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垣

張立垣

張立垣先生終生致力於教育事業。他一生光明磊落,追求進步,自強不息,愛國為民,堪稱知識分子的楷模,廣饒近現代史上的一位名士。

基本信息

人物事跡

社會賢達張立垣

勤奮好學

張立垣,字筱藩,清同治六年(1867年)生於樂安(今廣饒)縣韓疃村的一個農民家庭。小時候,父親張炯泰因家庭人多事繁,一心只務勞作,對兒子的學業不甚關注,倒是精通詩書的祖父張殿振見立垣天資聰穎,便常指導他識文解字。在祖父的影響下,幼年時期的張立坦,就養成了苦讀詩書的良好習慣。後來在私塾就讀時,因品學兼優而受到塾師的器重和讚揚。他在學業上專心致志,到了如醉如痴的程度。有一次過春節時,地處博興連界的利城村唱戲,少年夥伴們約他前去觀看,他先是推辭不去,後經再三相邀,他只得去了。看了半夜戲,回來的路上同伴們都興致勃勃地講戲評戲,唯獨張立垣卻一言不發。原來,他人在熱鬧嘈雜的戲場裡靜坐,心卻在浩瀚的書海里遨遊,至於 台上演的什麼戲,他根本就沒往心裡擱。滴水穿石,事到功成,靠著這種頑強學習的精神,張立垣在學業上突飛猛進,成為同學中的佼佼者。府試揭曉,一舉考中秀才,成為名聞四方、引人矚目的 人物

此時正值清朝光緒年間,西方的科學文化不斷湧入我國。國內有識之士看到西文文化的進步性與科學性,主張洋為中用,興辦新學,“教育救國”論一時頗為盛行。在這種思潮影響下,張立垣毅然放棄科舉學業,以優異成績考入濟南省立師範學校。這時,他對自己要求更加嚴格,對學業也更加精益求精。他為了探討書法藝術的精華,曾利用假期,訪賢求藝,專程前往上海去拜訪著名的書法家翁同和先生。翁同和是光緒皇帝的老師,因贊同康、梁變法,鼓動光緒皇帝支持維新派而被慈禧太后所忌恨,遭受貶謫,回家隱居。張立垣到上海結識翁同和後,與之暢談國事,感慨萬分。其間共同切磋書法藝術,受益匪淺。翁同和對張立垣的學識也很讚賞,臨別特題:“秀句滿水國,芳聲騰海隅”條幅相送。

張立垣在濟南省立師範學校畢業後,在文學、書法等方面的精深造詣,倍受各方推崇,先後被青州第十中學、濟南女子師範、濟南省立師範、齊魯大學等學校聘請,擔任教學工作達五十年之久。

辛亥先鋒

1905年,孫中山在日本東京聯合各反清團體,成立了第一個全國規模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中國同盟會,明確提出了“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政治綱領。之後,同盟會在國內迅速發展,在上層,特別是在知識界形成了一股強大的政治勢力。張立垣在同盟會主辦的《民報》上看到同盟會的宗旨後,思想上產生了強烈的共鳴。在這之前,他耳聞目睹了清廷在慈祥太后專權下,對內殘酷鎮壓,對外妥協投降,與帝國主義列強簽訂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清朝的腐朽統治,引起了他的強烈不滿。一次,他到省里參加考試,在一篇論文中猛烈評擊了朝廷弊政。他指出:“今天下多冥頑之物也,致使禍端交作”。他警告說:“玉帛往來之下,反啟桀驁不馴之心,而國危矣!”宗師在閱卷時,對張立垣在文章中表現出來的才華,贊批道:“五藝均明順。”但是,他對這位來自樂安的考生在文章中顯露的叛逆精神,則不能容忍,聯想起樂安歷史上多有憤世嫉俗之士,因而嚴厲斥責道:“舍題作文,借端譏刺,此邦之惡習也。有志上進者,切勿效顰尤!”張立垣早期這些民主思想的萌芽,使他很快地接受了三民主義,成為同盟會的一員。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風雷激盪全國。訊息傳來,張立坦深受鼓舞,興奮不已,積聚心頭多年的義憤一涌而出,他立即與延火焌三等率學界人士在樂安縣城集會。張立坦在集會上發表演說,宣傳三民主義,呼籲民族革命,力主推翻滿清統治,提倡民權。與會者群情激昂,同仇敵愾,矛頭所向,直指封建王朝。

