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山文化

簡介

易縣位於河北省西部,太行山東麓,華北平原西北邊緣。后土文化主要分布在距縣城14.6公里的後山(又稱洪崖山)上。後山山勢險峻,氣候溫和,植被豐厚,風光秀美,有“洪崖秋色”、“洪崖積雪”之美景。
易縣后土文化影響廣泛,每年農曆3月15日前後,來自國內十餘個省市的數十萬的香客、遊客到後山拜神、祈福、還願,形成了一道特色鮮明的民俗文化事象。

歷史

后土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據專家考證,易縣後山是5000年前黃帝部族由西北高原東遷後聚居、生活、祭祀之地。黃帝統一各部落後,雖建都於今涿鹿縣礬山,但後山是其近畿和家廟祖祠所在地,仍把重臣留在後山,掌管祭祀等事宜,形成了最初的後山廟會,其內容是帝王諸侯舉行祭天、封禪、祭祖等活動。到了漢朝,後山廟會有了新的傳承與發展,在民間至今流傳著“後山奶奶救劉秀”等故事。明、清朝對後山廟進行了大規模修繕,規模不斷擴大。“文革”時期後山廟遭到了嚴重破壞。

價值

易縣后土文化具有較高學術研究價值,已引起24個國家的專家關注,美國、英國、日本、韓國以及中國社會科學院、南開大學的多位學者開展了相關研究。

現狀

由於后土文化缺乏詳實的史料記載,急需對后土文化特別是先秦時代以前的歷史淵源進行深入考證。隨著大量與后土文化相關的民間花會和民間音樂會的消失,後山廟會日漸萎縮,保護工作已迫在眉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