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充仁[著名畫家]

張充仁[著名畫家]
張充仁[著名畫家]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張充仁(1907—1998)上海人。擅長雕塑、繪畫。1914年入土山灣美術工場照相製版間隨愛爾蘭籍導師習素描及法文。1931年留學比利時,在布魯塞爾皇家美術學習雕塑,1935年畢業於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美術學院。1936年在上海舉辦歸國展覽,開辦“充仁畫室”。歷任之江大學教授,上海美專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上海分會副秘書長,上海油畫雕塑創作室主任。出版《張充仁雕塑選》、《張充仁水彩畫選》等,作品《無產階級革命創造中華人民共和國》曾獲上海紀念性雕塑一等獎。

基本信息

簡介

張充仁 張充仁

一個矛盾得令人難以置信的題目:一個能被這么多外國人(而且主要還是歐洲已開發國家的)知道的中國人,那在本國不早該家喻戶曉了嗎?可我要是問你張充仁是誰,你答得上來嗎?在歐洲,這個名字幾乎盡人皆知。據法國文化部估計,在世界上的法語系國家中,知道張充仁這個名字的總計約有10億人。

大多數國人對這個名字恐怕是聞所未聞。但要是提到“丁丁歷險記”中的《藍蓮花》的話,我想大多數人,一定是如雷貫耳。

《藍蓮花》里的中國嚮導“張”的原型就是埃爾熱在創作此書時結識的一位中國留學生——藝術家張充仁。

張充仁是我國當代著名的藝術家,他在油畫、水彩畫和雕塑等方面的造詣都很深。曾為密特朗和鄧小平塑像,堪稱一代雕塑大師、中外文化交流使者、現代中國雕塑藝術奠基人之一。

1907年陰曆8月18日,張充仁生於上海徐家匯,當時一個天主教聚集之處。父親張少圃是個木雕藝人,母親則擅長刺繡,能繡一手很好的花卉、人物。張充仁耳濡目染,自幼酷愛繪畫。

1921年,張充仁進入愛爾蘭人安敬齋(F. Enry)創辦的土山灣印書館照相製版部學習、工作。利用業餘時間他還學習了素描和法文。這為張充仁的藝術人生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張充仁國小三年級時,圖畫成績得了第一名。但在頒獎時,因大風吹落獎品上的紙條,錯頒他為第二名。此事在他一生的心靈中留下深刻的印記:“這好像在冥冥之中啟示我,雖然我是第一名,但得到的只能是第二名,而這樣的事一直持續到我的一生”。無論是看他生平或讀他的傳記,我們都能得到這種印象。張充仁先生於1931年9月乘郵輪赴馬賽,10月即考入比利時皇家美術學院,師從巴斯天(Alfred Bastien),在油畫班裡張充仁是巴斯天教授最得意的學生之一。1933年,美術學院學期結束,張充仁獲油畫風景第一名、禽獸解剖第一名、透視學第一名、油畫構圖(人物)第二名、人體解剖第二名、圖案構成第二名,由布魯塞爾市長授獎。4月15日,鑒於上述成績,當時中國駐比使館為他頒發“三育獎章”。

1934年,經陸徵祥和魯汶大學戈賽神父介紹。結識比利時漫畫家埃爾熱,為埃爾熱創作中國題材的故事即《藍蓮花》(《丁丁在中國》)提供了無私的幫助和傾注了全部的熱情,兩人也從此建立了長達半個世紀的友誼。當埃爾熱在四十年後與張充仁通信時,仍然這樣寫道:“是你讓我繼馬可·波羅之後認識了中國,認識了她的文明、她的思想,她的藝術和藝術家,我仍然專心於《道德經》和《莊子》,這兩本書也是你向我推薦的。”1935年畢業,獲布魯塞爾市政府頒贈金質獎。他在留學期間,秉承的是羅丹的現實主義畫。

