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詠

康詠,中國清朝末期的官員,後因見清廷政府無能而棄官回鄉從教,後著《漫齋詩稿》。

簡介

康詠,字步崖,號漫齋,長汀城關人,清同治元年(1862)農曆十一月二十七日生於世代書香之家。

事跡

他自幼好學,敏悟超人,所學無不通達。19歲考上秀才,21歲中舉人,25歲赴京拜寶竹坡侍郎為師,學習詩文,每當閒暇,漫遊京西北諸山。後三年,與寶竹坡長子伯茀遨遊塞外,所到之處,無不賦詩題壁。次年南返,應聘於廣東潮陽東山書院山長,從事講學。31歲再度赴京,參加會試成進士,後授內閣中書。光緒二十年(1894)甲午中日戰爭爆發,他與伯茀聯名上書,請求投筆從戎,並商定若京都失陷,當以身殉國。不料,當局妥協投降,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他便無意從政,毅然返鄉從教,在汀州龍山書院講學4年。當時,正值廢科舉興新學,光緒二十八年,他45歲自費東渡日本考察教育,回國後致力興辦新學。次年,在潮汕創辦同文學校;一年後返汀創辦汀郡中學堂。不久,被選為長汀縣教育會首任會長;宣統二年(1910)創辦新俊國小校,選為省咨議局議員,京師資政院議員。辛亥革命後,興辦實業,為避免粵商層層盤剝,他倡議汀人集資在潮州辦鹽業公司,被推為總經理。凡地方興革,他無不罄力相助,深受汀人推崇。
康詠詩詞造詣頗深。宣統二年(1910)輯為《漫齋詩稿》,凡468首,分為6卷,現存。時清末,朝政腐敗,帝國主義入侵,國無寧日,他壯志難酬,憂國憂民之情發之於詩。其詩意“淒清婉麗,哀而不傷”,獨具一格。
民國5年(1916)農曆八月十二日,康詠在潮州病逝,終年55歲。其子康紹麟扶柩返汀,葬於金盆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