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懌伯

張懌伯(1884-1964),江蘇鎮江人,著有《鎮江淪陷記》、《守廠記》,揭露日本侵略軍在鎮江燒殺、姦淫、掠奪的暴行。還著有《辛亥海軍舉義記》等。

基本信息

簡介

張懌伯(1884-1964),字文銓,揚州樊川人,1917年居鎮江。27歲的張懌伯風華正茂,他就策劃並參與了辛亥海軍起義……辛亥革命成功後,他毅然決然地退出了官場,走上實業救國的艱辛之路,百方籌措,興辦民族工業,在工商業領域亦卓有成就,是“無敵牌”鎮江工廠股份兩合公司總經理兼無限責任股股東。1937年,“八一三”事變後,日寇一路西侵,公司難以生存,張懌伯便將工廠人員遣散,為了維護自己苦心經營多年的工廠,他親自留守。在首都南京大屠殺4天前,江蘇省省會鎮江於12月8日淪陷,張懌伯的工廠和家屋被日寇強占,他的三兒子被日寇抓捕後殺害。張懌伯親見身受了日寇在鎮江瘋狂燒殺淫掠的罪行。
1938年2月,張懌伯乘船逃離鎮江,赴江北水鄉古鎮樊川祖居,根據“身之所歷,足之所至,耳之所聞,目之所見”,實錄了當時的情景,奮筆寫成《鎮江淪陷記》。初版包括“淪陷前之種種”、“一二八日寇陷鎮江”、“劫掠”、“姦淫”、“燒殺及傷害污辱”、“其它種種”以及“雜錄”等八章,以筆為槍,詳實的第一手資料揭露、控訴日寇的野獸罪行。《鎮江淪陷記》和《拉貝日記》《東史郎日記》等不一樣,作為一個中國人,他寫書是為了及時向民眾揭露日寇罪行,激勵中國人民的抗日殺敵的激情。因此,遠在書稿寫成之日,他就千方百計地以自費出版、免費寄送的方式,向全國各地寄出4000餘冊,成為一份討伐日寇罪行、動員民眾奮起抗戰的檄文!此事即使在出版手段先進,郵寄途徑通暢的今天,也是一件十分了不起的壯舉。
1964年12月24日,辛亥革命海軍舉義功勳卓著的英雄張懌伯,在鎮江家中溘然長逝,享年八十一歲。

