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市博物館

廊坊市博物館

廊坊博物館是一座綜合性博物館,是廊坊市文物、文化藝術品、標本的主要收藏機構、宣傳教育機構和科學研究機構。2004年初,市委、市政府決定投資建設廊坊博物館。廊坊博物館於 2004年3月20日開工建設, 2005年12月31日正式對公眾開放。廊坊博物館占地10000平方米,建築面積7600平方米,主體三層,局部四層。完全按照國家對博物館建築規範要求進行設計施工,投資3700萬元。博物館外型設計莊重典雅,凝鍊大方,總體風格與廊坊文化藝術中心的優美環境相融合;與圖書館和即將興建的大劇院建築格調相統一。博物館內部設有4個固定展廳和2個臨時展廳。另外,還設有學術報告廳、休閒區、貴賓廳等各種附屬設施。

基本信息

簡介

廊坊市博物館廊坊市博物館

為滿足廣大民眾的文化需求,提高廊坊的文化品位,2004年初,市委、市政府決定投資建設廊坊博物館。廊坊博物館於2004年3月20日開工建設,2005年12月31日正式對公眾開放。廊坊博物館占地10000平方米,建築面積7600平方米,主體三層,局部四層。完全按照國家對博物館建築規範要求進行設計施工,投資3700萬元。博物館外型設計莊重典雅,凝鍊大方,總體風格與市藝術中心的優美環境相融合;與圖書館和即將興建的大劇院建築格調相統一。博物館內部設有4個固定展廳和2個臨時展廳。另外,還設有學術報告廳、休閒區、貴賓廳等各種附屬設施

特色

廊坊博物館廊坊博物館
廊坊博物館是一座綜合性博物館,是廊坊市文物、文化藝術品、標本的主要收藏機構、宣傳教育機構和科學研究機構。館藏文物上溯遠古,下迄近代。

館內展品以本區域內歷史遺存的文物、文獻史料及研究成果為基礎,重點展示了廊坊歷史文化的發展軌跡。三樓兩個展廳展示的是廊坊地區義和團運動,重點突出的是廊坊大捷;二樓兩個展廳展示廊坊通史;一樓兩個展廳現展出《廊坊市經濟社會發展成果展》。

廊坊博物館是展示廊坊歷史文化的視窗、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和全市文化藝術交流的中心。

歷史足跡

廊坊博物館廊坊博物館
在廊坊博物館正門大廳中央矗立著一尊石刻,它是已知最早的帶紀年刻銘的唐代燈樓。燈樓是寺院供具之一,雕制於垂拱四年(公元688年,當時正是我國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則天時代)。漢白玉石質,由壼門方形座、覆蓮圓座、等邊八角形石柱、仰蓮托盤組成,通高3.4米。石柱雕飾分為三部分:下部各面刻尖拱龕,龕內浮雕伎樂,其中六面或跪或坐於須彌式蓮花座上,演奏笛、琵琶、排簫等樂器,兩面為手持長練的舞姿伎樂;石柱中部正面篆書題額“大唐幽州安次縣隆福寺長明燈樓之頌”,頌詞後鐫刻有及功德主姓名、官銜《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燃燈偈》、《知燈偈》;石柱上部每面雕雙層尖拱龕,龕內雕佛像一尊,總計16尊。仰蓮托盤上部鑿平,刻有凹槽兩道,中心鑿圓形淺洞,根據同時期石燈形制和燈樓托盤上的卯結構來分析,石燈上部應有燈室。與同時期的石燈相比,這件長明燈樓雕刻手法精細嚴謹,風格莊重樸實,是珍貴的唐代石刻精品;另外,石燈的石柱上既雕有佛像、伎樂又刻有經文、偈文、頌序、頌詞等內容,這在唐代其他石燈中是沒有的。它不僅是研究唐代政治、宗教發展狀況的珍貴資料,也為考證唐代幽州地理和安次縣建制沿革提供了有力依據。

第一部分 泃河印跡
廊坊的歷史肇始於泃河兩岸,距今約6000餘年的新石器時代。這裡氣候溫宜、草木豐茂,廊坊遠古的先民們開始使用磨製石器作為生產工具,發明了原始農業、畜牧業和陶器,過著定居的氏族公社生活,是他們迎來了廊坊古文明史上的第一縷晨曦。

第二部分 方國遺風
夏商時期,廊坊遠離華夏中心區域,地處邊陲、隸屬方國。當時這裡生存著兩支不同的族群,崇尚著兩種不同的文化,北部潮白河流域的夏家店下層文化,南部是大清河流域的中原早商文化。這兩種文化在1300多年的歲月里相互影響、相得益彰,開啟了廊坊多元文化並存的先河。

第三部分 燕南沃土
戰國時期,廊坊地處燕南,燕昭王招賢納士國力日強,廊坊地區逐漸開化與發展。公元前221年,秦統一中國,廊坊分屬漁陽、廣陽、巨鹿三郡,西漢時期安次、文安、東平舒、方城相繼置縣,正式納如中央政權管轄,受中原文明的輻射,廊坊日益昌盛與進步。