張立垣組織的這次革命行動,觸怒了滿清王朝在樂安的最後一任知縣董大年。這個上台伊始便敲詐勒索、貪污腐化、魚肉百姓的酷吏,深知推翻清廷勢必危及自己縣太爺的寶座,因而又恨又怕,急忙派兵驅散集會的民眾,揚言要抓住領頭鬧事的張立垣嚴加懲處。在此情況下,張立垣毫不畏懼,決心繼續革命。他得知孫中山要取道煙臺從日本回國指導革命的訊息後,便打定主意,奔赴煙臺,意欲面見孫中山,尋求革命真理。

驅趕贓官

張立垣趕到煙臺,聞知孫中山已經到達上海。此行沒有見到孫中山,他深感遺憾。但是,煙臺的反清鬥爭如火如荼,使他大開眼界:滿清王朝的標誌——黃龍旗,被人們踏在腳下,昔日皇帝的權威一掃而光;人們的言談、行動,標明民主、共和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這些,都給了張立垣以很大的教育和鼓舞,使他更加堅定了推翻清朝、建立民國的信心。

此時,他又結識了鄧天一、李少卿這兩位同盟會員、樂安同鄉。辛亥革命時,鄧天一奔走濟南、青州、濰縣、壽光、諸城等地,組織發展革命力量,不斷衝擊清朝地方官吏,有著豐富的鬥爭經驗。李少卿也是一位全心全意致力於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志士,堅定地信仰孫中山的三民主義,辛亥革命爆發後,參加了對抗清廷的青州獨立運動。共同的革命目標,使他們緊密地團結在了一起。

1912年4月,鄧天一、李少卿和張立垣經過周密計畫,一同回到樂安,在張立垣家場院內的 屋裡召集會議,擬定了行動計畫和宣傳提綱,組織發動革命黨人跟董大年展開鬥爭。在此之前,清朝皇帝溥儀已於2月12日宣布退位。這時的董大年,雖還支撐局面,但已成為無根之樹。“驅董”戰鬥打響後,張立垣他們三人率領民眾,衝進縣衙,直抵大堂,喝令董大年出來答辯。董大年這隻紙老虎,本質虛弱,此時原形畢露,嚇得躲在堂後不敢露面,後來終於被人們從角落裡揪出。張立垣等在堂前歷數了董大年的累累劣跡,激起了民眾對清朝統治的更大仇恨。董大年面對眾人的舌劍唇槍,欲辯無詞,很快敗下陣來,被憤怒的民眾驅逐出縣,滾回浙江會稽老家去了。董大年被驅逐出縣時,前往縣城觀看的民眾人山人海,人們都以一睹這個贓官的下場為快。董大年被抬在一無頂小轎上,左右各挑一副大紙牌,上面畫著大烏龜。人們為了慶賀勝利,敲鑼打鼓,放鞭鳴炮。在震天動地的口號聲中,董大年平日的驕橫氣焰,喪失貽盡,渾身發抖,狠狽不堪。

促謀親政

驅逐董大年後,張立垣、鄧天一、李少卿等人籌建了同盟會樂安支部,進一步發展會員,壯大革命力量。這時,民國樂安第一任縣知事王文王或粉墨登場。這個王文王或,雖然身處改朝換代的關口,但是受舊傳統、舊勢力的影響太深,對推行民國新政不無牴觸。張立垣等人等候多時,終於急不可待,找到縣府,面見王文王或,直陳革新事宜。在他們的一再督促下,這一時期本縣主要做了以下工作:發展教育事業,取締私塾,倡辦學校,派人赴鄉村調查辦學情況;創辦中等教育,建立單級師範養成所,招收學生170多人,為以後發展教育培育師資力量;成立縣議會,使民眾得到參政議政的機會。經過努力,促成了縣議會的選舉,結果同盟會員在議會中的席位上取得了絕對的優勢。

在和舊勢力的鬥爭中,張立垣的聲望越來越高,他被選為山東省臨時議會議員。縣教育會成立後,被公眾推舉為會長。後來,又被委任為縣視學所(後改為教育局)所長。不久,他應友人邀請,辭去所長職務,離開本縣,到濟南從事教學工作。

