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明代畫家]

張宏[明代畫家]

張宏(公元1577年—1652年後),字君度,號鶴澗,明代著名畫家,江蘇蘇州人。善畫山水,重寫生,筆力峭拔、墨色濕潤、層巒疊嶂、秋壑深邃、有元人古意;他畫石面連皴帶染為其特色。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明  張宏《華子岡圖》局部明 張宏《華子岡圖》局部
張宏(公元1577年—1652年後)字君度,號鶴澗,明代著名畫家,江蘇蘇州人。善畫山水,重寫生,筆力峭拔、墨色濕潤、層巒疊嶂、秋壑深邃、有元人古意;他畫石面連皴帶染為其特色。(《明畫錄》記載)

他的繪畫主要宗法沈周、文徵明,並上追元四家和米芾、董源、巨然,又兼學北宋李、郭和南宋李、夏融合而成自身風格。又能畫寫意人物,形神俱佳,散聚得宜,是明末吳門畫壇的中堅人物。吳門學者尊崇之。另據史書稱,張宏92歲尚健,仍在作畫。

主要著作

人物作品人物作品
西山爽氣圖》,藏浙江省博物館;《延陵掛劍圖》、《雜技遊戲圖》、《擊缶圖》、《閶門舟阻圖》、《溪亭秋意圖》現藏故宮博物院;《浮嵐暖翠圖》,藏廣東省博物館;《蘭亭雅集圖》,藏首都博物館;《琳宮晴雪圖》,輯入《參加倫敦中國藝術展覽會圖說》;《柴門流水圖》,輯入《中國繪畫史圖錄》下冊;《寒山蕭寺圖》,藏天津市藝術博物館;《牧牛圖》,藏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桐蔭高士圖》,藏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美術館。;《華子岡圖》,藏台北故宮博物院;《布袋羅漢圖》,藏台北故宮博物院;《棲霞山圖》,藏台北故宮博物院;;《溪山秋霽圖》,藏南京博物院;《句曲松風圖》,藏波士頓美術館;《越中十景》,藏日本奈良大和文華館;《石屑山圖》,藏台北故宮博物院;在世界各大博物館中還藏有張宏《村徑柴門圖》、《止園》、《仿宋元人山水》、《雪景圖》、《觀潮圖》、《風雨歸牧圖》、《關山行旅圖》、《清風皓月圖》、《山塘短棹圖》.等。其中《西山爽氣圖》被教委編入高二地理限選新教材,當做古代文人畫的範例;台北故宮博物院將《布袋羅漢圖》設計在了郵票上,以故宮博物院推薦的宋、明四位畫家張宏、晁補之、王問、梁楷所繪的四幅人物古畫為題材,印製郵票一組。

藝術成就

張宏的繪畫繼承了吳門畫派的文人畫風格和特色,在寫生的基礎上搞創作,師自然造化,悟出了繪畫的真諦,在畫中體現出超凡脫俗的精神境界,使原本呆板的山水畫活了起來。他在繪畫中所使用的透視法與西方立體畫法不謀而合,故宮博物院專家也稱張宏的山水筆墨精湛,世所罕見。他曾登高畫鳥瞰俯視圖,更是當時罕見。在那個時代,去名山大川寫生不多見,可見張宏是非常難得的一位重視寫生的繪畫大師。他的畫作整個畫面看起來深遠高逸,山石堅硬敲擊有聲,流水清澈涓涓而下,為書畫注入了靈性,使人身臨其境,恍若隔世。他的山水畫用渲染的手法烘托出超凡脫俗的氣氛,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使人仿佛置身於畫卷中。畫面清新典雅,氣氛和諧,奇峰怪石,濃密古木,清風飛泉,意境空靈清曠。

學術影響

人物作品人物作品
《明代繪畫》《中國繪畫鑑賞圖典》《氣勢撼人》《山外山》等中外名著都對張宏有著極高的評價。由中國文物學會專家委員會主編的《中國繪畫鑑賞圖典》中錄入張宏《浮嵐暖翠圖》軸,並給予高度評價,注曰:“張宏善畫人物山水,主要宗法沈周、文徵明,並上追元四家和米芾、董源、巨然,又兼學北宋李、郭和南宋李、夏,融合而成自身風格。”另外張宏在國際學術界的影響也非同一般,其中美國著名學者高居翰教授寫的《氣勢撼人》把張宏放在了第一章,書中提到張宏是十七世紀最偉大的畫家,他開創了明代繪畫寫生主義的先河,師法自然,帶著畫筆到大山中寫生,這比西方印象派早了近300年。可見中國人的繪畫思想在明朝就已經很先進了。張宏這樣劃時代的畫家值得我們後代頌揚傳承。晚明吳門畫派在張宏的帶領下始終繁榮昌盛,流傳至今。吳門畫派永不倒,吳門精神啟後人。像張宏這樣的繪畫大師,在中外繪畫史上都是少有的。難怪高居翰先生能在哈佛大學的諾頓講座發表演講,可見明代畫家張宏在歐美學術界影響力之巨大。《明代繪畫》錄入張宏《村徑柴門圖》,並注曰:“張宏善畫山水,重寫生。筆力峭拔,墨色濕潤,層巒疊嶂,秋壑深邃,有元人古意。他畫石面連皴帶染為其特色。又能畫寫意人物,形神俱佳,散聚得宜,是明末吳門畫壇的中堅人物。”張宏自題:“村徑繞山松葉暗,柴門流水稻花香。”此圖作於張宏六十七歲時。描繪松林環抱,崇山拱衛的庭院山莊,高大蔥鬱的蒼松分為兩組,如同兩把打開的摺扇,掩護著山坳中的村落。村前稻田臨水,田園豐美,正有辛棄疾“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的詞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