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平西校

建平西校

上海市建平中學西校是一所公辦初級中學,創建於 1994 年,其前身是籌建中的梅園中學。分東、西兩個校區, 華城校區(預備、初一年級、初二年級)、乳山校區(初三)、大唐校區(預備到初三)實施相對獨立的管理, 分別位於源深路383號,乳山路 188 號和櫻花路630號。 學校將內部機構設定為四個中心,分別為課程設定與研究中心、課程實施與評價中心、人力資源中心、校務中心。 現有教職工 180 多名,學生2000多名, 40 多個教學班 , 學校已步入持續、健康、穩定的發展軌道。

基本信息

學校信息

學校名稱:上海市建平中學西校
學校所屬:第二教育署
學校類別:初級中學
通訊地址:上海市浦東新區乳山路188號(東校)
上海市浦東新區櫻花路630號(大唐校區)
上海市浦東新區源深路383號(華城校區)
郵編:200120
主要交通線路:573、798、969、609、639、775、787、790、791、方川線、隧道三線、捷運二號線、捷運六號線

學校簡介

建平中學西校

辦學理念和目標

(一)辦學理念
繼續秉承建平中學的辦學理念“合格 + 特長,規範 + 選擇”,追求卓越,崇尚一流,以“追求積極的變化”作為自己的校訓,實現建平西校的核心價值。
學校的價值取向是: 為國育才、為家教子、為地區解憂、為學生謀發展、為教師立事業、為文化作傳承與創新。
教師的價值取向是: 不斷學習,努力提高專業化水平,盡情關注學生的當下幸福,盡心培養學生對未來的信心。
學生的價值取向是: 做一個有靈魂、有靈氣的陽光少年。
(二)基本目標
辦學目標:
堅持從學校實際出發,在原有基礎上,追求積極的變化,構建以德育為核心,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可持續發展為根本,以創新教育為特色的素質教育實施體系, 為國育才,為家教子,為地區解憂,為學生謀發展,為教師立事業。 把學校辦成善於學習和研究,充滿活力和朝氣,勇於開拓和創新,適應時代發展和社會需要,有學科特長、有活動特色、有高升學率,能經得起各種評價,在課程領域不斷尋求改革、實驗充滿行動研究的上海市有一定影響的品牌初級中學。
育人目標:
盡情關注學生的當下幸福,盡心培養學生對未來的信心, 努力把本校學生培養成有靈魂有靈氣的陽光少年。具體表現在為儘可能多的學生提供發展的平台,為示範性、實驗性高中培養高水平可持續發展的學生,為學科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尋找他的強勢智慧並發展他的強勢智慧。

自評報告

一、學校基本情況概述

上海市建平中學西校是1994年9月創建的一所公辦初級中學。學校坐落於浦東陸家嘴金融貿易區的中心地帶,分東、西兩個校區, 原分別位於乳山路 188 號和東方路 420 號,現在東方路校區已經轉讓給交大附屬初級中學,又有了另一處校區,即源深路校區。學校占地面積為21753m2,建築面積為15425 m2。擁有六層聯體教學樓1幢、五層聯體教學樓1幢,四層綜合樓1幢、宿舍樓2幢、400座次的大禮堂等基礎設施,語音室、電腦房、音樂專用教室、畫室、食堂、實驗室、體操房、多功能廳、工會休息室、人工草皮足球場和環型塑膠跑道等先進教育教學配套設施一應俱全。
現有38個教學班,共1652名學生。預備、初一年級19個班級在西校區,初二、初三年級22個班級在東校區。
現有在編教職工171人,其中在編教師139人。在崗教職工149人,在崗教師120人,學歷達標率100%,本科及本科以上學歷占86%;高、中級教師占76%,其中高級教師17人,中學一級教師74人。教師年齡結構合理,老中青比例適當,50歲以上教師26人,占22%;36-50歲的教師49人,占40%;35歲以下教師45人,占38%。
學校充分利用了市重點中學優質的教育資源,秉承了建平中學“合格+特長”、“規範+選擇”的辦學理念和育人模式,“追求卓越,崇尚一流”,堅持“以學生髮展為本”。經過全校師生的共同努力,在11年的發展過程中以科學領路、管理見長、質量取勝,已經形成了“自信、自律、求實、創新”的優良校風和“忠誠、勤奮、敬業”的教風、“博學、嚴謹、思辨”的學風,形成了卓有成效的辦學特色。近年來,學校與時俱進,大力推行素質教育,不斷探索教育規律,在教育教學上捷報頻傳,取得了驕人的社會效益,建平西校已成為浦東新區最受老百姓歡迎的學校之一。
學校先後被命名為國家基礎教育實驗中心《英語教與學的交際、發展、創新模式探究課題組》實驗學校、上海市中國小課程改革研究基地、上海市雛鷹大隊、上海市國防教育書架工程優秀學校、上海市具有招收外國學生資格中學、浦東新區素質教育實驗校、浦東新區三星級行為規範示範校、浦東新區雙語教學實驗校、浦東新區優秀家長學校、浦東新區心理健康教育合格學校、浦東新區綜合治理優秀集體、浦東新區擁軍優屬先進單位等。
2002—2004年,學生在全國、市、區各類競賽中有401人次獲得獎項,團體獎超過100項。連續三年中考綜合排名居新區同類學校前茅,得到了學生、家長和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建平西校品牌效應正在日益擴大。2003年7月,為了讓建平西校這一優質教育資源進一步做大、做強,社發局決定把張楊中學劃入建平西校管理,為學校的持續發展贏得了機遇和後勁。經過兩年多的磨合,重新整合後的建平西校已步入健康、持續、穩定的發展軌道。