為民請命

1913年,袁世凱為了擴充實力,準備日後復辟帝制,登基坐殿,責成財政部籌措軍餉。於是,財政部規定:凡民間買賣田宅,不論已稅未稅,一律呈現,重新納稅。王文王或推行民國新政雖然不力,但乾起搜刮民脂民膏的行動來,卻是得心應手。他接到驗契的命令,急於邀功請賞,便雷厲風行,極力催辦。百姓被逼迫到縣府重新驗契,遭受盤剝。一時,民心沸騰,怨聲載道。而王文王或卻因辦理此事為全省之冠,受到省里的褒獎,名利雙收。因此,他橫征斂,更加有恃無恐。1914年農曆正月二十九日,當王文王或做著升官發財的美夢到樂安北部的碑寺口驗契時,暴怒的 民終於忍無可忍,聚眾造反,痛打王文王或,使其命歸西天。

樂北 民變”震動了袁氏朝廷,袁世凱認為事關重大,親自批示通報全國。官兵也擁涌而至,捉拿抗暴 民。王文王或的老婆狂叫:樂安百姓殺死父母官,犯下了彌天大罪!她要求:從碑寺口到縣城,走一步,殺一人!以解她心頭之恨。這些訊息傳到濟南後,一時滿城風雨,皆曰樂安百姓大禍臨頭。在濟南謀事的樂安同鄉都很著急,深為鄉親們的命運擔憂。經過串連聚會,商、學各界同鄉一致公推張立垣到青州面見道尹,訴說原委,為樂安人民請命。張立垣不負眾望,從濟南坐車趕往青州,晉見道尹,慷慨陳詞。他說,此次 樂北 民變,青州府以“戕官案”上報,把責任一味歸罪於民,有失公允。實情是黎民百姓財物已被搜刮一光,到了山窮水盡、走投無路的地步,實屬官府謀略不當,官逼民反,歷來引咎於官,那時官府理應省身自責,安撫百姓,實不該火上燒油,濫殺無辜。此行若不即止, 民被逼走上絕路,鋌而走險,只能以死相拼,別無他路……。

張立垣的諍諍訴詞,青州道尹聽了雖覺甚為刺耳,但迫於這次農民起義大有蔓延之勢,權衡利弊,不得不在某些方面作出讓步,責成樂安縣府停止驗契,除已被殺的十四人外,把捕去的人陸續放回。

《為國儲材》

民國建立後,新式學校大有發展。這一時期,張立垣在濟南專注教育,辛勤耕耘,勞苦數載。他欣喜地看到自己的學生一個個走向社會,成為國家的有用之材。高興之餘,他不禁為家鄉的農家弟子惋惜萬分。韓疃村地處窮鄉僻壤,能念得起書的人家衡若晨星,寥寥無幾。他想,那時是民國了,人人都應該得到受教育的機會。於是,一個為家鄉辦學的意念在他心頭萌生。經過一段時期的準備,張立垣傾其積蓄,將自己平日節儉下的三百零六塊的銀圓(當時一塊銀圓值一百五十斤白面),捐獻給村里,用以購材買料,在村西北角建成了一所新式學校。這所學校有五間磚基瓦頂的教室,出檐有廊,前面全是大格窗戶,寬敝明亮。室內條桌方凳,整齊美觀。學校設計獨具匠心:廚房、寢室、花圃、魚塘巧布其間;操場四周,洋槐、松柏挺立;廳前階下,麥冬長年青翠,迎春、梅花、牡丹、月季、洋桃等隨時節競相開放。整個學校,鳥語花香,書聲朗朗。它是韓疃村歷史上第一所學校,百姓無不為之歡天喜地。

此事傳到縣裡,民眾齊聲稱頌,連縣知事李傳煦也讚嘆不已,自愧不如,親自率領學界人士向張立垣敬贈題有《為國儲材》的匾額,以表感謝之意。山東省公署為表彰張立垣之一義舉,特授予他三等銀質獎章。

