庵中自題

《庵中自題》是北宋時期僧人顯萬所作的一首詩。該詩表現出了詩人閒適的生活狀況,抒發了詩人在山間庵中獨坐的感受。

作品原文

庵中自題
萬松嶺上一間屋,
老僧半間雲半間①。
三更雲去作行雨②,
回頭方羨老僧閒。

注釋譯文

①老僧:老和尚自稱。此處為作者的自稱。《警世通言・宋小官團圓破氈笠》:“老僧與檀越又有一段因緣,願投宅上為兒,以報蓋棺之德。”
②行雨:降雨。晉左思魏都賦》:“蓄為屯雲,泄為行雨。”

作品鑑賞

“萬松嶺上一間屋”,寫山間僧庵的處所。在萬松覆蓋的山嶺上,有一間簡陋的小屋,這就是詩人參禪打坐的地方。“萬松”極言松樹之多,好像林海一樣,蒼翠深邃。“嶺上”點明了僧庵的位置。在這樣蒼翠浩淼的萬松林中,在高高的山頂上,深藏著一間小屋,它遠離人寰,環境是多么的幽靜。“萬松”和“一間”形成了強烈的對比,突出了僧庵所處的位置之深。
“老僧半間雲半問”,由第一句的環境描寫轉向室內的特寫,聚焦在老僧參禪打坐的庵中。白雲四處瀰漫,把山嶺圍繞,在松間飄浮,也悄無聲息的鑽進了老僧打坐的房間。描畫了一幅安閒靜謐的圖景:白雲悠悠,老僧默默,同處一室,卻互不相擾,好像都在這裡修行,比一比看誰的道行更深。在安閒的意境之外,又增添了不少情趣。
“雲自三更去行雨,回頭方羨老僧閒。”這兩句是這首詩最有意趣的地方。前人大多把白雲當作悠閒自在、無思無慮的化身。例如:陶淵明的“雲無心以出岫”,李白的“孤雲獨去閒”,王維的“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正覺的“閒雲終日去還來”,仲皎的“柴門半掩白雲來”等等。而這首詩卻反其意而用之:白雲雖然很閒,但是,它還有行雨的任務,三更半夜也不得安身,這比起老僧來就要差得多了。老僧身心俱閒,既沒有俗務纏身,心中也沒有雜念困擾,惹得白雲都有了羨慕之心。兩句詩連用了三個動詞,把雲羨慕老僧的情態刻畫得惟妙惟肖。一個是“去”,寫白雲不得不聽從任務的安排,離開這個安閒的地方。第二個是“回頭”,最能揭示羨慕的心態,我們仿佛看到白雲以羨慕的眼光回頭看看老僧,然後才無限留戀地匆匆飄走行雨去了。第三個是“羨”,經過兩層鋪墊,才點明這一層含義,水到渠成,順理成章。
詩歌雖然只有四句,卻也寫得舒捲自如、流暢自然。“萬松嶺上一間屋”寫全景並點明僧庵的位置,“老僧半間雲半間”是特寫。這兩句詩不是描寫靜態的畫面,而是有了電影的效果。鏡頭由遠處向近處推進,先是整體的圖景――萬松覆蓋的山嶺;接著出現了松林深處的小屋;隨後是一個特寫――老僧閉目,結跏趺坐,白雲在屋中懸浮。“雲自三更去行雨,回頭方羨老僧閒”接著上句的特寫,寫白雲的出行,回頭觀看。整首詩意脈連貫,如行雲流水,堪稱佳作。全詩落腳之處在一個“閒”字,不言禪理,卻飽含禪思。
該詩最妙之處在於第三句文氣一轉,頓翻前情。雲去行雨,可見有所職司,偏又三更去,更顯出不自由,因而不得不羨慕老僧之閒了。這就絕處求生,使得全篇皆活。擬人化的手法,寫出雲去行雨之際對老僧的顧盼以及由此產生的心靈活動,把全篇的關係由並列式變為對比式,情與景、人與物之間顯得層次分明而又意味深長,這也是作者所著意追求的藝術表現方法。

作者簡介

顯萬,字致一,北宋時期道州(今湖南省道縣)浯溪僧人,生卒年及俗家姓氏均已不可考證,僅知其問學於呂居仁(名本中,居仁為其字),工詩,著有《浯溪集》二十一卷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