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帝欽察地方官民史料(全二十五冊)

內容介紹本書是以清代康熙朝朱批奏摺為基本材料選編的專題史料匯集。 本書於不同版本的朱批奏摺中,選輯了有關康熙皇帝與各地方官員直接交流情況的史料。 總之,本書所輯史料,是康熙皇帝欽察地方官民情況的真實記錄。

內容介紹

本書是以清代康熙朝朱批奏摺為基本材料選編的專題史料匯集。清代是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代王朝。滿清統治者入主中原,於收復台灣之後,為了進一步鞏固對全國的統治,迅速恢復國家經濟,不僅延用明朝遺留下的官僚體制,而且啟用大批漢族官僚。迫於當時的政治形勢需要,康熙皇帝力求鞏固中央集權,加強皇權統治,更直接、更深入地了解和掌握各地方情況。他認為必須在地方官員中,培養一支忠於自己的隊伍,隨時聽命並報告下情,以達到上下直接溝通的目的。康熙皇帝自康熙二十幾年開始,陸續遣派親信,前往各地任職,以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官僚網路;同時,欽準這些官員使用摺子的特權,直接向其奏報地方情形。奏摺制度即是出於上述情況而逐漸形成的。 本書所選史料出於《清康熙朝朱批奏摺》。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始,內地、台灣相繼公布了清康熙朝朱批奏摺,以不同版本分別影印出版。其中有漢文版、滿文版、滿文漢譯本等。本書於不同版本的朱批奏摺中,選輯了有關康熙皇帝與各地方官員直接交流情況的史料。本書所輯史料,重新進行詳細校訂與編輯。特別對所選滿文朱批奏摺漢譯本,重新進行了統稿;對原版出現的各種錯誤,作了認真考訂;對書中所涉官名、人名、地名等專用名詞,進行了統一;並將原版漢文書中皇帝用滿文所作批示,進行了譯漢。 本書所選收史料的具體內容,無須贅述。僅以官員奏事折為例,大都是地方官員密報該地方耳聞目睹的詳細情況;遵旨復奏密查、探詢的各項事件;該地方官員推薦、保舉、請獎等各地方文武官員緣由;以及對官員為官政績的查訪密報與參劾。值得提及的是,這些奏摺中,涉及到職官建制、改革、更變與增汰等方面的情況;職官銓選制度與選官任官的情況;有關官員的考績、獎罰、請假、休致等職官管理方面的情況;職官的封贈、蔭襲、陛見等禮儀方面的情況以及職官俸餉、文牘與吏役等方面的情況。但是,無論是奏事折,還是請安、謝恩、進貢等奏摺,其內容敘述上,均有一定隨意性,一折多事的情況極為普遍。康熙皇帝的批示,同樣如此,常見在請安、祝賀折上詢問一些私事,或打探地方情況、官員執政等情形,並隨折批示、頒諭。 總之,本書所輯史料,是康熙皇帝欽察地方官民情況的真實記錄。是研究康熙時期歷史,最原始的史料和最直接的歷史憑證。因此,倍受清史專家、學者的重視。本書以專題形式將康熙時期的朱批奏摺集中收錄、重新編輯出版,將有助於推進該專題的深入研究。

作者介紹

劉子揚(1931-?)明清檔案專家,清史專家,副研究館員,曾用名呂釗,明清檔案專家,清史專家,副研究館員。1960年中國人民大學歷史檔案系畢業。1960年分配到中央檔案館明清檔案部工作。1980年以後,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輯部、研究室工作。1999年被評為有突出貢獻專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主要學術成果:獨著《清代地方官制考》;合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館藏概述》、《清代中央國家機關概述》;參加了《清代農民戰爭史料選編》、《清代台灣檔案史料叢刊》、《上海閩南小刀會檔案史料》等史料出版的編輯工作。發表學術論文和文章20餘篇。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