不事權貴

張立垣的高尚品行 ,受到人們的普遍尊敬。三十年代初期,山東省公署考察了張立垣的業績,擬請他出任某縣縣長職務。對於此事,張立垣察前觀後,予以拒絕。

從辛亥革命至此的二十年間,張立垣經歷了如下的歷史動盪時期:從袁世凱竊取辛亥革命到反袁、討袁的“二次革命”;從段祺瑞操縱北京政府到張勛復辟帝制,以至後來形成的各自為政、軍閥割據的局面,使他痛苦地感到國民革命早已背離了孫中山的三民主義,而演變成為個人爭權奪利的數幕鬧劇。更使他感到憤慨的是摯友鄧天一的不幸遭遇:這位曾經參加上海“肇和艦”起義 ,後又策動“海圻艦”反正,組織山東省護國軍、武裝討伐袁世凱的前敵司令,曾被孫中山任命為中華革命軍膠東招討使,革命足跡遍布全國的民國功臣,竟因為鄙夷和不滿某些國民黨上層人物的腐化墮落,而被國民黨山東省主席、軍閥韓復榘以“趨重下層,不擇手段,充當晉軍別動隊”的罪名槍殺。他還看到,有名無實的民主、共和,沒有拯救出苦難深重的中國人民,喪權辱國的條約在繼續,帝國主義的勢力在加強……。這一切,不禁使張立垣對官僚充斥的國民政府感動深深的失望。他打定主意,繼續執教學界,潔身自好,斷然不與新朝權貴們同流合污。

宣傳抗日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在北京蘆溝橋向中國軍隊開炮,悍然發動了全面吞併中國的侵略戰爭。在這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張立垣心中反帝愛國的烈火熊熊燃燒,勇敢地站在了鬥爭第一線。

這年冬天,他為了向家鄉人民宣傳抗日,特意由濟南回到廣饒,召集舊日學界同仁,率領廣饒中學的愛國學生,組成十五支抗日救國宣傳隊,到城關、李鵲、顏徐等集市上台演講,揭露日寇的血腥暴行,號召人民同心協力,保家衛國,積極抗戰,不當亡國奴。每到一地,他都親自登台演講,把自己的所見所聞,公之於眾。每每講至悲慘之下,聲淚懼下。民眾聽了這位白髮老人的動情演講,都深為感動。時常,他的喉嚨都喊啞了,還不肯歇息。當年張立垣帶領下 宣傳的學生,已成為古稀老人,他們對此情景都還記憶猶新,他們永遠忘不了張老師那寒風中的身影及雪地上的足跡。

傲骨亮節

回廣宣傳之後,張立垣返回濟南,繼續執教於山東省立師範學校。

1938年,日寇為了溝通南北戰場,控制津浦路這條交通大動脈,步步向濟南進逼。軍閥韓復榘為了保存自己的實力,放棄黃河天然屏障,不戰自退。隨之,濟南淪陷。

日寇在完成了對濟南的武裝占領後,在思想文化領域內也開始進行滲透。他們收買一些漢奸文人,鼓吹賣國謬論,宣揚“中日親善”、“建立大東亞共榮圈”、“日本人來是為了使中國變為富強之國,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等等。面對日寇這些混淆視聽、籠絡人心的鬼蜮伎倆,張立垣義憤填膺。他常利用上課的機會,無情地揭露日寇、漢奸的陰謀詭計。課堂上,他以文天祥堅持民族氣節、以死殉國的事跡,教育學生愛國反帝,學習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崇高品格。

1941年,抗日戰爭進入了最艱苦的歲月,面對強大的敵人,不少人對我國是否還能打敗日本侵略者喪失了信心。這時張立垣卻堅信中國決不會亡國,他教育學生要做剛強之人,要象松樹那樣,勇於經受嚴寒酷署 、狂風暴雨的考驗,不為惡劣的環境所屈服,決不能在思想上向敵人交械投降。在一次作文課上,他在作了慷慨演說之後,以《歲寒然後知松柏》為題,讓學生撰寫文章,抒發感情,表達意志。不料,此事被日寇安插在學校里的爪牙探知,報告了日本憲兵司令部。日寇頭目聞知大怒,要逮捕張立垣,興師問罪。校方及同事都深知張立垣的為人,便多方通融,極力斡鏇,此事才算了結。事後,同事好友都勸張立垣今後更多加小心,千萬不可造次。對此,張立垣毫不在意,一笑了之。

