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兒溝

廟兒溝

廟兒溝西鄰照壁山,風景區北距烏魯木齊40千米。廟兒溝發源於海拔2913米的青石頂,主要由泉水出露補給,河溝呈南北走向,全長約8千米,谷底平均寬度為100米左右。景區海拔高度由1800米逐漸上升到2100米左右。溝內雲杉蔽天,綠草如茵,流水潺潺,空氣格外涼爽、清新。這裡七月平均氣溫只有16度(比烏魯木齊市區低6-8度),是一處理想的避暑勝地。著名的廟兒溝湧泉瀑布,位於風景區中心位置,它從20米左右高的懸崖陡壁上向寬僅數米的窄谷傾瀉而下,猶如白龍噴水,水滴激濺,霧珠彌谷,銀光閃爍,寒氣逼人。

簡介

廟兒溝廟兒溝

廟兒溝西鄰照壁山,風景區北距烏魯木齊40千米。廟兒溝發源於海拔2913米的青石頂,主要由泉水出露補給,河溝呈南北走向,全長約8千米,谷底平均寬度為100米左右。景區海拔高度由1800米逐漸上升到2100米左右。溝內雲杉蔽天,綠草如茵,流水潺潺,空氣格外涼爽、清新。這裡七月平均氣溫只有16度(比烏魯木齊市區低6-8度),是一處理想的避暑勝地。著名的廟兒溝湧泉瀑布,位於風景區中心位置,它從20米左右高的懸崖陡壁上向寬僅數米的窄谷傾瀉而下,瀑布寬3-5米,猶如白龍噴水,水滴激濺,霧珠彌谷,銀光閃爍,寒氣逼人。瀑布西側的崖壁上,沿石隙到處有水流滴淌,構成一幅頗為壯觀的水簾帷幕。沿瀑布邊緣可攀登上瀑布頂端,瀑布全貌則一覽無餘,原來該瀑布上游還有2級瀑布和眾多跌水和甌穴,這裡適於開展瀑布溯源探險。遊人不畏艱險如能登上瀑布源頭,則能領略到摩天高峰、萬丈深谷以及石林、石筍,蒼茫的森林,伏地的圓柏,怒放的雪蓮等大自然美景。

如沿廟兒溝正源騎馬上溯,則要穿過林海、涉草地,沿途奇峰異石紛陳,保存完好的圈椅狀空冰斗近在咫尺,盛夏可履陳冰殘雪,陰坡森林綿延不斷,陽坡圓柏成方成圓,綠草遍野堪與公園綠地媲美。廟兒溝源頭是一塊緩坡分水嶺平台,海拔2655米,長500多米,寬200米左右,淺草平鋪,站在平台北路, 烏魯木齊市盡收眼底,騎馬沿羊圈溝北下,則可返回廟兒溝。

在新疆的哈密市也有一處,同名為“廟兒溝”。出哈密市向北,汽車行不多遠,就見無際的原野上忽然怪石崢嶸,或大如樓宇,或小似鳥蛋,或形如古塔,或狀似飛禽走獸。平川之上,怪石從何而來?自古至今無解。

指指點點走過這十幾公里的怪石灘,就到了黃田廟兒溝了。黃田廟兒溝的景致:春來,花開滿溝,奼紫嫣紅;夏到,樹影婆娑,山風送爽;秋至,碩果纍纍,香氣襲人;冬臨,雪花旋舞,一溝玉樹瓊枝。

傳說周穆王西巡途中,路過哈密,看八大石景致秀麗、風景迷人,便坐下來休息。他一邊下棋,一邊吃杏、吃桃,並隨手把那些果核扔出去。這一扔不得了,就隔山扔到了黃田廟兒溝。周穆王所吃杏、桃,乃是仙果,落地即能發芽、抽枝、開花、結果。這一下,黃田廟兒溝遍地是沾了仙氣的果樹,也就成為人間仙境了。有一次,哈密四世回王玉素甫來這兒打獵,看到這裡依山傍水、氣候溫和、綠樹成蔭、花果飄香,就向附近的維吾爾族鄉民攤派差役,修建花園和避暑行宮;同時,還在山坡上壘起了幾十里的圍牆,圍牆內栽種杏樹、核桃、蘋果、無花果、葡萄,其中杏樹最多。

