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仁傑

張仁傑

張仁傑,男,漢族。“感恩中國”網站的創建人,武術運動員,紀錄片攝影師,獨立課題承擔人。

基本信息

簡介

張仁傑,男,漢族。武術運動員、健身教練、攝像師、記者、作家、著名記錄片攝影師。
張仁傑出生在一個淳樸的農民家庭,安徽六安人,他曾是一位流浪兒,進過磚場、撿過垃圾,愛好散打,兼職健身教練、家庭教師;張仁傑並沒有什麼宏偉目標。他說,對於求助者有十塊錢乾十塊錢的事,有一分力出一分力,沒有力氣時就安慰一句。他住在一間長1.8米,寬1米,每月租金50元,沒有窗戶的小屋,就是在這裡,他創辦了一個叫“感恩中國”的網站。

經歷

張仁傑張仁傑

11歲時,家裡撿了個小妹妹——不知何人丟到門口的棄嬰。小妹妹有病,善良的父母變賣了家裡惟一的耕牛,想挽救這條小生命,但不幸的是,小妹妹幾個月後還是夭折了。為妹妹看病花光了家裡所有的錢,小仁傑的學費也就沒有了著落,父母只好去賣血為孩子掙學費。當他無意中從父母的對話中,得知自己的學費是父母的賣血錢後,“心情非常複雜,難以言表”,不久便離家謀生。十幾歲,張仁傑就流浪到鄭州。在鄭州,他遇到了一個好心的家庭,收養了他,還送他去武術學校讀書。

起初張仁傑在磚場乾,後來扒煤,直到遇到一位叫姜濤的老人,根據他的意願把他送到一家武術學校學散打。老人家住武漢,2003年去世。“當時我都不知道他的名字,只叫他姜老師。他的出現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讓我有了一個學習的時間。沒有見他最後一面是我此生最大的遺憾。”張仁傑神色黯然地說。西方諺語說,只有經歷過的人才最有同情心。那么是不是他的經歷使他想起幫助乞丐和流浪漢?張仁傑說,有人說我以前受過別人的恩惠想要報恩,也有人說我把碰到的流浪漢當親人,我並不完全贊成,我只是碰到了就幫一把,憑著一份做人的良知。“你沒見過那個截腿的(骨癌),就等我的錢救命了,沒有錢就死了,太緊急了。當有人跪在你面前,你能忍心說不嗎?我做的是人性最基本的一面。”張仁傑的舉動得到了父母的贊同,他們告訴他,一個人不論乾什麼,做點好事比什麼都好。

張仁傑張仁傑

張仁傑飽嘗生活的艱辛,終於苦盡甘來。而今他卻放棄比較優厚的薪金和安逸的生活,全心全意地幫助那些弱勢者——乞丐、流浪漢、病患兒等等。他的行動和義舉常常被稱為卑微的救助;他被網友們戲稱為“丐幫幫主”。他就是“感恩中國”網站的站長張仁傑,他正在為一個四胞胎的吃飯問題奔忙。

通過網路聚集愛心力量:這是北京清華西路的一條小巷,屬城鄉結合部,嘈雜而髒亂。沿著這條小巷,剛從醫院看望求助者回來的張仁傑拐進一個菜市場,打算買半個西瓜暫時充飢,他說“今年我就吃了一次西瓜”。這個菜市場就是張仁傑遇到王雪萍的地方。王雪萍是個先天四肢殘疾的女孩,從決定儘自己所能幫助她起,張仁傑的人生軌跡發生了改變。此前,2004年來北京的張仁傑,正在一家健身俱樂部做健身教練,每月收入2000元,還做幾個兼職。當時他對一些流浪老人、孩子比較關注,常給他們點兒錢或幫他們看看病,結果他來北京前做武術教練和英語家教掙的4萬多塊錢,花去了大半。

為了王雪萍的事,張仁傑辭去教練工作,靠兩份家教維持生計。他向很多媒體求助,都沒有結果。最後在哥哥幫助下,他建立了“感恩中國”網站。他覺得每個人都應該有顆知恩感恩的心。王雪萍被大伯領著沿街乞討的照片被發在網頁上,一個月後,王雪萍得到了“中國社會工作協會兒童希望救助基金會”和網友們的捐款。去年11月,王雪萍腳部矯正手術在北京東直門醫院完成,今年4月25日,她第一次站立行走。通過救助王雪萍,張仁傑悟出,個人力量微薄,通過網路聚集更多人的力量才能幫助更多的人。

