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好好詩[書法古帖]

張好好詩[書法古帖]

《張好好詩》是唐朝的書法古帖,現收藏於故宮博物院。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張好好詩張好好詩
【名稱】《張好好詩》
【現狀】故宮博物院收藏
君為豫章姝,十三才有餘。翠茁鳳生尾,丹葉蓮含跗。
高閣倚天半,章江聯碧虛。此地試君唱,特使華筵鋪。
主人顧四座,始訝來踟躕。吳娃起引贊,低徊映長裾。
雙鬟可高下,才過青羅襦。盼盼乍垂袖,一聲雛鳳呼。
繁弦迸關紐,塞管裂圓蘆。眾音不能逐,裊裊穿雲衢。
主人再三嘆,謂言天下殊。贈之天馬錦,副以水犀梳。
龍沙看秋浪,明月游朱湖。自此每相見,三日已為疏。
玉質隨月滿,艷態逐春舒。絳唇漸輕巧,雲步轉虛徐。

文物簡介

張好好詩張好好詩
《張好好詩》卷,唐,杜牧書,紙本,行書。縱28.2cm,橫162cm。
該卷書用麻紙,製作相當精細。書用硬筆,筆法勁健,頗多叉筆。這些都是唐代書法的用紙、筆法的特點。《宣和書譜》一書評杜牧書法:“氣格雄健,與文章相表里”,是說作者詩文、書法有統一的風格。卷前有宋徽宗趙佶書籤“唐杜牧張好好詩”,並鈐有宋徽宗的諸璽印,保存著當時內府裝潢式樣。
詩載杜牧《樊川集》中,墨跡的末二句,因傷殘缺“灑盡滿”、“一書”五字,然不傷書詩的整體精神。

文物背景

公元834年(唐文宗大和八年),杜牧在洛陽東門與歌妓張好好時隔多年後重新相遇,贈與她此首婉麗含蓄的長詩。他在卷首處寫下:“牧大和三年,佐故吏部沈公江西幕,好好年十三,始以善歌來樂籍中。後一歲,公移鎮宣城,復置好於宣城籍中。後二歲,為沈著作述師以雙鬟納之。後二歲,於洛陽東門重睹好好,感舊傷懷,故題詩贈之。”詩篇里充滿了對這位才藝雙絕卻遭遇不幸的歌妓無限的同情,與白居易的《琵琶行》並為傷感遲暮之作。現在仍能從《全唐詩·卷五二○》里找到這首長詩的原文。

文物歷史

《張好好詩》卷由宋徽宗趙佶題名,見於《宣和書譜》卷九,並鈐有宋徽宗諸璽印,保存著當時內府裝潢式樣。後曾遞藏於宋代賈似道、明代項元汴張孝思、清代梁清標等人,乾隆年間入藏內府。1924年,遜帝溥儀將此卷攜出宮外,流散於東北。1950年,琉璃廠論文齋老闆靳伯聲的弟弟在東北得到此卷,帶來北京,轉手持往上海。著名大收藏家張伯駒先生得知此訊息後,急托墨寶齋馬保山先生追尋此卷,以免此卷流失海外。幸得上天眷顧,詩卷尋得,張伯駒先生以重金購回,內心狂喜,每晚睡覺都置於枕邊,如此數日,愛不釋手。1956年,張伯駒先生將此杜牧所書《張好好詩》卷捐贈政府,珍貴文物重為故宮博物院收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