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粵劇院

廣東省粵劇院

廣東省粵劇院成立於1958年11月。劇院擁有一批著名的老藝術家,如馬師曾、紅線女等;新一輩藝術家有關國華、丁凡、曹秀琴等。劇院成立以來,編演了400多出劇目,其中不少成為名劇或保留劇目,如早年的《搜書院》、《關漢卿》等。劇院立足廣東,面向全國,走向世界,演出活動頻繁,不斷開拓市場,足跡走遍廣東省的大、中城市和鄉鎮,並赴北京、杭州等地獻藝,還先後出訪東南亞、美洲及港、澳、台等地區演出,深受觀眾喜愛。

劇院簡介

廣東省粵劇院廣東省粵劇院

廣東粵劇院於1958年由原廣東粵劇團、廣州市粵劇團以及珠江、永光明、新世界、東方紅、太陽升、南方、冠南華等幾個粵劇團合併組成。

劇院成立以來編演了400多個粵劇劇目,其中不少成為名劇或保留劇目,如《搜書院》、《關漢卿》、《山鄉風雲》、《夢斷香銷四十年》、《魂牽珠璣巷》、《倫文敘傳奇》、《錦傘夫人》和《大明悲歌》等。
劇院人才薈萃,陣容鼎盛,行當齊全。馬師曾、紅線女、羅品超、白駒榮等眾多著名表演藝術家以他們精湛的表演享譽海內外。劇院注重藝術人才的梯隊培養,數十年來造就了幾代著名藝術家。

劇院立足廣東,面向全國,走向世界,曾多次出訪美國、加拿大新加坡馬來西亞、香港、澳門、台灣等國家和地區演出,深受海內外觀眾歡迎。

歷史沿革

廣東省粵劇院廣東省粵劇院

廣東粵劇院於1958年由原廣東粵劇團、廣州市粵劇團以及珠江、永光明、新世界、東方紅、太陽升、南方、冠南華等幾個粵劇團合併組成。首任院長為著名粵劇藝術大師馬師曾,副院長羅品超,藝術總指導白駒榮。1956年,廣東粵劇團(廣東粵劇院前身)赴京演出由馬師曾、紅線女主演的《搜書院》,周恩來觀看了演出並書贈“批判性地接受民族文化遺產,創造性地發展地方戲曲音樂,使祖國的文化藝術發出新的光彩”的重要題詞。廣東粵劇院歷史悠久,藝術力量雄厚,是粵劇界規模最大、水平一流的表演藝術團體,是全球粵劇藝術生產的重要基地,被譽為粵劇的最高藝術殿堂。

劇院現狀

近十多年來,劇院多次被評為廣東省先進集體,並獲得全國文化先進集體的光榮稱號。藝術上更屢獲榮譽:《魂牽珠璣巷》1990年獲第二屆中國戲劇節優秀劇目獎、文化部首屆文華新劇目獎;《倫文敘傳奇》1995年獲文化部文華新劇目獎及省魯迅文學獎;《錦傘夫人》1997年獲第五屆中國戲劇節優秀劇目獎等多個獎項,1998年獲文化部“孔雀獎”劇本銀獎;《大明悲歌》2005年獲第九屆廣東省藝術節多項金獎。
進入新世紀,廣東粵劇院秉承粵劇先驅者們的創新精神,銳意進取,走新時期粵劇藝術之路。2001年創立、每年一度的《粵劇新年盛會》,今天已成為高品位嶺南文化新品牌,是省港澳粵劇界一大盛事;2004年6月,在《慶賀93歲高齡的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羅品超先生舞台演出74周年暨申報金氏世界紀錄專場演出》晚會,大型歷史粵劇《荊軻》獲得了巨大成功,羅品超成為“世界上年齡最大、表演時間最長的藝術家”金氏世界紀錄保持者。
2005年劇院進行體制改革,實行競聘上崗,在原有的兩個演出團以及粵劇學校優秀畢業生的基礎上,一支粵劇生力軍脫穎而出——廣東粵劇青年團成立,粵劇藝術後備人才有了培訓基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