二、自評過程、申報等級及選用指標

(一)自評過程
教育督導評估是現代教育科學管理的有效手段,是學校依法治教、保障素質教育實施和實現學校發展目標的迫切需要。按照上級安排,學校將於2005年10月接受新區人民政府督導室的督導。根據督導要求,學校對自評工作計畫如下:
第一:學習宣傳動員階段(2005年6月)
1、成立自評工作領導小組。學校成立以吳國林校長為組長,高雲書記、朱永祥副校長為副組長的自評工作領導小組,並下設六個專項組。
2、學習評估方案。學校評估領導小組組長先後在行政會、全體教工大會和國旗下的講話上,向所有幹部和全校師生進行動員,要求全校師生以這次發展性教育督導評估為契機,按照《浦東新區學校發展性教育督導評估手冊》(中學分冊)的要求開展自評工作,進一步明確學校的督導自評過程是一個學習、總結、完善、發展的過程,充分發揮其對學校教育工作的監督、檢查、評估和指導作用。
3、督導室幫助指導、培訓學習《浦東新區學校發展性教育督導評估手冊》(中學分冊),明確學校開展督導自評工作方法和操作規程。
4、組織教代會代表、年級組長、教研組長等認真學習評估手冊,討論醞釀學校申報等級。
5、召開各條塊專項評估工作組會議,落實各專項評估指標責任人。
第二、收集整理材料階段(2005年6月—2005年7月)
1、各條塊專項評估工作小組開展工作,收集信息資料,並整理歸檔。
2、邀請區教研室來校聽課,區督導室來校輔導;另外專門聘請了有督導經驗的退休教師冷瑣明與檔案管理員陳建華一起,對所有材料進行統一整理、編號、歸類。
3、各專項評估工作小組按要求填寫《C級指標自評表》與《自評結論量化表》。在多次的信息匯總交流後,評估人員在對獲得的信息、數據認真加以分析、梳理和反覆商榷的基礎上,寫出各專項自評分報告。
4、自評工作領導小組在各項小組自評分報告的基礎上撰寫學校自評報告初稿。
第三、綜合分析報告階段(2005年8月—2005年9月)
1、請督導室專家來校指導自評工作,各專項評估工作小組根據專家意見,對照《評估方案》進行討論、分析、綜合、評定,調整c級指標的評估滿意度。完成12份《學校基本情況統計表》,《建平中學西校發展性教育督導評估自評報告》修改,送交督學審閱。
2、召開教代會,審議自評報告。學校召開校務會、行政會議、教工大會討論修改《建平中學西校發展性教育督導評估自評報告》,在廣泛徵詢教代會代表和家委會意見後,自評報告於2005年9月21日由建平西校三屆五次教代會第六次會議審議通過。
3、向新區人民政府督導室正式提出申報等級,上交自評報告及相關附屬檔案。
(二)申報等級及選用指標
根據自評要求,領導小組在對該校近幾年來的德育工作、教學工作、教科研工作、雙語教學工作、二期課改、體育和藝術教育等方面進行了較為客觀詳盡分析的基礎上,認真分析了學校的主要成績、經驗和目前所存在的不足,結合該校實際及今後發展的需要,經過自評領導小組反覆討論,學校確定申報“示範二級”,選用《浦東新區學校發展性教育督導評估手冊》中的“基礎性” 17項打“★”、“▲”號的C級指標,“整體性”全部C級指標33項,“主體性”必選指標B4、B7、B8及自選指標B2、B3,C級指標12項。總共62項C級指標。