張充仁回國後,在小洋房裡創辦了充仁畫室。先後培訓學生300多人,才子遍布海內外,其中較著名的就有:嚴友人、邱瑞敏等,為我國繪畫、雕塑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直到文革開始。

當時充仁畫室的大門是敞開著的,有許多人會來,甚至美專畢業學生也會過來。當時的張充仁是靠學生的學費來維持生計的,但是他卻收了許多交不起學費的學生,也許出於對自己的身世的思考,他有時更加關照這些“窮學生”。有空的時候,他還會帶學生去復興公園、郊區去寫生。先畫一張示範作品,有時是油畫,更多的是水彩畫。

創建張充任紀念館簽約儀式 創建張充任紀念館簽約儀式

在1949年中國解放後,許多藝術家紛紛逃亡海外,他們也勸說張充仁一起走,但是張充仁說:“共產黨人不是些不學無術的人,我看過他們的報紙,他們也喜愛美術,而且‘充仁畫室’還有這么多學生……”

1979年為上海東南紡織廠成立30周年設計了國內第一枚大銅章——《上海東南紡織廠成立30周年紀念》,由上海造幣廠採用純銅限量精鑄。成為了當代中國銅章藝術的引領者。

1985年應法國藝術收藏館之請,張充仁特為自己雕塑了一隻右手,與畢卡索、羅丹的手,一同為該館永久收藏,全球藝術家獲此殊榮者僅此三人而已。然而,張充仁在其祖國所獲的聲譽,長期以來與其藝術成就並不匹配,現今在中國許多歷史系和藝術系的很多大學生,都不知道他的經歷。這是耐人尋味的。1998年10月8日,張充仁病逝。張充仁生前還曾為許多名人塑像,如馬相伯、于右任、蔣介石、馮玉祥、司徒雷登、聶耳、埃爾熱、密特朗、鄧小平。每一種塑像均能傳達人物的神韻及內心世界,使觀者感到作品既來自於生活,又超拔於生活,他的風景水彩或油畫,讓人有身歷其境之感覺的同時無疑又能看出作者對於自然和人生平靜而安詳的思考和悟解。

馬相伯,居住在土山灣,因為張充仁的母親,與馬家有淵源,所以馬相伯與他關係很好,按輩分,應叫馬相伯太外公。

人物年表

1907年9月15日生於七寶鎮俞家浪(今聯明村)。

1921年進土山灣印書館照相製版部當學徒,習素描,受到愛爾蘭畫家安敬齋指導。

1926年始習油畫,並在外太公馬相伯指導下學習書法。

1928年入和合電影製片廠當繪景工,不久轉入《國畫時報》任編輯。

1929年,和郎靜山等創辦上海美術攝影協會。

紀念張充任先生誕生100周年展 紀念張充任先生誕生100周年展

1931年10月,獲中比庚子賠款助學金,考入比利時皇家美術學院學油畫。同年,油畫《涼風動盪》參展於布魯塞爾萬國博覽會,並考入雕塑高級班,師從雕塑家隆波教授。

1934年,與埃爾熱合作創作《藍蓮花——丁丁在中國》連環畫。

1935年,在比利時皇家美術學院畢業。

1935年11月返國回上海。

1932年年舉辦張充仁歸國展覽會,並建充仁畫室。抗戰爆發後,創作油畫《流民》《惻隱之心》及大量的水彩畫,為抗戰服務。

1941年舉辦個人雕塑繪畫展,被譽為中國水彩畫大家。

張充仁[著名畫家] 張充仁[著名畫家]

1946年創作油畫《滿目瘡痍》,作品表現民不聊生的社會現實而廣為流傳。1947~1949年任之江大學(今浙江大學)建築系水彩畫教授。1979年任上海畫院油畫雕塑創作室主任、全國城市雕塑藝術委員會委員。