正氣浩然

1942年,百年不遇的大旱使淪陷區人民處於更加嚴重的災難之中。

盤踞廣饒的偽頑地方武裝——保全十六旅投降日寇後,成為其忠實的幫凶。他們亂立名目,巧取豪奪,催糧逼款,綁票敲詐,氣焰十分囂張,直搞得廣饒大地哀鴻遍野,民不聊生。張立垣的家庭在這場天災人禍 中,同樣歷盡磨難,倍受艱辛。在家務農的兒子張欽周,眼看活不下去,只好帶領全家人投奔濟南父親處謀生。時間不長,在日寇“強化治安”下,連橡子面也斷絕供應,進而又刀槍相逼,除孫子張沛甫因年齡小準許張立垣留下外,其餘皆被趕出濟南。他們無路可走,只好又回到韓疃,再受煎熬。就在這年夏天,張立垣在濟南接到了來自廣饒的李青山的一封信。信中云:“晚輩青山習武興兵,實為保衛家鄉安全。縱觀歷史,古今成大事者,皆文韜武略並舉。今吾意在開發民智,興辦學校,以造福家鄉人民,唯才疏學淺,深恐遺羞鄉里。先生德高望重,才華橫溢,實為最佳之導師。我等思賢若渴,盼之猶如久旱甘霖。萬望先生榮歸故里,敬煩賜教,青山將不勝謝之……”。原來,李青山投降日寇後,殺人放火,無惡不作,民眾都對這個賣國的大漢奸恨之入骨。在萬人唾罵、臭名遠揚的情況下,李青山為了裝潢門面,抬高身價,在自己的毛王據點裡辦起了一所中學。張立垣的資歷和聲望,使李青山想入非非。他妄圖請回張立垣,利用其威望改變自己在民眾心目中的形象。張立垣一眼便看穿了李青山的用意,儘管李青山在信中許了很多願,什麼回來後給團級軍官待遇,家人也可到軍中任職等等。但是,疾惡如仇的張立垣毫不為之所動。他鄙夷地撕碎來信,使李青山的企圖成了泡影。

雪中送炭

抗日戰爭勝利後,蔣介石集團大耍兩面手法,一面高唱和平民主,一面磨刀霍霍,擴軍備戰。在這決定中國前途命運的關鍵時刻,從民主革命時期走過來的張立垣,心明眼亮,是非明辨,不為國民黨蠱惑人心的反革命宣傳所欺騙。他把自己幾十年來未實現的革命理想,寄托在共產黨、八路軍身上,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有力地支援了人民解放戰爭。

1946年春末,我軍擬解放張店,但軍中引爆器材奇缺。我渤海軍區某部營長呂風河(廣饒縣西營 呂家道口人),接受上級命令,要在短期內為部隊搞到這批器材。呂風河過去是張立垣的學生,曾深受老師愛國熱情的薰陶。此時,他想起了張立垣,堅信這位先輩一定會幫助自己完成這個任務。

於是,呂風河找到張立垣的親戚郝東興(廣饒縣石村 東南村人),委託他去濟南辦理此事。

郝東興到濟南後,便把呂風河的信交給了張立垣。張立垣看後便燒掉了。他安排郝東興住下後,就著手去搞我軍急需的這批引爆器材。一個教書的先生要搞到這些東西,是不容易的。他在濟南奔波數天,終於找到了門路。當時,掌管濟南軍備物資的軍官(姓名已無法考證),正好是張立垣的學生,他便把這位軍官召到家裡,商謀此事。這位軍官瞻前顧後,非常猶豫。張立垣就以老師的身份對他曉之以理。經過多次促膝長談,終於使他下定決心,以巡視檢查部隊裝備為名,把這批物資藏在汽車裡帶了出來,又藉口探望老師,送到了張立垣的家裡。張立垣密封、偽裝好了以後,交予郝東興帶回。郝東興臨上火車時,張立垣親自送到車站,囑咐相識的列車人員予以關照。為了確保全全,事先張立垣還通過關係和濟南的地下黨組織取得了聯繫,派了數名人員隨車東行,暗中保護郝東興,一直到湖田車站下車,郝東興被呂風河派來的人接走後,這幾人才返回濟南。

郝東興順利回到我廣南根據地後,部隊為他開了慶功會。郝東興說:“我只不過是跑了趟腿,功勞全是老伯父(他對張立垣的稱呼)立下的。”

返歸故里

1948年,張立垣因年老體衰,歸居本 。全國解放後,濟南市有關部門因他一生獻身教育,勞苦功高,派人接他回濟南安度晚年。他想到自己年事已高,不能再為國家作什麼貢獻,不甘無功受祿,婉言謝絕了上級領導的邀請,安居家園。