三、發展目標

建平中學西校秉承集團“合格+特長、規範+選擇”的辦學理念。圍繞學校的辦學理念,學校在校本管理、課程設定、教師專業發展及學生健康成長四方面進行了富有實效的行動研究;積極參與教育均衡化、城郊一體化的實踐,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步伐,形成了建平中學西校自己的價值取向。
學校價值:為國育才,為家教子,為地區解憂,為學生謀發展,為教師立事業,為文化作傳承與創新。
教師價值;不斷學習,努力提高自己專業化水平,盡情關注學生的當下幸福,盡心培養學生對未來的信心。
學生價值:做有靈魂、有靈氣的陽光少年。
(1)有靈魂:指守法紀、遵公德、明是非、辨善惡、識美醜、肯奉獻、能創新、懂環保、善合作、會關心、講責任、重實踐等。
(2)有靈氣:指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學習方法;有基本的求知興趣、動機,有較正確的學習態度和一定的思考能力、表現力;有一定的強勢智慧等。
(3)陽光少年:指懂健康涵義,有健身意識、習慣和本領,有健康情趣、良好行為和生活習慣,充滿活力和朝氣等。
建平中學西校新三年的發展目標是:堅持從學校實際出發,在原有基礎上,尋求積極的變化,構建以德育為核心,以實現個人潛能為根本,以生態教育為特色的素質教育實施體系。把學校辦成善於學習和研究,充滿活力和朝氣,勇於開拓和創新,適應時代發展和社會需要,有學科特長、有活動特色、有高升學率,能經受起各種評價,在課程領域不斷尋求改革、實驗,充滿行動研究的在上海市有一定影響的品牌初級中學。