哈密回王的避暑行宮就設在這些果木的深處。行宮坐西朝東,有上百間房屋;在行宮西側的土山上,還專門設有供回王休息的涼台,規模和風格如《新疆圖志》中所記:“園林台榭小具規劃,在崇山峻岭之下,院外果林數里,堤連巷曲,深徑成幽,亦雅靜足適。”如此絕妙佳境,確實是王者消暑納涼的勝地。穿過如詩如畫的美景,依山還有一大溜高大的佛殿遺址。佛殿的後牆上,至今遺存著色彩艷麗的佛教圖案。相傳,當年唐玄奘西天取經進入哈密,又累又渴,望著快要落山的夕陽,心裡很是著急。忽然,前面出現一個山谷,隱隱傳來暮鼓之聲。那匹白馬也有了感覺,豎起了耳朵。玄奘大喜,人馬精神倍增,不大一會兒就進得山谷,定睛一看,其中居然有一座寺廟。敲開廟門,一小和尚出門雙手合十相迎。二人對望,小和尚大叫,往回就跑,邊跑邊喊:“師傅,中原來人了。”玄奘一聽,是長安口音,心中大喜。這一路,很少見到家鄉人,寂寞難耐,常常是拍著馬兒言語。寺里主持聽說中原來人了,鞋都來不及穿,跌跌撞撞跑出門撲過來。唐玄奘急忙扶住,只聽老和尚哽咽著說:“我已3年沒見家鄉人,沒有聽見鄉音了。”老僧思鄉之情,使玄奘陪著掉了許多眼淚。玄奘在此逗留數日,作了一些休整,照佛寺老僧指點,又去了哈密南邊的白楊溝大佛寺。這一南一北兩座大佛寺都有幸目睹了一代大師的風采,成為哈密佛教鼎盛時期的見證。

據說,廟兒溝建寺於北魏時期,具有極其珍貴的考古價值,是見證哈密多民族、多宗教及綠洲文化的活化石。

1931年,回王行宮毀於哈密戰亂,但房屋殘垣和各種樹木至今依然顯示著當年的風采。巨大的核桃樹濃蔭蔽日;特別是行宮門口的兩棵老榆樹,高大蒼勁,需3人才能圍抱,被譽為廟爾溝樹中之王。

地理位置

位於吉木薩爾縣城以北10多公里的北庭鄉境內,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庭故城,亦叫護堡子古城。

該城漢代時稱金滿城,為車師後國王庭所在地,著名漢將耿恭曾屯墾於此城。突厥時稱“可汗浮圖城”。唐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唐太宗在該城設庭州,長安二年(公元702年),武則天在此設立了北庭大都護府,管轄著天山以北、以西直到裏海東部、北部廣大地域。宋代,庭州城為高昌回鶻後王庭。元代,在此設別失八里元帥府,仍是西域重鎮。公元十五世紀,明代初年,北庭毀於戰火。故城一直是天山北路政治、軍事、交通和文化中心與西州、于闐並稱西域三大絲都。

旅遊業發展

廟兒溝廟兒溝

近年水西溝鄉 廟兒溝村大力發展旅遊業,在溝口建立了銀都等多座較豪華的旅遊度假村,在羊圈溝、平西梁子等地利用洪積扇自然傾斜地形創建了多處滑雪場,還建立了高山滑雪場、跑馬場

等遊樂設施。新建於廟兒溝溝口平台上的"天山生物展示中心",其構思科學新穎,景點建築能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為烏魯木齊市正在做南山風景區的景點建設樹立了榜樣。

廟兒溝是開展登山活動和其他戶外活動的好地方,每年許多烏魯木齊的戶外活動愛好這都會到這裡來。

占地面積

故城現僅存斷壁殘垣,但不失當年的規模和氣派。城略呈正方形,分內外兩重。外城周長約4600米,為不太規則的長方形;約建於唐貞觀年間;內城周長約3000米,約建於高昌回鶻時期,位於外城之內略偏東北部。內外二城均有護城河。河道還歷歷在目。殘存城牆高達2米以上。城內昔日的街市塔廟、衙署,外城的角樓、敵台及城牆上的馬面,仍依稀可辨。

北庭故城中,曾發掘出許多珍貴歷史文物,主要有唐金滿縣殘碑、唐代石獅、刻花石球、銅鏡、蒲類州之印、蓮花紋瓦當、方磚和開元通寶、乾元重寶、元代的陶、瓷殘片等。如今城中,殘磚碎瓦,各色陶片,仍俯拾即是。是國務院確定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