1985年應邀訪法,並應法國文化部之請創作《愛爾席》塑像。

1988年,應法國政府之請為密特朗總統塑像,並被聘為法蘭西藝術院院士。

1991年接受上海市政府之請,從法國返滬創作《聶耳》塑像,引起轟動。

1993年完成《鄧小平》塑像。

1998年10月8日病逝於法國。

人物任職

1962年任中國美術家協會上海分會常務理事兼副秘書長。

1979年任上海油畫雕塑創作室主任、全國城市雕塑藝術委員會委員。

1981年應比利時國家電視台和愛爾席畫室之邀訪問比利時。

1982年任交通大學美術研究室主任,還擔任上海油畫雕塑院名譽院長等職。

人物作品

《藍蓮花——丁丁在中國》

《磨勵以後》

《覺醒》

《流亡》

張充仁畫作及雕塑作品 張充仁畫作及雕塑作品

《惻隱之心》

《滿目瘡痍》

《解放》

《魯迅像》

《雙人舞》

《上海第三次工人武裝起義》

《電焊工》

《王林鶴》

《張充仁水彩畫集》

《張充仁雕塑選》

《遍地黃金》

《甘雨》

《鍛工》

《登山英雄》

《聶耳》

《茅盾》

《錢君陶》

《密特朗胸像》

人物紀念館

中國現代雕塑藝術大師張充仁紀念館在他的家鄉上海閔行區七寶鎮開館。紀念館坐落在上海復興路口上的那座紀念民族音樂家聶耳的雕像《起來》,就是張充仁的作品。中國現代雕塑史上,素有“南張北劉”之稱。劉為劉開渠,張即為張充仁。張充仁生於1907年,1998年病逝於法國巴黎。張充仁紀念館坐落於上海閔行區七寶鎮,占地800平方米,館舍建築面積600平方米,分設6個展室,展出其20多件雕塑代表以及他140多幅生平照片、30多幅畫作和他晚年使用的工作檯、泥塑刀、畫架等展品。

人物評價

張充仁是現代中國老一輩雕塑家、畫家,在藝壇辛勤耕耘70年之久。長於肖像雕塑,尚寫實,重視神態刻畫,風格質樸有力,與社會現實保持著較密切的聯繫。其油畫渾厚有力,表現了愛國熱忱和人道主義精神。他的水彩畫,色彩響亮,風格沉著從容。其創辦的充仁畫室,數十年間培育了許多人材。

經半個世紀追求,建立起個人的獨特寫實藝術風格。雕塑崇尚羅丹,尚寫實,作品追求形似之中體現人物的性格和內在魅力。油畫風格渾厚,表現了愛國熱忱和人道主義精神。水彩畫風格奔放,色彩明亮。又為美術教育家,畢生辦充仁畫室,培養了一批有傑出成就的學生。