四、主要成績與經驗

(一)改變管理機制、重視制度建設、提高管理效益
1、改革管理機制、錘鍊幹部隊伍
課程是實現培養目標的載體,有什麼樣的培養目標就應該有什麼樣的課程。為了聚焦課程,學校改變了機構設定,目前設定為兩部、四中心、六大教研組,即預備、初一部,初二、初三部;課程實施與評價中心、課程設定與研究中心、人力資源中心、校務中心;語文、數學、英語、綜合文科、綜合理科、綜合活動教研組。橫向由年級組長負責,縱向由各中心負責,學科活動由教研組安排。學校圍繞課程的設定、實施、研究、評價為核心開展工作,提倡政教合一,提高了管理效率。
在幹部隊伍的培養上,學校支部採取以老帶新、讀書學習、掛職鍛鍊、到農村支教等活動錘鍊年輕幹部。他們成長迅速,目前有三位幹部已被提拔到副校級的崗位上。
2、完善了制度建設、加強管理的規範性
制訂了《學生教育手冊》和《學校管理手冊》。《學生教育手冊》是學生和家長了解學校管理的視窗,明確了學生在學校必須遵守的規範,希望學生掌握規範,學會負責。《學校管理手冊》是學校現代管理制度行動研究的一個範例。是學校每個人的職責,每做一件事的目的、程式的匯總,從而使每位學校員工都明白什麼時候做什麼,某件事學校怎樣做。學校照章辦事,效率大大提高,減少了不必要的矛盾。這兩本手冊我們將在實踐中不斷完善。
(二)最佳化教學環境、加速教學設施現代化建設
1、每個教室都有現代化的氣息
學校通過各種途徑給每個教室都安裝了可直接上網的多媒體,方便了教與學。多媒體教學現已成為老師教學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學生也可以經常將自己探究性學習成果在多媒體上進行展示,在磨練中,教師的課件多次在區級以上評比中獲獎,多名學生在電腦小報的展示中獲獎。
2、每位教師都有好的辦公條件
學校通過各種途徑改善教師的辦公條件,每位教師目前都有一機、一椅、一櫃、一桌、一書架。
3、環境文化初步形成
西校區的牆壁文化以本校學生、教師的作品為主,顯示了校園主體的勃勃生氣;東校區則以名人字畫為主,突出的是和諧與寧靜。
學校不僅重視硬環境建設,更注重軟環境建設。學校通過教師節的聯歡、旅遊、訪學、國慶教師表演等活動促進相互之間的了解;通過文明組室的創建活動,引進專家的講學活動,備課組建設活動促進教師之間相互學習。和諧、奮進的氛圍已初步形成。該校目前是局級先進教工之家,2005年還獲得了局級文明單位稱號。
(三)打造各種平台、推進教師專業發展
教師培訓圍繞“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構建西校名師群體”的目標,以“新、實、細”作為實施原則,設計了具有西校特色的培訓課程、科研計畫和教學管理辦法。從教師個人的業務素質電子化考核到學校三級教研組、備課組達標評審,從師德現身說法到課堂案例分析,從考察觀摩到科研立項,從教學課件設計到校園專業網站的建立……通過全方位、多角度、互動式的培訓活動,形成了建平西校教師繼續教育中的有序、前瞻與體驗性風格。
1、打造組織與活動的平台,增強有效性
該校教師專業培訓正在經歷一個不斷升級的過程。就活動形式而言,既有校內新老教師的師徒結對、備課組定期研討、學校核心課題研究雙周匯報制、暑期教育工作研討會和校際互訪,又有依託於市、區及學術團體進行的教學展示、論文評獎、在職進修和短期國外輪訓等,一個由近及遠逐步擴大的西校教師專業培訓圈已然形成。
為適應課程改革需要,學校對教研組結構進行了調整,以有利於教師業務與學術交流。對相關學科的重新組合,形成了語、數、外、綜合文科、綜合理科、綜合活動六大教研組,包含了從勞動技術教育到校本藝術欣賞在內的24個備課小組。學校內部以備課組為單元的教學研究活動以其靈活、快捷和合作的特點而沉澱為西校教研組文化。該校史地備課組積極開展雙語教學,在備課組研討中引進了品牌企業員工培訓模式,將嚴謹的教育研究與活潑有趣的遊戲活動結合起來,把對觀念和思想的體驗納入到培訓範疇之中,一改往日的沉悶與呆板,取得了極佳的實效。史地組因此而獲得了局級“文明班組”榮譽稱號。制度化的備課組定期研討造就了各具特色的活動主題。如數學組從“假性差生”入手切入思維研究,活躍了教研組的工作。在上海市和浦東新區數學教育論文評比中,毛移民老師獲得了市級二等獎、區級一等獎,李龍老師獲區級二等獎、高培芳、宇如霞、王曉慧等老師獲區級三等獎。其中預備年級數學備課組出色的表現,得到了學校各層面的認可,獲得新區“文明崗”稱號。物理組選取“生活中的科學”學生實踐活動形成特色,外語組的學生口語訓練指導教學策略研究和大聽力課程建設,以及語文組的書法練習、課本劇排練、班級圖書角的創辦、子午書簡的人文薰陶等,極大地豐富了教師的職業經驗,凝聚了教師的團隊意識,提升了教師的人文素養,同時也擴大了學校的辦學效益。2004年上海市新教材展示活動中,由該校提供的三卷6冊學生科普活動論文集、照片和光碟等材料的展示得到與會專家教師的嘖嘖稱讚。僅2004學年度第二學期,各教研組記錄在案的研討活動就達到了146次。
教師培訓的有序性還表現在同一次活動各個環節的連貫和有效延伸。該校在2003年、2004年中兩次接待了“香港教育代表團”的訪學,就語文、數學、歷史、地理等各門學科分小組進行了交流探討;同時,陳芳老師展示的《向生命鞠躬》一課,從人文教育的角度進行教學,贏得了在座教師的一直好評。 2004年底,學校也組織部分教師赴香港訪學,22名教師共聽課46節,獲贈教材32冊,各種教研活動設計案例20餘件,還有大量的圖片資料,收穫頗豐。回校之後教師們寫出考察隨筆2萬多字在校園網上交流,同時在教研組內進行交流,製作活動展板一期在學校中展示,同時部分教師的交流文章還在校、署、區級雜誌上發表。總之,我們盡力挖掘有限的教育資源產生最大的文化價值。
