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公祠[蘇州]

張公祠[蘇州]
張公祠[蘇州]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張公祠,位於江蘇省蘇州市姑蘇區虎阜路與山塘街交叉口。

基本信息

簡介

張公祠張公祠
張公祠是中國南社紀念館所在地。張公祠牌樓矗立在山塘河邊,四根花岡岩立柱均為整料,柱子每個面故意鑿毛,這使牌樓古樸而滄桑的感覺更為強烈;牌匾"澤被東南",可以清晰地感受到當年南社的影響;中間花板從上到下三層,依次為鳳凰牡丹、雙龍戲珠、獅子舞繡球,兩側則是瑞獸,生靈的高貴與活潑以整體的氣勢躍然眼前;幾層斗拱均由透雕撐起,每個檐角均有鰲魚高高甩起尾巴。

人物簡介

抗清義士張國維抗清義士張國維
張公祠是明末抗清志士張國維祭祠,全稱張忠敏公祠,俗稱張公祠。張國維(1595-1646)字玉笥,號九一,逝後諡號“忠敏”。浙江東陽人,明天啟二年(1622)進士,曾任蘇(州)松(江)、應天(南京)等10府巡撫,任職期間曾致力吳中水利,百姓受惠,政績顯著。清軍南下,張國維率軍在浙東抵抗,失敗後投水殉國,投河的過程也許僅在一瞬,但他的氣節卻彪炳後世。1909年初冬,一批"共和知識分子"第一次聚集於此,這就是著名的南社雅集。南社選址張公祠作為雅集之地,無疑與張公抗清復明的民族情感所指一致。因此,張公祠今天實際成了南社的紀念館。

南社紀念館

南社紀念館南社紀念館
20世紀初,國家形勢危如累卵,有許多革命志士孜孜探求救國救亡道路,1909年11月13日,以柳亞子、陳去病、高旭等同盟會會員為核心,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革命文學團體南社在蘇州虎丘明末抗清義士張國維祠成立。南社成立後,一時海內風從,各地同盟會光復會員及愛國文學家紛紛加入,掀起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革命文學高潮。南社以“藉詩文號召天下,鼓吹革命”為旗幟,取“操南音不忘舊”之義而得其名。南社對二十世紀的中國革命和文學史產生過深刻影響,柳亞子、魯迅、茅盾、廖仲愷、何香凝、蔡元培、劉海粟等大批著名人士都與南社有很深的關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