走進張充仁

張充仁經典雕塑 張充仁經典雕塑
張充仁紀念館 張充仁紀念館
2003年3月17日,張充仁紀念館終於在張先生的故鄉,在千年古鎮七寶的蒲匯塘畔建成迎客。我們和張充仁家屬共同的夢想終於成真。張以菲女士特意發來賀電稱:“您們從零開始,以超乎想像的速度,竟然在短短一年時間裡,開辦出一個初具規模的小型博物館,比利時、法國的同行朋友們個個睜大眼睛不肯相信。這種奇蹟,只會發生在今日的上海!” 我們終於走近張充仁,能走進他德藝雙馨的藝術人生,能完整地向世人介紹他的人品藝品,為此深感榮幸。
我們真切地看到,張充仁先生一生情操高潔,熱愛祖國,熱愛民眾,熱愛生活。當年,他不貪戀繁華的巴黎而選擇安靜的比利時潛心留學,而且在課餘時間,為能把國外的先進工藝帶回上海而特意去補學化學;他從第一件成功之作起,就將藝術靈感與人生感悟揉為一體,注重責任感,崇尚真善美;在《丁丁歷險記》的創作中,他絲絲入扣地傾注對受難同胞的關切和對邪惡勢力的憤慨,他說,要讓全世界知道真正的中國,這可比我學美術更重要;為投身救國事業而謝絕比利時皇家美院的盛情挽留,他無怨無悔;為創作《無產階級革命創造中華人民共和國》等歌頌革命先輩的作品,他幾易數稿,嘔心瀝血;他始終關心民生、貼近工農,用自己的作品傳播真誠、呼喚正義,熱情地為社會主義謳歌,由衷地希望祖國繁榮昌盛。“文化大革命”的劫難,把他一切可以打碎的都給打碎了,但是沒能打碎他的情操,改變他誠懇待人的性格。而“文革”後,他又不計個人得失,繼續為繁榮上海的油雕藝術盡心盡力。晚年他身處異國,飽受榮華,但是沒有改變他的赤子之心,他不顧年事已高,堅持為上海的改革開放,為香港的回歸祖國,為鄧小平的深得民心而縱情創作,表達夙願。他始終以身為中國人而自豪,他的藝術人生為祖國贏得了尊嚴和驕傲。
張充仁先生一生勤奮敬業,自強不息,執著地追求藝術真諦,攀登藝術高峰。年輕時他就刻苦地在繪畫、攝影、戲劇等領域裡闖蕩,磨練藝術靈感。當他傾心投身油畫、雕塑、水彩等西洋美術之後,仍堅持研究歷代國畫、書法名家大作,積蓄中國文化底蘊。他為中國水彩畫、油畫的興盛和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他“泥塑之神手”,足以堪稱我國當代雕塑藝術奠基人之一,又不愧為世界級的雕塑藝術大師。他多才多藝,又不知疲倦,以畢生的心血為後人留下了難以確切計數的傳世之作,其藝術價值必將與時俱增。他當年創辦“充仁畫室”,開闢藝術教育新天地,不但培養了大批藝術人才,而且將上海的美術事業推上了新台階。他長期從事西洋畫美術教育,桃李滿天下,一批批日後推進當代美術事業發展的學生,是他的又一項傳世傑作。
張充仁先生是極其難得的跨越洲際的中國藝術家,是傑出的中西方文化藝術交流的先驅者,他貢獻卓著,其意義深遠。他把中國文化帶到了歐洲,更把中國人自強不息的精神狀態和獨具特色的藝術風采展現於世界。在法語系國家中,約有十億人通過“丁丁”認識了他,他的大名在歐洲婦孺皆知,並影響了幾代人。從而,使無數的西方人由於知曉“中國張”而走近了他的祖國,由於崇敬張充仁藝術而熱愛華夏文明。張先生又把先進的西洋美術技法帶回中國,推動了上海美術界歷史性的變革;他將西方文明和先進理念介紹給人們,促進了海派文化的發展。尤其難能可貴是,他與埃爾熱的藝術合作和情感交融,堪稱中西文化相敬同榮的典範,是我們拓展文化多元性,大步走向世界,並讓世界更全面地了解中國的楷模。
走過將近一個世紀,享譽大半個地球的張充仁先生,是一個中西方文化交融的精靈,是一代中國知識分子的典型,是中國人在歐洲的化身,是上海人在當代文化史中的縮影。如果要用語言為他構畫一幅肖像,不妨說“他是一個在天主教堂邊長大的、持有比利時學歷證書的、身穿法國西裝的、話帶上海本地口音的、要強又要情義的、喝茶不放茶葉的、手捏泥巴從事高雅藝術的、偏愛藍色崇尚寫實風格的、下過地獄又逛過天堂的、影響了幾代歐洲人卻尚未被中國人完全認識的中國人。”
因此,我們可以自豪地說,張充仁先生是我們故鄉的,是我們上海的,是我們中國的,也是中西方世界共同擁有的。為此,我們將進一步深入地研究張先生的藝術人生,弘揚張先生愛國愛鄉、自強不息、永攀藝術高峰之精神,為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事業而不懈努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