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璧光

張璧光,女,中共黨員,北京林業大學原乾燥中心主任。

基本信息

摘要

張璧光,女,漢族,1938年生,四川人,中共黨員,北京林業大學材料科學與技術學院木材幹燥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中國能源研究會熱力學與工程套用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林學會林產工業分會木材幹燥研究會委員,福建農林大學、廣西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兼職教授,江蘇省“十五”期間高等學校重點學科評審專家,全國第一本乾燥學術期刊-《乾燥技術與設備》雜誌編委。

簡歷

1960年畢業於重慶大學熱力工程系,在北京林業大學一直從事熱工學、傳熱傳質學及工業鍋爐的教學,並從事太陽能與熱泵等節能幹燥技術及木材幹燥過程中的熱、質傳遞理論的研究。1986年晉升為副教授,1993年晉升為教授,1997年獲準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政府特殊津貼第973270008),1998年聘為博士生導師,現為北京林業大學木材幹燥研究方向的的學術帶頭人。

主要學術論著

椴木除濕乾燥機的能耗分析
浮壓下馬尾松乾燥過程的熱質傳熱特性
木材幹燥的國內外現狀與發展趨
木材幹燥預熱時間初探
木材纖維對撞流乾燥特性的研究
木材真空過熱蒸汽乾燥的套用前景
刨花對撞流乾燥的理論分析與實驗研究
熱泵乾燥木材的技術現狀與發展趨勢
三角楓在高溫汽蒸條件下的誘發變色
太陽能幹燥木材的研究
微波乾燥過程中木材內蒸汽壓力與溫度的變化特性
微波真空乾燥過程中木材內部的溫度分布
真空過熱蒸汽乾燥木材的水分遷移特性
蒸汽-熱泵聯合乾燥木材能耗的試驗測試與分析

教學成果

從1960年至今,張璧光教授已經在教學、科研第一線辛勤耕耘了40多個春秋,共為木工、林化與環境工程本科生畢業開設過熱工學、工程熱力學、工業鍋爐、壓氣機也製冷設備等4門學科,授課學生近1500餘人,知道本科生畢業設計55人,共發表教學研究論文8篇,獲教學獎勵4次,並多次出席全國高小熱工教學經驗交流會及教學大綱審定會,由於工作突出,1986年被評為北京林業大學優秀班主任;1989年獲北京林業大學首屆優秀教學成果獎;1992年由她主講的熱工課程獲全校優秀課程,她指導或合作指導碩士生9名,博士研究生10名,為研究生開設了傳熱傳質學、節能原理、乾燥介質的熱物理性質、木材幹燥理論與技術進展4門課程。
張璧光教授累計主編熱工學、內燃機等本科生教材3本,研究聲教材1本(《木材科學與技術研究進展》),主編熱工學習題集與題集講義2本,各種教學大綱、實驗指導書等教學檔案10餘份,此外,還參遍2本木材幹燥著作,以上累計約90萬字,其中主編的熱工學教材(第二版)1995年獲林業部優秀教材二等獎。

科研成果

張璧光教授從1986年至2003年共主持承擔國家科研項目7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1項(木材浮壓乾燥的傳熱傳質),橫向課題5項,科研經費總計110餘萬元,在太陽能與熱泵除濕乾燥技術的研究、木材幹燥過程的傳熱傳質的理論研究、短周期工業材幹燥技術的研究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貢獻,獲得“熱泵除濕乾燥機”和“多功能熱泵乾燥機”兩項專利,她主持設計的熱泵除濕乾燥機及太陽能-除濕聯合乾燥裝置(包括中溫和高溫)已推廣到全國十幾個省市,並銷往國外,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目前在研的科研課題有:《鋸材幹燥通用技術條件標準》的編寫;“使用高溫工質HTR的熱泵除濕聯合乾燥的實驗”,1996年,“TRCW太陽能-熱泵除濕聯合乾燥系統”獲林業部科技進步三等獎,1996年,“RCG30G高溫熱泵除濕乾燥機”獲北京市科技進步三等獎;1997年“短周期工業材幹燥技術的研究”獲林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其中“高溫熱泵雙熱源除濕與太陽能組合乾燥技術”為該課題的子專題2,專題排第三,子專題排第一;1998年“短周期工業材幹燥技術的研究”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專題排第三;1996年獲北京林業大學科技先進獎;2003年主持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木材浮壓乾燥過程的傳熱傳質”獲北京林業大學科技獎。
張璧光教授累計發表學術論文110餘篇,其中第一作者為60餘篇,第二作者40篇,論文中的英文稿15篇,近10年來出席各種國際學術會議,進行國際學術交流並宣讀論文9次,出席國內有關乾燥、傳熱、熱泵技術與教學研究等各種學術會議達30餘次。
20世紀60年代和80年代,張璧光教授先後參與學校熱工實驗室的新建和復建工作,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利用科研經費先後主持建成了兩個科研用的太陽能-除濕乾燥室,總投資40餘萬元,總建築面積約180平米,2000年底至2002年,主持建成了國內一流水平的含有多種方法的多功能幹燥實驗室,該實驗室使用面積約120平米,現已接待本科生畢業設計實驗30餘人,碩士研究生6名,博士研究生5名,並已接待國內外來賓200餘人參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