只幫求助者渡過難關:小巷的盡頭,有一座簡陋的兩層小磚樓,這就是張仁傑戲稱的“感恩中國”辦公大樓。張仁傑的“辦公室”在樓門口的一角,大約1.8平方米,被他的300元的破電腦和舊書架擠滿,甚至無法轉身,頂棚板就是他的床。桌子上擺放的幾本書透露出主人的愛好——計算機、英語,一本厚厚的英語語法書已經被他翻了幾十遍。

張仁傑張仁傑

門口有個信箱,張仁傑從中順手拿出一封信——是一個名叫楊俊賢的患先天性心臟病的患者寫來的求助信。張仁傑說,這種求助信很多,“我恨不得拚命幫別人一把,但求助的人太多了,我的力量有限,注定要使一些人失望。”通常網站上公布的求助信息是張仁傑自己無力解決而求助社會的,自己能幫的他沒往上放。為了使求助信息得到更多網路關注,他每天都為給求助者拍照片、配文字絞盡腦汁,很忙很累。為此,張仁傑花光了自己所有的錢,只好向朋友借錢。

張仁傑曾經有一份不錯的職業,憑他的能力完全可以有一種更好的生活環境,而今卻為幫助求助者而窮困潦倒。但張仁傑卻不認為自己窮,他覺得現在自己吃的住的都很好,最起碼年輕,有一個好的身體,能走、能跑,還有“寶馬”(腳踏車)、“辦公室”……殘疾人、要死的人他們才真正窮困,他們連生存的空間都沒有,他們才需要幫助。因為力不從心,張仁傑也曾想到過放棄,但還是堅持了下來。當問及為什麼有這種堅持時,他說,我是一個農民,之前我根本不知道什麼“公益”、“慈善”這些東西,我只是知道我媽媽常說對那些有困難的人能幫一點就幫一點,就是農民這種最樸素的觀念。

工作

張仁傑張仁傑

張仁傑有一架數位照相機,這使他的攝影饑渴得以滿足,在工作之餘經常搞一些街拍,張仁傑每天都會收到很多求助信,他白天走訪需要救助的人群,把他們真實的生活拍攝下來,到了晚上,再把這些需要救助的人的資料圖片上傳到網上,同時公布這些貧弱者的地址,這樣好心人就可以直接捐錢給受助者。為此,張仁傑花光了自己所有的錢。而街拍的對象就是衣食無著的乞討者和拾荒者。與別人不同的是,張仁傑總是給他們一點幫助:或者是幾塊錢,或者是一件舊衣服。時間長了,主動找他求助的人多了,張仁傑感到力不從心了,他要使更多的人來關心幫助他們。事實上,張仁傑在幫助乞丐的時候太投入,以至於經常請假。他回憶說:“組長就跟我說,你老這樣不上班,我們就不要你了!”

原則

張仁傑的幫助有一個原則,只幫求助者渡過難關,“將來需要靠自己,哪怕你撿垃圾,因為你是正常人了”。“如果我知道捐給這個人的錢已經足夠治病的話,我就會在網站上刪除他的地址信息。我告訴被救助者要好好珍惜網友的每分錢。” “我覺得,每箇中國人都應該有一顆知恩、感恩的心。”他給這個網站起名“感恩中國”。

願望

張仁傑張仁傑

儘管每天奔波在外,小張心裡想到的並不僅僅是為求助者募捐。“救助的目的是幫他們渡過難關。但我更希望他們能自信、自立、自強,不要完全依賴社會。將來的路還得他們自己走,要鼓勵他們靠自己的信念經營好自己。”“將來條件好了,我還想用視頻記錄下求助者的狀況,這樣會更生動感人。”張仁傑說,“那樣,就會吸引更多的人來幫助他們。”說到未來,張仁傑現在想到的只是用自己的雙手經營好“感恩中國”網站。“我喜歡簡簡單單地儘自己所能去為需要幫助的人做點事。”他說,“我的心中一直有這樣一個故事:海水退潮了,很多魚擱淺在海灘上。一個小孩撿起海灘上的魚,把它們送到海里。有人說,魚太多了,你救不了那么多。小孩說,每救一條魚,海里就多了一條生命……”

成就

經過多年的摸索,“感恩中國”形成了一套制度,就是一切都按捐款須知辦。“我的工作是盡我所能保證提供的信息都是真實的,同時做好回訪。我只起一個中間人的作用,捐款我絕不直接插手,錢物分文不碰。讓捐款人直接跟捐助對象聯繫,讓捐款人知道自己的錢到底去了哪裡。”

張仁傑至今共救助各類病殘、流浪、貧困人群等26萬多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