後人記事

12月8日是鎮江淪陷70周年紀念日,昨天,一場特殊的捐贈警示教育活動在鎮江烈士陵園舉行。鎮江知名民營企業家童財寶將其以107萬元巨款拍得的真實記錄日寇暴行的《鎮江淪陷記》,贈給鎮江博物館永久珍藏。至此,在外風雨漂泊數十年的這一國寶級文物終於“回家”了!
1937年12月8日,日軍鐵蹄踏入時為江蘇省會的鎮江,鎮江淪陷。《淪陷記記的作者張懌伯(1884-1964,鎮江人),當時是鎮江金山公司的總經理,將親眼目睹的日軍種種罪行寫成了《鎮江淪陷記》,全書共12.4萬字。1938年,張懌伯自印4000份免費寄往各地,將日寇的罪行暴露天下。1946年,張懌伯根據自印本專門謄抄了一份,並加入了一些其在抗戰後期的所見所聞,成為今天的《鎮江淪陷記》。
喔! 張懌伯,故鄉樊川近代的先賢!
張懌伯(1884-1964),字文銓,揚州樊川人,1917年居鎮江。27歲的張懌伯風華正茂,他就策劃並參與了辛亥海軍起義……
1884年,里下河水鄉古鎮樊汊郵界中大街的張公館添了一丁,張燈結彩,賀客盈門。秀才出身的父親為兒子取名懌伯,字文銓。
文銓自幼聰穎好學,為人仗義,敢作為。其父雖是飽讀詩書的秀才,人並不迂腐,反而甚為開明。文詮的母親吳氏,是樊汊南頭世代經商的吳家。
16歲前文銓接受的傳統教育,由於家庭的薰陶他對岳飛、文天祥、史可法、鄭成功等民族英雄十分崇敬!懌伯16歲便離開了故鄉樊汊,赴滬就讀於大清上海電報學堂,畢業後進南京電報局工作,由於工作認真、勤勉,時間不長,又調往京師義大利公使館學習無線電報。後來,如果清廷不將張懌伯派往北洋海軍軍艦上工作,也許他就只是個電報專家。
1904年,張懌伯被派往“海琛”巡洋艦任正電官(電台台長)。1910年的大清王朝經歷了鴉片戰爭、太平天國動亂己原氣大傷,處在風雨飄搖之中,清廷仍派遣“海琛”巡洋艦遊歷南洋群島,以圖撫慰華僑,重振大清國威。可是,事與願違,南洋華僑己心儀共和,接受了孫中山的“驅除達虜,復我中華”的五族共和的思想。南洋群島的遊歷反而對“海琛”巡洋艦官兵的觸動殊深,卻為一年後的海軍在武昌舉義埋下了伏筆。張懌伯將華僑給他的三民主義宣傳品攜帶上艦,如饑似渴地閱讀。使他看到了民族的希望。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打響了!後來史稱“辛亥革命”.
清廷急調“海琛”、 “海容”、“海籌”三艘巡洋艦,六艘炮艇,兩艘魚雷艇前往武昌鎮壓。此時的張懌伯,審時度勢,他敏銳地覺察到共和是大勢所趨,是實現三民主義理想的偉大目標。與生俱來的民族革命意識和超人的膽識智慧,他首先聯絡了“海琛”艦二副楊慶貞、三副高幼欽、見習士官陽明,並秘密分工合作,各自負責發展可靠的官兵,促使官兵認識一致,為了國家民族的共和共舉義旗。
10月28日,“海琛”艦已駛抵漢口造紙廠沿岸,戰事一觸即發,張懌伯又聯絡了“海容”艦正電官金琢章、“海籌”艦正電官何渭生,二人與他同學,三人明志後,由何渭生臨時編制英文密碼12種,建立了三艦之間的秘電通訊。當清廷嚴令海軍炮擊武昌青山革命軍時,張懌伯緊急致電“海容”、“海籌”的金琢章、何渭生,二人又分頭密囑炮長、炮手切不可瞄準青山革命軍陣地的目標。是日3時許,共發炮彈700餘發。若果真瞄準青山革命軍陣地的目標,革命軍傷亡必大,陣地必被攻克。然而,青山革命軍陣地依舊堅如磐石。
27歲的張懌伯風華正茂,人卻老持穩重,足智多謀。他深知軍中舉事,士卒是基礎,中下級官佐是關鍵。然而,若能說動幫帶、管帶豈不更好?
一彎眉月斜掛天空,淡淡的月光灑落在甲板上,灑落在大江上,佇立在甲板上的文詮看著滔滔的江水,低吟道:“長江滾滾東流水,多少英雄志未酬?”查哨的幫帶林永謨①(艦長稱管帶,幫帶次於艦長)走過來問道:“文詮老弟,又在想家啦?
”喔!林幫帶,是的,想家。
“嗯,何人不想家啊!
”是啊!國家國家,國泰家才安啊!
“老弟有大丈夫之志也!憂國憂民,可敬可佩啊!
”林幫帶,烽煙四起,民不聊生呀!
“是呀,看樣子,朝廷氣數盡矣,唉!
”幫帶,我們海軍為什麼還要助紂為虐呢?
“你呀!我已聽弟兄們說了,你主張舉義,是嗎?
”真人面前不說假,此事若得林幫帶登高一呼,大功必成矣!林幫帶,兄弟我及全艦弟兄們就等你一句話了!
“文詮老弟,舉義乃身家性命的大事,要弄個簽名誓約!
”林幫帶,我已預備好了圓形簽名單,到你的房間簽。
“好!
嗣後,”海琛“艦輪機長王齊宸、”海籌“艦艦長黃鐘英②、槍炮官陳世英、二副沙訓齡、教訓官佘振興相繼簽名入盟。
南下增援武昌的清軍已占漢口,戰場形勢瞬息萬變,張懌伯當機立斷,用”赴義恐後“的口號一下子點燃了士官們舉義的決心!1911年11月17日,”海琛“、 ”海容“、”海籌“三艘巡洋艦及”江貞“、 ”楚豫“等炮艇不再奉清廷之命,皆自行離開武漢陽邏,向江西軍政府九江軍政分府的駐地駛去。艦隊駛離陽邏不遠,”海琛“艦”見習士官陽明將艦上海軍軍旗“龍旗”降下,擲於甲板而踐踏之,旋棄於江。“翌晨,11月18日,”海琛“艦將事先製作好的白旗懸於艦尾,其餘各艦艇皆效而仿之。辛亥海軍舉義,實自此11月18日為開始。
起義海軍至九江,中華同盟會的著名人物、九江軍政分府的林森、吳鐵城、蔣群、龔永等皆登艦慰問嘉勉。各艦升旗吹號迎接,離艦時還鳴炮17響歡送。旋及又奉革命軍政府之命,溯江而上,重返漢口參戰,人人奮勇爭先,給南下漢口的清軍以重創。
”自從不死於革命奔走之時,而能死於革命成功之日,問心亦已無憾。然而卒不死者,特偶邀天幸耳。“張懌伯為何發出如此慨嘆呢?
