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西斯·哈里·康普頓·克里克

弗朗西斯·哈里·康普頓·克里克

弗朗西斯·哈里·康普頓·克里克(Francis Harry Compton Crick 1916.6.8——2004.7.28)生於英格蘭中南部一個郡的首府北安普敦。小時酷愛物理學。1934年中學畢業後,他考入倫敦大學物理系,3年後大學畢業,隨即攻讀博士學位。然而,1939年爆發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斷了他的學業,他進入海軍部門研究魚雷,也沒有什麼成就。待戰爭結束,步入\"而立之年\"的克里克在事業上仍一事無成。1950年,也就是他34歲時考入劍橋大學物理系攻讀研究生學位,想在著名的卡文迪什實驗室研究基本粒子。

弗朗西斯·哈里·康普頓·克里克弗朗西斯·哈里·康普頓·克里克

這時,克里克讀到著名物理學家薛丁格的一本書《生命是什麼》,書中預言一個生物學研究的新紀元即將開始,並指出生物問題最終要靠物理學和化學去說明,而且很可能從生物學研究中發現新的物理學定律。克里克深信自己的物理學知識有助於生物學的研究,但化學知識缺乏,於是開始發憤攻讀有機化學、X射線衍射理論和技術,準備探索蛋白質結構問題。
1951年,美國一位23歲的生物學博士沃森來到卡文迪什實驗室,他也受到薛丁格《生命是什麼》的影響。克里克同他一見如故,開始了對遺傳物質脫氧核糖核酸DNA分子結構的合作研究。他們雖然性格相左,但在事業上志同道合。沃森生物學基礎紮實,訓練有素;克里克則憑藉物理學優勢,又不受傳統生物學觀念束縛,常以一種全新的視角思考問題。他們二人優勢互補,取長補短,並善予吸收和借鑑當時也在研究DNA分子結構的鮑林、威爾金斯和弗蘭克林等人的成果,結果經不足兩年時間的努力便完成了DNA分子的雙螺鏇結構模型。而且,克里克以其深邃的科學洞察力,不顧沃森的猶豫態度,堅持在他們合作的第一篇論文中加上“DNA的特定配對原則,立即使人聯想到遺傳物質可能有的複製機制”這句話,使他們不僅發現了DNA的分子結構,而且叢結構與功能的角度作出了解釋。
1962年,46歲的克里克同沃森、威爾金斯一道榮獲諾貝爾生物學或醫學獎。
後來,克里克又單獨首次提出蛋白質合成的中心法則,即遺傳密碼的走向是:DNA→RNA→蛋白質。他在遺傳密碼的比例和翻譯機制的研究方面也做出了貢獻。1977年,克里克離開了劍橋,前往加州聖地亞哥的索爾克研究院擔任教授。
2004年7月28日深夜,弗朗西斯·克里克在與結腸癌進行了長時間的搏鬥之後,在加州聖地亞哥的桑頓醫院裡逝世,享年88歲。

相關條目

霍松軍

霍獻芳

霍義民

武榮碑

索尼愛立信W43S

夏普703shf

龍威虎將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