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胡里山炮台

胡里山炮台位於廈門東南端海岬突出部,總面積7萬多平方米,城堡面積1.3萬多平方米,炮台結構為半地堡式、半城垣式,具有歐洲和我國明清時期的建築風格。

概述

廈門胡里山炮台位於廈門島西南部,建於清朝光緒十七年(1891年),當初修築此炮台用了五年時間。寨牆台基系用烏樟樹汁、石灰、糯米與泥沙攪拌構築的,炮台上最有名的是當時購自德國克虜伯兵工廠的一門巨炮,至今保存完好,有效射程可達6460米,花了白銀5萬兩才購得。該炮在抗戰初期還擊中過一艘來犯的日本軍艦。1997年9月,胡里山炮台設立了榮光寶藏博物院,其中展出的一門小炮是葡萄牙人於十三世紀製作的,長11厘米,重0.22公斤,直徑2.4厘米,是世界上最小的火炮。這樣,胡里山炮台就擁有了當今世界最大和最小的兩門炮。
胡里山炮台位於廈門東南端海岬突出部,毗鄰廈門大學園區,三面環海,交通便利,有著得天獨厚的歷史和自然旅遊資源,素有“八閩門戶、天南鎖鑰”之稱,始建於清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三月初八日,竣工於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十一月初八日。工期二年八個月。炮台總面積7萬多平方米,城堡面積1.3萬多平方米,分為戰坪區、兵營區和後山區,內開砌暗道,築造護牆、彈藥庫、兵房、官廳、山頂瞭望廳等。炮台結構為半地堡式、半城垣式,具有歐洲和我國明清時期的建築風格。
胡里山炮台地理位置重要,東距白石頭炮台4500米左右,向東可支援白石頭炮台,胡里山炮台提前將敵艦攔阻在廈門水道之外;正(南)面和對岸的嶼仔尾炮台隔海相對,互為犄角,炮火交叉可封鎖阻擊廈門航道之敵艦;向西可追擊進入廈門港的敵艦,同時可協助相距5000米左右的磐石炮台,守住廈門港;向北可支援陸軍陣營等。胡里山炮台還配備了當時最優的裝備,特別是兩尊280毫米口徑,射角為360度的克虜伯大炮,威力巨大,成為戰略性炮台,是主炮台、指揮台,是廈門要塞的“天南鎖鑰”。在民國初年,海軍四打胡里山炮台中突顯出它在海岸戰爭中的優勢。特別是在1937年的抗日保衛戰中,擊沉日軍“箬竹”型13號艦。首開中國戰區擊沉日艦的輝煌戰績。但是按照日方史料,該艦並非在1937年損失,而是抗戰後期在附近海域被美軍飛機炸沉。

歷史淵源

1888年9月,光緒帝旨允廈門要塞建造新式炮台,並飭令閩浙總督卞寶第“與洋商訂購二十八生後膛炮兩尊。”先後考察了世界各地38家兵工廠,比較了各國工廠製造的大炮,最後決定購買德國克虜伯兵工廠生產的火炮。1893年,胡里山炮台兩門克虜伯大炮自德國埃森港由“洋輪(埃森號)運至閩江口,起(調安)頓船廠,再造方舟,運抵廈門胡里山炮台安裝妥當。在胡里山炮台的兩尊克虜伯大炮,編號為L/40C/86(毀於1957年)和L/40C/87(現僅存一枚)。

胡里山炮台胡里山炮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