2、打造評價與保障的平台,加強目的性
為了提高教研組活動的質量,學校開展了教研組、備課組三級達標創建活動,使教師個體的培訓與教研組整體提升實現捆綁式的同步發展。評價指標起源於校行政會議,經過了暑期骨幹教師外出研討、個別徵詢、指標修訂和教代會認可等幾個輪迴,從教師的專業素養、職業道德、教學技能技巧和教學效果等各個方面建立評價參數約20項,涉及文理各科包括文字科目、非文字科目,成為教師自我培訓、教研組培訓的活動標向和成果收集所必備的特徵元素。所謂三級,從低到高依次是“規範”、“示範”和“特色”級。各級指標間的合理梯度差異形成了上下層之間的包容與遞進的關係,教研組達標活動拾級而上,各個級別之間的合理的空間成為拉近或促進教研文化生成的時空尺度。到2004年底,該校已成功進行了兩次備課組、教研組評比驗收活動。以浦東新區教研室教研員組成的專家評議組對各學科一個學期來的專業活動進行全面評估,從《教師課堂教學改進計畫》的填寫、教學研討活動的記錄到論文發表數目的統計和現場聽課,評定教學實效等,作出了較為合理的組際差異與人際差異的遴選,評價結果得到公認。第一次評選未達示範級有5個備課組,第2次評選結果,全校備課組均達到示範級。
從組織結構來看,該校教師專業發展平台形成了一個較為有效的行政管理組織體系:新區教師240、540培訓;建平集團學校培訓;學校組織的專家學術專場報告;個人閱讀指導活動等。近幾年,該校東西兩校每年充實圖書2萬多冊,訂閱各類報刊近百種,同時給每位教師訂閱專業雜誌到戶。這些投入使教師閱讀有更大的選擇性,如今的西校讀書已漸成時尚。
個體的進步是整體發展的前提,整體的進步就是學校的發展目的。
3、打造科研的平台,提升教育的前瞻性
該校把學校教育與整個社會發展相聯繫,從學校未來發展的趨勢出發,提出了“構建初級中學教育生態圈行動研究”課題,取得區級立項,並積極申報上海市市級課題。
目前課題研究已走入常規。在學校總課題之下設立7個子課題,研究範圍包括教師生態評價模式研究、學校生態環境範式研究、生態班級管理策略研究、生態課程建設研究、學生生態倫理評價及生態教研組建設和生態背景下的教育均衡化發展等一系列套用性和操作性較強的研究活動。這些研究的意義是重大的。旨在提供翔實、鮮活具有“區域文化”特徵的典型案例與分析,以此彌補國內教育生態個案研究和行動研究之不足,形成從普通教師到教育專家的教育生態研究體系,由此推進不同種類不同層次的教育生態學分析。研究在兩個方面取得了突破,一是教師職業道德評價指標的擬定與修訂,這項評價以教師作為生態主體,評定區域指向三個“生態區位”,其中的53項評價細目,囊括了教師職業發展的大部分內容,具有較高的評價信度。目前這項活動已進入初步試用期間,教師反映良好。2005年上學期結束,將推出該校教師生態評價系統電子版本。
2002~2004年間,該校已完成區級課題2個,校級立項課題18個。大量的教育行動研究和現場紮根研究,使教師的職業水平、從業能力日漸成熟,教育行為更具前瞻性和專業化。
4、打造體驗與表現的平台,拉近師生的心理距離
每年中考的幾天,在建平西校的教室里,一群特殊的考生正在答題,他們的試卷就是當年的中考試題,他們的解答卻要原版登載於當年的校刊上。這就是該校教師培訓項目——“與中考同行”。這項活動並不以獲取的分數的高低作為評價依據,其價值不僅在於促進教師緊跟中考學科思路,更在於獲取一種體驗,找回一種感覺,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換位思考。這種培訓,主要立足於人的心理素質體驗,使教師對來自於考試的心理壓力、焦慮有了親身體會,加深了對學生感同身受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師生的心理距離。
建平西校自辦《視窗》,季刊性質,它是師生表達自己體會、收穫、情感、理性的平台,至今已刊印7期,其中學生專輯二期。教師對校刊的關注源於一種情節,這就是在閱讀中把對他人的關注轉變成對他人體驗的體驗。這使得校刊實際上變成了教學信息和教育經驗的集散地。許多教師從《視窗》起步,而他們的目光卻早已越過了《視窗》。
(四)抓課程開發與實施、抓評價落實、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1、落實考試學科的教學質量
對於考試學科學校注重及時練習、及時反饋、及時提優補差。在預備、初一年級採取的是 “雙周練”,在初二、初三年級採取的是“周周練”。這種方式注重的是練後“一百分”,不僅對消除學生學習中累積性誤差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而且對家校聯繫提供了很好的素材。該校歷次的中考證明,這種措施是有效的。“周周練”不僅使該校學生受益,而且由於它的出版發行也使其它學校學生從中獲益。
2、是二期課改的排頭兵
該校是二期課改的第一批試點校。二期課改試驗過程中學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並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形成績效輻射。以教研組文化為背景的校內培訓使許多青年教師脫穎而出,他們駕馭課堂、設計教法、啟發疑惑、調動熱情,其手法老到嫻熟,自成風格。他們在課堂中的活動片段成為一時的談話焦點而被同行關注。2003年12月16日,該校舉辦了二期課改展示會。來自上海市21所學校的186名教師參與了聽評課、視聽展示和西校論壇活動。會議推出了由上海市電子出版公司獨家推出的反映西校文化的系列出版物(15冊,附光碟)、西校刊物以及大量學科資料等,這些依託教研文化生成的文化消費用品的大量擴散,見證了西校的輻射效應。
