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泗溝村[河南省輝縣市拍石頭鄉下轄村]

張泗溝村[河南省輝縣市拍石頭鄉下轄村]
張泗溝村[河南省輝縣市拍石頭鄉下轄村]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張泗溝自明朝建村,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明太祖朱元璋稱帝後,實行遷民政策發展農業,大批農民從山西移居到中原地區,擇地而居。 當時山西省壺關縣有一個姓張的人,在家排行老四,移居到與壺關縣一脈相承的太行山中,選擇了一個土壤肥沃、又兼有 “龍虎把門、金雞嶺繞”的風水寶地,開始在這裡繁衍生息。從此該村便叫做張泗溝村。

基本信息

基本村情

張泗溝村 張泗溝村

張泗溝村位於河南省新鄉市輝縣市拍石頭鄉政府東北22公里處,轄區4平方公里,518口人,619畝地,黨員18名。屬省級貧困村。該村黨支部、村委會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緊圍繞“美村、安村、強經濟”的要求,對照“建設小康示範村”的標準,加大投入力度,狠抓基礎設施建設,整治村容村貌,以“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為目標,進一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歷史沿革

張泗溝村,是太行山深處一個有著600多年歷史的偏遠古村。張泗溝四面皆山,金雞嶺將村子環裹其中。龍頭山、虎頭山之間的缺口,曾是村子與外界之間唯一的通路。在長久以來篤信風水文化的村民看來,這是一片“龍虎把門、金雞嶺繞”的風水寶地。

這裡沒有氣派的大宅院,只有一間間古樸的鄉間小院。一屋、一院、一樹,雅致天然。與講究排場的大宅院比,他們小巧、隨意,穩健而不失恬靜,充滿生活氣息。雖然偏遠,但在小宅院中生活的人“崇文尚儒”,從這裡走出不少秀才墨客和現代科學大家。

自然條件

“龍虎把門,金雞嶺繞,皇上中間,群山緊靠。”從龍虎門走進張泗溝,四面環繞村莊的便是金雞嶺。龍頭山、虎頭山、金雞嶺相互環繞,把張泗溝深裹其間。

張泗溝村位於太行山脈高地處的一條深溝,海拔有700多米。由於海拔相對高,山泉斷流,張泗溝天然缺水,吃水只能靠天。“張泗溝,張泗溝,十年乾旱九不收,人們吃水如吃油,一年到頭為水愁。”當地村民口中的一則順口溜,反映了當地的乾旱之苦。

由於乾旱少雨,路邊的河溝早已被平整為田地。這裡的院落,便大都分布在河溝的另一側。院落大都保留著傳統的建築風格,斑駁的石牆,布滿青苔的石階,歷經風雨而不褪色的青瓦,都讓這個村落顯得厚重而古樸。

這裡沒有氣派的大宅院,只有一間間鄉間小院,顯得靜謐而恬靜。小院的規制都不大,多為一屋一院的結構。房子由青石壘成,歷經風雨而彌堅。院內院外多種有樹,雅致天然。

與大宅院氣派的門樓相比,張泗溝村的鄉間小門樓既沒有繁複的雕刻,也沒有排場的大門。它們造型方正,高約2米,容一人進出,門樓外通常有長長的青石條,供人休憩。看上去小巧、隨意,充滿生活氣息。

人文古蹟

古建築

村裡的一棟2層建築,是清代秀才張琳的故居。在這棟秀才樓的石頭門匾上,“多文為富”四個大字,語出《禮記·儒行》,昭示著屋主“不求金銀、以知識淵博為富足”的文人情懷。

此外,不少門匾上都刻著“讓”、“仁”、“儉”、“勤”等字樣,足見儒家思想對當時人們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建村600餘年來,村子裡走出張琳、張瑜等秀才以及現代數學大家張錦文等不少人才。

關帝廟

張泗溝村的關帝廟,也有著一些神奇的傳說。這座古廟,距今已有幾百年的歷史,至今仍有香火。當年日本侵略者入侵太行山,無所不至,與張泗溝周圍1公里之隔的長珍村都被摸到了,但始終沒有找到過張泗溝村。村民都說,這是村裡的關爺廟在保佑我們。不少村民都說,在夜深人靜時,仍可以聽到關爺騎馬回來時有節奏的馬鈴聲。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