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恨水(1895~1967)

張恨水(1895~1967)

正文

現代小說家。原名張心遠祖籍安徽潛山。1895年4月 24日出生於江西。青少年時期主要在江西讀私塾。自幼喜讀《三國志演義》《紅樓夢》等古典章回小說,後來又讀了許多林(紓)譯小說和《桃花扇》、《長生殿》等傳統戲曲作品,對文學創作產生了興趣。19歲時,因不滿包辦婚姻離家出走,在江南一帶流浪。並開始發表一些文言和白話的章回小說。1919年,他從蕪湖到北京從事新聞工作。先在《益世報》做校對,後在上海《申報》駐京辦事處做編輯。後又被邀主編《世界晚報》副刊《夜光》。在新聞界幾年,知道了不少社會情況,這促使他創作長篇《春明外史》(1924)。這部小說在報上連載57個月。作品以主人公楊杏園的戀愛史為貫串情節,承襲近代譴責小說的格局,對軍閥顯貴的腐朽生活,遺老遺少的捧角狎妓,爾虞我詐的社會騙局進行了某些揭露,但主要是偏重於私生活的糜爛方面,作家既抱鄙夷態度,卻又夾雜著獵奇與賞玩成分。

張恨水(1895~1967)張恨水(1895~1967)
稍後於《春明外史》的代表作《金粉世家》(1926),描寫北伐前北京金姓內閣總理的繁華綺麗的大家族的興衰史。它著重暴露豪門荒淫的寄生生活,但很少涉及軍閥政客的政治活動。對他們偏袒有餘,揭露不足;對下一輩人,則從“紈袴子弟”的角度,譴責他們是一夥寄生蟲和敗家子。作者一再強調,才貌雙全的布衣之女冷清秋失身於金燕西的教訓是“齊大非偶”。以此作為作品的中心思想,缺乏深刻的社會意義。全書故事輕鬆熱鬧,而又情調感傷,具有很大的消閒意味,很能引起小市民層讀者的興趣。
另一代表作《啼笑因緣》在1929年的上海《新聞報》上連載。內容是以主人公樊家樹為中心的多角戀愛故事,中間穿插軍閥劉國柱仗勢霸占民女的情節,以及關壽峰父女鋤強扶弱的武俠傳奇。作者以樊家樹為理想人物,一再強調這位平民化大少爺助貧濟困的品質。由於把慈善的富有者的恩賜和單槍匹馬的豪俠的反抗,作為解決社會矛盾的重要手段,就使一時找不到出路的小市民得到暫時的興奮與陶醉。反霸道與反強權的精神又能激起市民階層的共鳴,殷實富戶的少爺樊家樹也使有產者顏面增光,加之作品將纏綿悱惻的言情小說和驚險緊張的武俠傳奇熔於一爐,將傳統章回小說和西洋小說新技法雜糅一體,容易贏得各種口味的讀者的愛好,所以作品的讀者面極廣,發表後曾風行一時,還被改編為戲劇、評彈和攝製成影片。

張恨水(1895~1967)張恨水(1895~1967)
“九·一八”事變後,張恨水努力從事“國難小說”的創作。這類短篇小說,大都收在《彎弓集》(寓有彎弓射日之意)中,雖仍不脫言情特色,但作者主觀用意乃在“喚醒國人”,盡一點“鼓勵民氣”的責任。1935年秋,由於華北形勢日緊,張恨水舉家南遷,初至上海,為《立報》編副刊《花果山》;後遷南京,辦《南京人報》,並自編副刊《南華經》。
抗日戰爭爆發後,經安徽至武漢,再到重慶,加入《新民報》。繼續寫作一些抗戰題材的小說。1939年所寫的中篇《巷戰之夜》(又名《衝鋒》、《天津衛》),是值得重視的一篇作品。敘述教員張競存成為一支自發的游擊隊隊長的經歷。作品較為真實地反映了日寇侵占天津時的狂轟濫炸和血腥殺戮,用滿腔熱情刻畫下級官兵與天津人民間同心協力浴血巷戰。惟技巧上顯得平滯。在抗戰時期,張恨水所寫的另一類題材是社會諷刺小說。《八十一夢》(1939)以夢幻的形式,有時參照《西遊記》、《鏡花緣》、《儒林外史》及譴責小說的筆法,站在清貧小市民的立場諷刺國民黨貪官污吏以及大後方官紳的紙醉金迷的頹敗生活。小說揭露和諷喻十分辛辣,是大後方銷路最好的一部作品。隨後的《五子登科》也是一部抨擊國民黨達官要員胡作非為的諷刺小說。在這期間張恨水還寫了許多詩文。抗戰期間,張恨水曾被推選為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
抗日戰爭結束後,張恨水任北平《新民報》總經理兼編副刊《北海》。1948年辭去《新民報》職務,1949年突患中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張恨水繼續文學創作,作品大多發表在香港等地的報刊上。他一生創作的小說據可統計者有近百部,據他自述則寫有3000萬言。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