第四部分 幽野風韻
隋唐時期再次統一了中國,結束了一百多年的諸侯分封割據局面,形成了大唐盛世,成為世界上最強盛的帝國。這時候,廊坊各縣的行政建制基本建立,大部分為幽州管轄。社會安定、科學進步、文化繁榮、生產力提高、交通發達、教育空前發展,唐代文物幾乎遍布廊坊的各區、市、縣。

第五部分 邊關煙雲
宋遼時期以白溝為界,廊坊分屬宋遼兩國。既是兩國爭奪的戰場也是兩國貿易的榷場和文化交流的前沿。與此同時,廊坊的教育也有了更快的發展,宋遼時期廊坊的書院最盛。而且,宋代是我國瓷器業空前發展時期,名窯迭出,燒造的瓷器也爭奇鬥豔。最著名的有官窯、汝窯、哥窯、定窯等。

第六部分京畿重地
明清兩朝,廊坊地處京畿。人文薈萃、交通便利、民風質樸、崇文尚禮。明朝初年皇帝曾三次下詔,遷徙山西、陝甘等幾十萬人充實京畿,當時就有十餘萬外來人口在廊坊落地生根,目前,廊坊1700多個村落就是在這一背景下形成的,而且廊坊處於南方進京的必經之路,所以中原文化多有積澱,這為廊坊多元文化增添了色彩。

歷史沿革

河北省廊坊市,西倚太行,東臨渤海,北迄燕山南麓的三河,南抵子牙河畔的大成。自古以來,一直是連線中原與東北及長城以北的廣大北方地區的樞紐,文化昌盛,經濟繁榮。
廊坊歷史悠久,轄區內縱橫交錯的河流,孕育了廊坊最古老的文明。考古資料表明,早在6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期,我們的祖先就已在廊坊大地上創造出多姿多彩的古代文化。有三河孟各莊、劉白塔等古遺址的發現,然而,這並非是廊坊歷史的發端。結合北京房山周口店遺址、河北徐水南莊頭遺址等周邊地區諸多的考古發現,我們確信,廊坊的歷史還應向前追溯。
在漫長的歷史歲月里,廊坊一直處於較為特殊的位置。廊坊,屬於古九州之一的冀州,作為中國北方通往中原地區的必經之路,素為兵家必爭之地。早在夏商時期就是南北文化交匯的前沿地帶,不同的部族,不同的文化在廊坊大地上碰撞、交融。目前,在廊坊北部的三河、大廠、香河各縣均發現有夏家店下層文化遺存,而在南部的文安、大城、霸州則分布著中原商文化遺存。出土的大批遺物,有助於我們揭開北方夏家店下層文化和中原商文化之間關係等一系列歷史謎團。
周武王至戰國晚期,廊坊多屬燕地,“方城”、“韓城”、“徐州”等一些早期城邑逐漸形成。秦漢以後,因地理環境、氣候條件的變化,以及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廊坊轄區內發現的文物遺蹟數量劇增,遍布各地,它們不僅真實地記錄了數千年來廊坊地區發展的歷史進程,還記錄了許多志士仁人、革命先烈可歌可泣的光輝業績。1900年廊坊人民對武裝進犯的外國侵略者給予英勇抗擊,取得了著名的“廊坊大捷”,譜寫出中國近代史上反帝鬥爭的光輝一頁。

建設

廊坊博物館作為民心工程,是市委、市政府投資建設的一項公益性文化基礎設施。該工程2004年3月20日動工,歷時一年九個月時間。一年多來,在各級領導的關心支持下,廣大建設者以高度責任感和無私奉獻精神,按照“百年大計、質量第一”的要求,用全新的設計理念,一流的建築標準,精心組織施工,圓滿完成了博物館的建設任務。
廊坊博物館在建設過程中,得到了市直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人士的熱情幫助;何顯毅—恩菲建築工程有限公司、廊坊華晟建築
設計有限公司、廊坊市百年建築安裝有限公司、石家莊雅虹裝飾設計工程有限公司精心組織施工;在布展過程中,我們還得到了省文化廳、省文物局的精心指導和大力支持,各縣(市、區)政府和文化部門及全市文物工作者也給予了鼎力相助。廊坊博物館的建設,凝聚了各級部門各界人士的心血,對此,我們表示衷心的感謝。廊坊博物館已成為我市展示歷史文化的視窗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基地,成為獨具特色的旅遊景點民眾喜愛的文化休閒教育場所。

文物陳列展

廊坊博物館廊坊博物館
廊坊人文歷史的足跡,幾經滄桑,已歷六千餘年。豐富的文化遺存,蘊涵著深厚的文化積澱。《廊坊的足跡》歷史文物陳列展出文物近300件,陳列面積900餘平方米,展覽由六部分組成:泃河印跡、方國遺風、燕南沃土、幽野風韻、邊關煙雲、京畿重地,薈萃了廊坊多年文物考古工作的成果和傳世珍品。展廳的布局是以時代發展為脈胳,將廊坊各時期精美文物貫穿其中,展出的文物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再現廊坊昔日的輝煌,揭示了廊坊6000多年連綿不斷的歷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