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起義

九江起義

1911年10月10日,武昌革命軍發動武裝起義,成立湖北軍政府。10月23日,九江積極回響,宣布獨立,脫離清政府,接受軍政府領導,公開豎旗,號稱中華民國駐潯軍政分府。

背景

九江起義九江起義

辛亥革命前,清政府在九江布有重兵,沿江設有馬當、湖口、田家鎮、金雞坡及岳師門守備炮台,必要時能迅速阻斷東西南北之往來。當時,九江城區周圍駐有陸軍江西第27混成協第53標的3個營和第55標的第二營,加上常備軍、巡警等武裝足有3000餘人,幾乎是江西兵力的一半。他們的槍口和炮口不是對準外國侵華勢力,而是指向國內的革命黨人。

起因

林森林森
當同盟會中部總會決定把革命中心轉移到長江流域,冀圖以長江流域的江、浙、皖、贛、鄂、湘、川、陝8省為活動地盤時,九江開始被革命黨人所重視。1909年,同盟會林森由上海調往九江海關任職,與吳鐵城等人設立“潯陽閱書報社”,宗旨即“極力倡導改革社會風氣”,而更深一層的目的,就是宣傳共和。林森利用這些活動,在讀者群中吸收商人、教育界人士、縉紳、新軍官長、洋行職員為社員,將革命勢力發展到九江社會各領域,實際上成為資產階級革命黨人聯絡同志、培養幹部、宣傳思想、醞釀起義的秘密機關。

發展

籌划起義

林森還利用工作關係,與九江商界建立了良好的關係。他先在商界組織了一個軍事訓練班,將53標的軍官請來當教官,專門負責軍事訓練。學員結業後,林森決定立即成立九江商團,以便適時策應長江流域的反清行動。“商團”的對外名義是護廠護產。有了這一合法的理由,林森就以“商團”的名義,成立了軍隊性質的武裝,進行較為正規的軍事訓練。
其時,身在外地的江西新軍管帶李烈鈞,也在53標中利用同學和同事的關係頻頻聯絡策反。10月10日,武昌起義。訊息傳到九江,林森立即派人將武昌的報紙貼在“潯陽閱書報社”的門口,並將革命軍起義、拒滿復漢、建立民主國家等訊息,用紅筆框出。九江人正是通過這些報紙,才得知了武昌起義的詳情。

回響武昌起義

10月23日夜間10時許,聞知湖南已回響武昌起義,九江岳師門外的金雞坡炮台由陳廷訓發炮三響,接著又響一排槍聲,九江新軍開始起義。九江城內的道署衛兵知是起義信號,便點火接應,大開城門。城內城外革命軍個個荷槍實彈,臂上繞著印有“同心協力”字樣的白布,攻向道署。九江道台保恆匆忙躲進租界逃命,繼而逃往上海。午夜時分,革命軍圍住九江府署,九江知府璞良被擒。

結果

吳鐵城吳鐵城
九江起義勝利,革命軍將九江道署改為軍政分府,推53標標統馬毓寶為都督,林森為民政部長。兩天后,李烈鈞趕到九江,被公舉為總參謀長。李烈鈞、林森、吳鐵城等後來都成為民國時期的重要軍政人物。

社會影響

推動江西成為第4個脫離清廷的省份。九江起義後,江西革命黨人的鬥志受到極大的鼓舞。10月25日,《江西民報》刊登九江獨立捷報,南昌頓時風雲突變。10月28日,同盟會南昌支部新軍工兵隊召開秘密會議,確定了30日晚上起義。31日,南昌光復。11月1日,同盟會通電全國,宣告江西獨立。受南昌新軍起義勝利的鼓舞,江西境內各地也相繼起義,辛亥革命在江西取得了勝利。

社會評價

孫中山先生對此有高度評價:“武昌首義,九江率先回響,鼎力支援,使革命得以順利發展,如此之功,吾人佩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