2005年5月25日,市教委還在該校召開了二期課改現場會。張文靜、孫永香、王莉萍三位老師為全市國中語、數、外教研組長分別開設了三節展示課,受到了參加觀摩人員的好評,得到了媒體的首肯。2002~2004三年間,該校教師舉辦市級公開課6節,區級43節,校級298節,承辦區級以上學科研討活動16次。宇如霞、孫薇的二期課改教學論文登載在市級刊物上。孫永香老師、聞斌老師分別成為二期課改全面推廣區裡的語文、數學學科的輔導老師。孫永香、王莉萍老師在2005暑期在區里為多所學校進行了二期課改的講學活動。
《新綜合科學》的教學是立體的。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健全發展學生的個性,改變了學生被動接受的學習狀況,培養了學生的科學思維品質,是二期課改的教學宗旨。2000年3月起,在該校聘請的王蒙瑪專家帶領下,每兩周組織全區新綜合科學教師來該校進行教研活動,採用輪流主講的方式進行說課。每次內容為一章,說課者即為主備課者,先說自己對本章節的打算,再講怎樣教,怎樣安排課時,每一節應該注意的問題,重點及難點,最後說出這樣處理教材的理論依據。這種強化集體研究,集體作戰的教研活動是有效率的。2002年12月物理老師謝利君為全市部分校長開設了《新生命的誕生》展示課;范曉芳老師在2005年4月為全區教師開設了《人類的呼吸》研究課,這些課獲得了區教研員與聽課老師們的一致好評。在新課程的實施中,老師們自製教具、學具。在《新綜合科學》第二冊“力和物體運動方向的改變”一節活動課中,老師們設計了力能改變物體運動方向的教具;與理化組教師合作設計了“氧氣占空氣的五分之一”的直觀教具,該教具榮獲市自製教具比賽二等獎。
結合《生命科學》的教學,該校多次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2004年10月組織初一、初二學生參觀海洋水族館、昆蟲館,2005年5月組織學生參觀孫橋農業開發區。對學生開展長江生態知識保護與現代農業等講座,並組織學生為中華鱘等珍稀動物捐款、參加知識競賽等活動。在長江水域環保系列活動中被評為先進集體。
在音樂教學中,我們積極將普及性的器樂——口風琴引進課堂,使學生整體音樂素質得到了提高;通過集中音樂特長生訓練的方式培訓同學,挖掘了學生的音樂才華,獲得了很好的效果。該校在2002年布穀鳥音樂節中獲得一等獎;在2002上海中外小使者音樂夏令營童聲合唱邀請賽中獲小使者金像獎;在2005梅園社區紀念抗日戰爭60周年歌會中獲特別演出獎。
學校分別在各年級開設了十多門拓展課程,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教師們的能力在實踐中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學生、教師得獎率逐步攀升。2002年度學生單項獎123人次、團體得獎10項、教師得獎23項;2003年度學生單項獎135人次、團體得獎15項、教師得獎17項;2004年度學生單項獎243人次,團體獎50項,教師64項。二期課改有關學科的所有實驗被該校教師創造性地開出。學生多篇探究性學習成果登載在《視窗》雜誌上。像《水的沸點實測與理論值差異的探究》課題組,在老師指導下,所形成的論文《水的沸點竟是九十四攝氏度》,分別在《浦東新區教育科研》《中學科技》上發表,也成為上海市二期課改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的經典案例。全國性雜誌《化學教學》也刊登了輔導老師吳慧的文章《水沸點測定的實驗裝置的探究》。在初二年級《生命科學》教材中,教學生觀察PH值,鉀離子濃度對“水蚤”心臟跳動速度影響的實驗時,根據學生特點,大膽改變相應實驗溶液,既滿足了學生好奇心,觀察到不同溶液對“水蚤”心跳速度發生明顯影響,又研究了“酸、無機鹽對生物的影響”,也拓寬了知識面。
二期課改的三大亮點即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雙語教學、探究性學習在該校已成為常態。該校更是遠程教學點,每學期要為兄弟學校送上五節展示課。去年在全市加強國中內涵建設的督導中該校獲得了專家的好評。
3、做精校本課程
該校轉錄央視的“東方時空”,再經過篩選、剪輯,然後我們確保每周兩次組織學生觀看(同學們稱為“精神早餐” ),為學生搭建了一個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平台,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提供現實素材。該校將“東方時空”作為校本課程的系列舉措,受到了中共中央新聞局等有關部門的高度讚揚,引起了教育界和媒體極大的關注和反響。中央電視台多次專題報導該校師生收看“東方時空”的做法和體會,《人民日報》、《文匯報》、《新聞晚報》、《少年日報》和《服務導報》分別從各個不同角度專門報導了該校近年來組織全校師生收看“東方時空”,不斷探索教育規律、主動參與二期課改、開發建設校本特色拓展型德育課程、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成功經驗。
