困難。為加強國防工業,應付戰爭的危險,中央提出了“立足早打、大打、打核戰爭”的戰略方針。1960年9月,張連奎出任主管國防工業的三機部部長。上任之始,他堅定表示:“我們要盡一切努力,儘快實現中央、軍委對國防工業的指示。”在他的領導下,三機部的組建很快就緒,對伊爾—14,米格—18飛機的生產和質量檢測做出安排,及對三種尖端艦艇的仿製進行了研究和部署。就在工作有條不紊地緊張進行時,張連奎被通知參加國防工業三級幹部會議,會議重在“整風”,對主管國防工業的領導進行了錯誤的批判。張連奎忍辱負重,白天接受批判,晚上繼續履行自己的工作職責。在錯誤的批判中,他被免去僅4個月的部長任職。1961年1月,張連奎擔任國防工業委員會黨組成員,依舊分管軍工生產。他“以大局為重,不計較個人得失,以身作則,維護黨的團結”為準繩,很快交出了《1961年生產計畫(草案)》。在研究工作中,他根據自己了解的情況,實事求是地發表意見,認真負責為黨的國防事業工作。在軍工生產的管理上,他主持擬訂了《關於產品方案調整的暫行規定》、《關於軍工產品選型和定型審批程式的暫行規定》。1962年的一次會議上,賀龍同志為張連奎受到的不公正批判表示道歉,還向張連奎行了鞠躬禮。領導的言行使張連奎的委屈雲消霧散,他深深感動了,決心以更優異的工作回報組織和領導對自己的關心和愛護。張連奎心中裝的只有工作和他人,惟獨沒有他自己。

任勞任怨忘我工作

1958年的夏天,他第一次作幹部體檢時,醫生就發現他患有高血壓和潛伏性糖尿病,本該住院治療,但他卻長期帶病工作。對工人同志,他卻十分關心。他常在職工食堂吃飯,遇到節假日就到職工家中拉家常了解生產管理和職工生活情況。當他得知因工廠地處新開闢區,小伙子找不到對象時,就親自與市政府秘書長聯繫,請其幫忙與紡織廠牽線搭橋,建立聯誼關係。一位工人因爆炸事故嚴重燒傷,他立即組織搶救,並多次指示“要千方百計搶救”,“有一分可能,也要盡全力爭取”。“文化革命”開始後,他一再告誡自己,要以黨的政策作好工作。為應付突發事件,他吃住在職工宿舍,利用一切機會,教育年輕的一代。他的做法,加強了領導與民眾間相互信任,減少了“文革”造成的損失。1966年10月,為避免重大破壞性事件的發生,他簽發了《關於火炸藥廠開展文化大革命若干問題的建議報告》。1967年2月,在受到連番批鬥後,因體力不支倒地,並發腦血栓,落下了半身癱瘓的殘疾。1968年8月,國務院成立常規兵器工業領導小組,張連奎擔任副組長。他堅持實事求是,堅決反對組長邱會作不顧國民經濟發展狀況,隨意增加投資比例和項目的做法,被其斥為“老保守”。在邱會作等制定的《大規劃》實施過程中,張連奎儘管對此表示了不同意見,但本著對工作高度負責的精神,他還是常常拖著病殘的身體,到項目現場調查了解情況,儘可能挽回損失。一次,在秘書和司機的攙扶下,檢查一個項目。當他看到一個需要建設10多座鍋爐房的工廠,竟被安排在一條10餘公里長的狹窄山溝中時,心急萬分,在討論方案時,經他的據理力爭,才改變了原方案,減少了損失。1974年,他再次突發心肌梗塞,心血管專家們看到他的病理檢驗報告時,都萬分驚奇,他的心臟已經擴大到腋前線,竟然沒有倒下,仍在繼續工作。1978年3月,張連奎當選為全國政協委員,4月22日,他那超負荷運轉的心臟停止了工作。

政治評價

張連奎同志,幾十年來,在黨中央、毛主席的領導下,一貫忠於黨,忠於人民,忠於無產階級革命事業。早在抗日戰爭以前,他就堅決反對蔣介石反共內戰,投降賣國,積極參加“一二·九運動”,同國民黨反動派進行了英勇的鬥爭。抗日戰爭爆發後,張連奎同志被黨派往晉察冀邊區,參加了開闢和建立晉東北抗日根據地的工作,發展壯大人民武裝,同日本帝國主義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解放戰爭時期,他在談判桌上和戰場上,始終同國民黨反動派進行了英勇頑強的鬥爭。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他為朝鮮人民的解放事業貢獻了自己的力量。在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他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堅持無產階級專政下的繼續革命,在國防工業戰線上,勤奮學習,刻苦鑽研,深入實際,兢兢業業,任勞任怨,忘我工作,對我國國防工業和兵器工業的建設和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深受軍工戰線廣大幹部和民眾的尊敬。

張連奎同志的逝世,使我們失去了一位老同志、老戰友,使我黨失去了一位老黨員、老幹部。在深切悼念張連奎同志的時候,我們要化悲痛為力量,學習他刻苦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刻苦鑽研業務,全心全意為黨為人民忘我工作的徹底革命精神;學習他堅持原則,遵守紀律,光明正大,大公無私的高貴品質;學習他實事求是,謙虛謹慎,艱苦樸素,平易近人的優良作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