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後山古人類遺址

廟後山古人類遺址

廟後山古人類遺址,位於本溪市山城子村東廟後山的南麓山坡上,於1978年被發現,是中國最靠東北部的舊石器時代早期的洞穴遺址。出土了大量的磨製石器和陶器等文化遺物,據考證最早年代距今約40萬年以上,是一處頗具考古價值和旅遊價值的古人類文化遺址。

基本信息

簡介

廟後山古人類遺址廟後山古人類遺址

廟後山古人類遺址位於遼寧本溪,於1978年被發現,出土人類文化遺物14件和古動物化石74種,在第5、第6層還出土了兩枚人牙和一段幼兒股骨化石。廟後山古人類遺址已被國務院核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考古發現

1978年~1980年考古工作者對其進行了系統發掘,發現了腫骨鹿和三門馬及76種動物化石,一顆完整的人牙化石及部分石器、骨器,並有炭粒、灰燼等,故被命名為“廟後山文化”。

廟後山古人類遺址化石中哺乳動物有72種,還有鳥、魚和蛇類化石。這些哺乳動物包括梅氏犀、劍齒虎、腫骨鹿、三門馬、大河狸、李氏野豬、樹獼猴等,其中絕大部分在距今20萬年前都滅絕了。

廟後山洞穴中文化堆積10多米厚,出土了大量的磨製石器和陶器等文化遺物,據考證最早年代距今約40萬年以上,約和北京猿人同期。廟後山遺址為研究遼東地區古人類分布和發展以及古地理環境等提供了寶貴資料。

遺址發掘

2012年7月25日開始對廟後山古人類遺址進行再次發掘。本溪市廟後山遺址搶救性文物保護設施建設項目中央預算內投資1170萬元計畫正式下達。這是本溪市專項文物保護史上首次獲得國家超千萬元資金支持。

考古隊從廟後山古人類遺址洞穴中發掘出的數十萬年前古人類使用過的石器。考古隊從廟後山古人類遺址洞穴中發掘出的數十萬年前古人類使用過的石器。

考古人員在廟後山洞穴里還發掘出了50萬年到45萬年前直立人階段的古人類犬齒化石以及古人類的打制石器、用火痕跡。

還發現了距今20萬年到5萬年前早期智人階段的古人類下臼齒化石和幼年人類的左側股骨化石。在廟後山東側的一個洞穴里,考古人員發掘出了距今5萬年到1萬年前晚期智人的小孩頭蓋骨片化石。

連續的在人類進化史上3個階段的人類化石的發現,說明古人類曾長期在這一以廟後山洞穴為主的範圍內生活繁衍,直到舊石器時代晚期,大約1萬年前開始遷移。

考古隊員在用小刷子和筷子小心翼翼地清理地層中的骨骼化石。考古隊員在用小刷子和筷子小心翼翼地清理地層中的骨骼化石。

廟後山洞穴里發掘到的食肉動物化石有22種,可能在人類沒有正式進入洞穴生活之前,有大量食肉動物在洞內棲息,它們把捕食到的食草動物,包括犀牛、腫骨鹿、斑鹿、馬鹿、羚羊、野豬、馬等拖到洞內啃食,留下大量骨頭形成化石。

發掘出的大量鹿類牙齒化石都處於破碎狀態,這說明是食肉動物所為。古人類進入廟後山洞穴後,把捕捉到的動物帶到洞內燒著吃,因為食物匱乏、狩獵不易,吃完肉後敲骨吸髓,也是造成動物骨骼破碎的原因。

有了大量的動物骨骼、牙齒,再加上廟後山地區土壤以黃土為主,其酸鹼性呈現為弱鹼性,也有利於化石的形成。

古人類肖像(資料圖)古人類肖像(資料圖)

廟後山古人類遺址的直立人生活在距今50萬年到45萬年前,屬於較晚期的直立人,代表了中國東北地區最早的人類。而廟後山古人類遺址所表現出來的文化特徵與中國華北、西北地區有著密切的聯繫。

這是對20世紀80年代和這次發掘出來的近200件石製品的打制方法、器型分析並與華北、西北地區古人類遺址中發現的石製品對比發現的。在打制石器時,廟後山人基本採用捶擊法和碰砧法,其石器加工技術和北京人遺址相似。

其中山西匼河的時代比廟後山早,丁村人比廟後山晚。這些都是廟後山古人類是從從中國華北、西北地區向東北地區遷移的重要線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