2002年10月30日,浦東新區社發局德育室在該校召開“東方時空”專題介紹德育現場會。“以‘東方時空’為載體,引導學生主動發展的學校德育教育研究”課題成為浦東新區區級科研課題,已成為上海市二期課改的典型案例,收錄在市教研室主編的二期課改典型案例集中,受到上海市教委領導的好評。已產生了一批包括全國二等獎在內的相關研究成果。
三年來,我們接待了來自全國許多省(市)、地區教育代表團和兄弟學校的考察訪問,也毫無保留地把該校以“東方時空”為抓手,開發建設校本特色拓展型德育課程,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實踐與研究向來賓作了詳細的介紹和展示。2001年5月、2002年9月、2003年9月我們又從學生收看“東方時空”所寫的三萬多篇習作中各挑選出一百多篇優秀小練筆,每篇都附上任課教師的點評,彙編成冊,面向全國公開出版發行了三冊《國中生課外小練筆薈萃》。這三本書已成為最貼近學生、最貼近時代、看得見摸得著的、體現該校鮮明特色和優勢的校本德育教材和作文教材。
該校比較成熟的校本課程還有《書法》、電子琴樂隊、船模、天文,每星期開設的專家講座課程。其它校本課程正在完善中。
4、用活動與評價促進了學生全面發展
在該校大型活動中,“我為校旗添光彩”激發師生有為校爭光的集體榮譽感;慶國慶大型文藝匯演,讓師生通過自己參與活動的方式體會愛國主義情懷;聖誕快樂英語周活動,以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冬季趣味運動會,培養學生的意志品質和合作能力;春季田徑運動會,培養師生鍛鍊身體的意識和班級集體榮譽感;“紅五月”歌詠比賽,緬懷革命先烈的光榮歷史;“黨員導師制”活動,將培優促後活動落到實處;每天的中餐稱量活動,教育學生每天珍惜糧食;軍民共建文明單位活動,通過對預備、初三年級的軍政訓練提高學生組織紀律性和規範行為的自覺性;與梅園街道聯動的共同大家園的建設活動,曾獲得“梅園街道社區教育先進集體”稱號;在獻愛心活動中,該校對烈士陳衛國的子女陳冬爾的幫助活動榮獲2003年浦東新區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十佳好事的榮譽。通過共青團、少先隊組織的社會實踐活動,共青團組織被社會事業團委考核為特色團組織,少先隊組織被區少工委考核為優秀少先隊組織,教工團被社會事業團委考評為特色團支部。
在實施素質教育實踐中,對學生的評價徹底扭轉了“唯學科分數論”的評價觀。我們從教育生態與人的發展的關係出發,在“生態平衡”的視野中,重新審視學生的生命活動,在傳統德育的範疇里大量注入“人性”的含量,走出了學生評價傳統桎梏,使評價更多地表現出了對人的成長的體恤與關懷。在對學生評價的中間環節,推出了三張評價量表,量表分別以“課堂生活”、“社區生活”和“個性特長”為主題,是對學生生存狀態的真實記錄和發展的中繼性總結。諸如“整理家務”、“會炒菜”也和“會演算習題”一樣,獲得同樣的評價權重。評價就是生活,評價就是教育,該校學生評價方式的改革不僅得到了學生和家長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也引起了社會的關注,《新聞晚報》曾2次給予了正面報導。其中特別值得稱道的是小“發明家”黃錦婷同學獲得2002年“浦東小院士”榮譽稱號,她是獲此殊榮的唯一的國中生,也是唯一的女生,她發明的“矯正型雙層書包”榮獲第十屆全國科技創新大賽二等獎,上海市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季旭東同學的作品“液體增壓器”獲上海市第十屆青少年發明比賽創造二等獎。
根據學生有學科分、德育分、特長分的評價活動,我們還有機把它與學生的推優結合起來,讓學生、家長真正感到有必要、也能夠做一個“合格+特長”的人。
(五)參與教育均衡化,增強輻射能力
1、是並校成功的實踐者
根據社發局決定,原張楊中學於2003年6月22日劃入建平西校管理。兩校師生經過艱苦的交流與磨合,目前已經無顯著差異,他們現在都以建西人應有的昂揚姿態學習著、工作著。2004屆、2005屆畢業生由於並校雖然使學校的平均成績下滑,但學校的高分人數依然不減。新的預備、初一、初二的學生已經在成績上無顯著差別,初三年級也只有一個班級成績有顯著差異。兩校師生的融洽使該校在2005年獲得了局級文明單位。在社發局慶祝“三八婦女節”的大會上,作為校長的唯一發言人,該校校長作了題為“不斷發揮、發展女教師的優勢,推進教育教學改革”的經驗交流。
2、是城鄉教育一體化的優秀帶頭人
2004年9月,該校回響社發局的號召積極投入到與農村中學—唐鎮中學的聯合辦學活動中,學校特地買了一輛車,專職接送去唐鎮的教師;派出以副校長領銜的有八名主課教師組成的支教小組,一年來風雨無阻地參與唐鎮中學的教育教學活動,經過與唐鎮中學教師的共同努力,使唐鎮中學今年的中考成績有了顯著提高,2005年中考成績比2004年前進了五名。更為重要的是“以學生髮展為本”的二期課改理念,正在逐漸成為唐鎮教師的自覺行動。學校獲得了局級支教先進,有三位教師獲得了“優秀支教工作者”的稱號。
3、是與邊遠山區幫困結對培訓師生活動的先行者
2005年5月份,該校分別與雲南省昌寧縣耉街民族中學和香格里拉二中幫困結對,每學期幫助培訓一批該校教師,該校優秀學生也來本校進行一段時間的學習,讓邊遠山區師生感受民族大家庭的溫暖,開闊邊遠貧困山區師生的眼界,同時也教育該校師生要有艱苦奮鬥的精神、要有心懷天下的志向。

