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儀以秦相魏

張儀以秦相魏

選自《戰國策》故事,機警過人的張儀也經常有危在旦夕的時候。這次幸得富有謀略、能言善變的雍沮的舉手之勞,才化解了危機。

作品原文

張儀以秦相魏

張子儀以秦相魏,齊、楚怒而欲攻魏。雍沮謂張子曰:“魏之所以相公者,以公相則國家安,而百姓無患。今公相而魏受兵,是魏計過也。齊、楚攻魏,公必危矣。”張子曰:“然則奈何?”雍沮曰:“請令齊、楚解攻。”

雍沮謂齊、楚之君曰:“王亦聞張儀之約秦王乎?曰:‘王若相儀於魏,齊、楚惡儀,必攻魏。魏戰而勝,是齊、楚之兵折,而儀固得魏矣;若不勝魏,魏必多秦以持其國,必割地以賂王。若欲復攻,其敝不足以應秦。’此儀之所以與秦王陰相結也。今儀相魏而攻之,是使儀之計當與秦也,非所以窮儀之道也。”齊、楚之王曰:“善。”乃遽解攻於魏。

作品譯文

張儀憑藉秦國的勢力在魏國任相國,齊、楚兩國很氣憤,就想攻打魏國。雍沮對張儀說:“魏國之所以讓您做相國,是以為您做相國國家可以安寧。如今您為相國,魏國卻遭受兵禍,這說明魏國的想法錯了。倘若齊楚進攻魏國,您的處境就危險了。”張儀說:“既然這樣,那該怎么辦呢?”雍沮說:“請讓我去勸說齊楚兩國放棄攻魏。”

於是雍沮去對齊楚的君主說:“大王可曾聽說張儀和秦惠王訂密約的事嗎?張儀說:‘大王如果能讓我到魏國做國相,齊楚恨我,必定攻打魏國。若是魏國戰勝了,齊、楚兩國的兵力就會受損失,我就順理成章出任魏相;若是魏國戰敗,魏國一定投靠秦國來保全自己的國家,必然割地給大王。齊、楚兩國如果再想進攻魏國,它們已十分疲憊,怎么能與邦國周旋呢。’這就是張儀和秦王暗中勾結的原因。現在你們去攻打魏國,會促使張儀的計謀實現,而不是困厄張儀的辦法。”齊楚兩國的君主都說:“對。”於是立即不攻魏國。

作品評析

雍沮解救張儀,在於充分利用了齊、楚兩國對張儀的仇恨,讓敵方誤以為行使計謀會陷進圈套,告知敵方這樣的計畫非但達成不了目的,反而會幫倒忙,於是敵方就會放棄計畫,從而挫敗了敵方的原來有害於我方的謀劃。這就是稱為“將計就計”的謀略。謀略家們想得廣、看得遠,料事如神, 經常指出各種事情的結果, 你如果能經常在事情之初就判斷它的結果的多種可能性, 那么你的預見能力和說服能力就會大大加強。

作品出處

《張儀以秦相魏》出自《戰國策》

戰國策 戰國策

《戰國策》是中國古代的一部歷史學名著。它是一部國別體史書(《國語》是第一部)又稱《國策》。是戰國時期遊說之士的著作。主要記載戰國時期謀臣策士縱橫捭闔(bǎi hé)的鬥爭。全書按東周、西周、秦國、齊國、楚國、趙國、魏國、韓國、燕國、宋國、衛國、中山國依次分國編寫,分為12策,33卷,共497篇,約12萬字。所記載的歷史,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滅范氏,下至公元前221年高漸離以築擊秦始皇。是先秦歷史散文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

《戰國策》是我國古代記載戰國時期政治鬥爭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實際上是當時縱橫家〔即策士〕遊說之辭的彙編,而當時七國的風雲變幻,合縱連橫,戰爭綿延,政權更迭,都與謀士獻策、智士論辯有關,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該書文辭優美,語言生動,富於雄辯與運籌的機智,描寫人物繪聲繪色,常用寓言闡述道理,著名的寓言有“畫蛇添足”“亡羊補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轅北轍”等。這部書有文辭之勝,在我國古典文學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戰國策》是我國一部優秀散文集,它文筆恣肆,語言流暢,論事透闢,寫人傳神,還善於運用寓言故事和新奇的比喻來說明抽象的道理,具有濃厚的藝術魅力和文學趣味。《戰國策》對我國兩漢以來史傳文政論文的發展都產生過積極影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