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民達墓

張民達墓

張民達墓,在廣州先烈路廣州動物園西側,有一座花崗石牌坊,“張民達先生墓道”幾個大字躍然其上,這就是民主革命家張民達烈士安息之地。沿著長長的墓道,經過墓道兩邊的風雨亭和宣講台,登上十幾級階梯,便到達墓堂。譚延闓題寫的“張民達先生之墓”石碑鑲嵌在花崗岩石牆正中。墓園內樹木鬱鬱蔥蔥,莊嚴肅穆。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張民達墓張民達墓

張民達(1885—1925),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人。青年時曾在吉隆坡等埠的審判廳任傳譯員。他胸懷大志,矢志忠貞報國,雖身居海外而痛感清末的腐敗,生活優裕而未忘同胞的困苦。他愛好森林狩獵,練就過人膽略及本領,時刻準備報效祖國。辛亥革命前,他謁見了正在南洋宣傳革命的孫中山先生,參加了同盟會。從此,在孫中山先生民族民主革命旗幟下矢志革命。後來受孫中山委派,但負聯絡南洋華僑的重任。1917年護法運動時,張民達返國報效。1920年他奉孫中山先生令由福建回廣東驅逐桂系軍閥莫榮新,任第57營營長。他轉戰廣東、廣西江西、福建各地,數年間大小戰鬥數十次,所向披靡。作戰中他身先士卒,平時周濟有困難的部屬。他常說:“我們革命軍,貴在能解除民眾疾苦,如果擾害民眾,便是以暴易暴了。”他帶兵所至雞犬不驚,所以將士齊心,人民幫助,屢戰屢勝。

1925年張民達任東征軍右翼總指揮,駐防蕉嶺時,滇、桂軍在廣州欺壓商民,無惡不作,無視大元帥府,陰謀叛亂。張民達應召赴汕頭,共商回師廣州大計,他痛心中山先生逝世,憤軍閥橫行,心急如焚,恨不得立即趕到汕頭。時值數天大雨,韓江暴漲,鐵路又已被淹沒。許崇智勸他水退後再去,隨從的副官、衛隊也說乘船危險,但他說:“我輩以身許國,難道還怕死嗎?”還說:“我是僑生,懂得水性。”乃登舟,不料觸及湘子橋的鐵索而全船覆沒,一代英雄竟隨逝水而去。時為1925年4月5日,他年僅40歲。次年革命政府追贈他為陸軍上將,由許崇智擇地,隆重葬於現在的墓園中。

保護

張民達先生是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戎旅一生,忠貞為國,廉潔奉公,艱苦儉樸,治軍有方,建威揚德。建國後,中央人民政府追認他為革命烈士重新修葺了墓園,1983年廣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