原來,1911年11月起義海軍初至九江時,”海容“艦因江流湍急而移錨。然而,時任九江金雞坡炮台司令的戈克安,原是”海容“艦三車,與艦上多數士卒結怨甚深,因此,不得不到陸軍炮台就職。戈克安為涉私憤,誣”海容“艦逃遁而下令炮擊。戈克安小人之舉差點送掉張懌伯的命。無故遭到炮擊,起義諸艦全員共憤,後悔起義反受此大辱,竟然遷恕於起義主謀者張文詮。炮擊之時,張懌伯正在給林森呈送起義案卷。他歸艦時,”海琛“艦前倉士卒欲將他處死,幸虧資歷老、威望高的水手頭目李容清等深明大義,極力保護,方才化險為夷。當晚,軍政分府在九江招商局舉行宴會招待起義的海軍軍官。林森在宴會上致詞說:”海陸顛覆滿清,宜協力同心,勿生疑忌,致誤大局。
1912年夏天,“海琛”艦返回中華民國的首都南京時,總統府派人上艦了解海軍起義的詳情,代艦長林永謨讓舉義主謀者張懌伯匯報了海軍舉義的詳細經過。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1912年底,辛亥海軍舉義的主要策劃者張懌伯以治病為由,離開了海軍,離開榮華富貴。
張懌伯偉大的人格魅力是常人難以企及的。
辛亥革命成功後,他毅然決然地退出了官場,走上實業救國的艱辛之路,百方籌措,興辦民族工業,在工商業領域亦卓有成就,是“無敵牌”鎮江工廠股份兩合公司總經理兼無限責任股股東。1937年,“八一三”事變後,日寇一路西侵,公司難以生存,張懌伯便將工廠人員遣散,為了維護自己苦心經營多年的工廠,他親自留守。在首都南京大屠殺4天前,江蘇省省會鎮江於12月8日淪陷,張懌伯的工廠和家屋被日寇強占,他的三兒子被日寇抓捕後殺害。張懌伯親見身受了日寇在鎮江瘋狂燒殺淫掠的罪行。
1938年2月,張懌伯乘船逃離鎮江,赴江北水鄉古鎮樊川祖居,根據“身之所歷,足之所至,耳之所聞,目之所見”,實錄了當時的情景,奮筆寫成《鎮江淪陷記》。初版包括“淪陷前之種種”、“一二八日寇陷鎮江”、“劫掠”、“姦淫”、“燒殺及傷害污辱”、“其它種種”以及“雜錄”等八章,以筆為槍,詳實的第一手資料揭露、控訴日寇的野獸罪行。《鎮江淪陷記》和《拉貝日記》《東史郎日記》等不一樣,作為一個中國人,他寫書是為了及時向民眾揭露日寇罪行,激勵中國人民的抗日殺敵的激情。因此,遠在書稿寫成之日,他就千方百計地以自費出版、免費寄送的方式,向全國各地寄出4000餘冊,成為一份討伐日寇罪行、動員民眾奮起抗戰的檄文!此事即使在出版手段先進,郵寄途徑通暢的今天,也是一件十分了不起的壯舉。
1964年12月24日,辛亥革命海軍舉義功勳卓著的英雄張懌伯,在鎮江家中溘然長逝,享年八十一歲。
①林永謨(?~1936年),字籟亞,閩縣(今福州市區)人。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畢業於天津水師學堂,歷任大副,管帶等職。辛亥武昌舉義,永謨時任“海琛”副艦長,艦隊在九江易幟,後升任艦長。率艦隨艦隊援鄂畢返滬,北上支援煙臺光復。後孫中山護法廣州,林永謨回響南下廣東,任軍政府海軍部次長及海軍總司令;後歷任國民政府海軍部參事等職。
②黃鐘英(1869-1912),原名建勛、良鏗,又名鎏,號贊侯,福州人(原祖籍長樂縣)。1883年考入船政後學堂第11屆駕駛專業。畢業後,登北洋水師靖遠、威遠、康濟等軍艦實習,又進劉公島槍炮學堂學習,期滿調濟遠艦任駕駛官。1894年隨艦先後參加了半島、黃海二次海戰。
1899年任飛鸞艦、福靖艦槍炮官。1902年曆任海琛、海天、海籌等巡洋艦副艦長,1904年晉升飛鷹艦長。1907年調任鏡清艦艦長兼海軍部參議、海籌艦艦長。1911年,率海籌艦赴九江起義,被委任為第一艦隊司令兼海籌艦艦長。隨後,海軍起義各艦代表集會上海,推舉程壁光為總司令,黃鐘英為副總司令;程壁光在國外未回,由黃鐘英代總司令。
1912年元旦,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任命黃鐘英為海軍總長兼總司令,授海軍上將。他決心改革,振興海軍。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地工作。10月,因操勞過度,吐血入院,醫治無效,於12月4日在廣州逝世。
③林森(1868年1月18日-1943年8月1日),原名林天波,字子超,號長仁,自號青芝老人,別署白洞山人、虎洞老樵、嘯余廬主人。福建閩侯人。1877年入蔡培元學校讀書﹐1881年入英華書院讀書,1883年考入中西學堂電科。1884年赴台北電報局工作。1905年加入同盟會。1909年調往九江關任職﹐與吳鐵城等創辦商團。1911年武昌起義後﹐任九江軍政分府民政長。1928~1931年﹐歷任國民政府委員﹑立法院副院長﹑院長及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1931年12月代理國民政府主席。不久﹐國民黨四屆一中全會上被推為國民政府主席﹐為名義上的國家元首。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國民政府遷往重慶﹐林森於11月入川。1943年5月因車禍受傷﹐8月1日逝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