這時,張立垣已年八十有餘,但是他關心國家、致力教育事業的情愫一如既往。他看到過去被毀壞的學校在黨和政府的幫助下又建立了起來,內心感到無比高興。閒來無事時,便常到學校走動一番,指導老師們熟悉教學規律,掌握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技能。老師們對這位和藹可親的老人十分尊敬,晚間經常到他家裡集聚,就星期日函授師範學習中遇到的疑難問題,向他求教。他總是有求必應,耐心講解,誨人不倦。老師們為了滿足這位老人的心愿,常把學校里訂的報紙給他送去,讓他了解國家大事。他思想敏稅,極易接受新鮮事物。當他從報紙看到我國出兵抗美援朝的訊息後,對黨中央這一英明決策感到歡欣鼓舞;看到村子裡辦起了識字班,農村婦女有了學習文化的機會,立即表示贊同,稱之為“婦女解放的事業”;對上級號召辦互助組,他也是大力支持,認為這樣組織起來,人多力量大,可以戰勝一些小家小戶難以克服的困難,特別是對家中有孀妻弱子、缺少勞力的人家,更是一種支持。

1957年12月18日,張立垣先生走完了人生的最後歷程,與世長辭。終年90歲。

張立垣(1867—1958) 字筱藩。廣饒縣韓疃村人。社會賢達人士。辛亥革命前

參加同盟會。 1912年4月,與鄧天乙等革命黨人成立同盟會樂安支部。同年被選為

山東省臨時參議會議員、縣教育會會長。1913年,任縣視學所所長,長期從事教育

事業。曾在青州第十中學、濟南女子師範、山東省立師範學校任教。民國初年,因

傾其積蓄捐資興學,廣饒縣知事李傳煦及學界人士贈予他“為國儲材”匾額,山東

省公署授予他三等銀質獎章。抗日戰爭爆發後,他與廣饒縣中學的學生一起,組織

抗日救國宣傳隊。1942年,漢奸李青山以辦學為名,欲拉張立垣為其裝潢門面,並

許以優厚待遇, 被他拒絕。 就在同年10月,其長子張欽周竟因長期缺糧被餓死。

1948年,張立垣歸居鄉里。1958年2月6日病逝。

人物生平

1905年,孫中山在日本聯合各反清團體,成立中國同盟會,張立垣接受三民主義,成為同盟會員。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張立坦深受鼓舞,立即與延火焌三等率學界人士在樂安縣城集會,發表演說,宣傳三民主義,呼籲民族革命,力主推翻滿清統治,提倡民權。
1912年4月,與鄧天乙等革命黨人成立同盟會樂安支部。同年被選為山東省臨時參議會議員、縣教育會會長。傾其積蓄捐資興學,廣饒縣知事李傳煦及學界人士贈予“為國儲材”匾額,山東省公署授予三等銀質獎章。
1913年,任縣視學所所長,長期從事教育事業。曾在青州第十中學、濟南女子師範、山東省立師範學校任教。
1914年農曆正月二十九日,樂安縣知事王文王或橫徵暴斂被鄉民打死(稱“樂北民變”),樂安商、學各界公推張立垣到青州面見道尹,張立垣慷慨陳詞,道尹責成樂安縣府停止驗契,除已被殺14人外,其餘被捕的皆陸續被放回。
1937年7月,日本帝國主義發動全面吞併中國的侵略戰爭,張立垣從濟南回到廣饒,組織15支抗日救國宣傳隊,宣傳抗戰,不當亡國奴。後返回濟南,繼續在山東省立師範學校執教。
1938年,濟南淪陷。張立垣利用課堂,揭露日寇、漢奸“建立大東亞共榮圈”、“中日親善”等陰謀。
1942年,漢奸李青山以辦學為名,欲拉張立垣為其裝潢門面,並許以優厚待遇,張立垣嚴辭拒絕。
1948年,年老歸居鄉里。1957年12月18日,與世長辭,終年90歲。主要成就

人物評價

正氣浩然--1942年,百年不遇的大旱使淪陷區人民處於更加嚴重的災難之中同年10月,象韓疃村許多窮苦人的悲慘結局一樣,張欽周在遭受了長期缺糧斷食的折磨後被活活餓死。張立垣接到獨生兒子的噩耗,悲憤交集,怒火滿腔,他痛惜兒子的早逝,切齒鬼子漢奸的殘暴無道。他帶領孫子張沛甫從濟南趕回韓疃,處理兒子的後事。這時,他看到自己親手建立的學校,已被戰火摧殘。事業、心愿的破滅,使他更加痛心不已,不由地又一次流下了點點熱淚。他恨透了那個兵荒馬亂、暗無天日的世道。事畢,為避免李青山之流聞他回鄉之訊前來糾纏,他只在縣城一個朋友家住了一宿,便悄然離廣回濟。他抱定:“凍死迎風站,餓死不彎腰”的信念,寧死不屈,誓與敵偽 不共戴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