五、存在問題和整改措施

1、管理成本大,生源不足的問題
由於學校有兩個校區,要兩套物業、要兩套管理班子,住在東校區的學生要送到西校區上課,所以管理難度和成本都會增大。又由於所在的社區是人口導出區,新生生源明顯不足,每學期預備新生只有4個班的規模。而學校要正常運行,新預備年級必須保持十個班級的規模,否則教師富餘、資源浪費的情況相當嚴重。
2、隊伍建設問題
從學校目前的狀況看,部分教師還要進一步更新理念、轉變觀念,飽含教育熱情地育人而不僅僅是育分;幹部在管理中要更加注重細節;班主任隊伍建設無論在思想上、還是在措施上都要加強有效手段。
3、校本課程的成熟問題
學校校本課程全校已開設35門,但成熟的不多。活動課程的評價還有待於完善。
相關措施:
1、爭取得到上級的支持,將兩個校區合併成一個大校區,便於管理,降低成本。增加學校住宿生的床位,爭取上級的支持,將建平西校建設為住宿制初級中學。
2、繼續完善校本培訓方法,競爭上崗辦法,完善教研組評比制度,將二期課改的新理念,學校的辦學思想內化為教師的行動,促進教師飽含熱情更好地投入到教育教學實踐中去。引進企業培訓模式對幹部與班主任隊伍進行培訓,將模範班主任的培養和評選落到實處,在可能的情況下提高班主任待遇。
3、多聽課、多向教師與學生調查,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在專家的指導下,爭取發展更多更成熟的校本課程。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