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姓

几几,讀音作jī(ㄐㄧ)源於子姓,出自春秋時期宋國大夫仲幾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一.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史籍《春秋左傳》記載:魯襄公四年,魯君“請屬部”,魯襄公二十七年,“齊人請鄰,宋人請膝”,均是請盟主確認部、邪、膝這些舊日諸侯成為依從於某國的附庸。
在魯定公元年,宋國承擔了修築成周工程的任務,宋君讓大夫仲幾負責,仲幾便要讓膝國、薛國、鄖國等附屬於宋國的小國代替本國承擔修築勞作,薛國宰相對仲幾爭辯說:“宋為無道,絕我小國於周,以我適楚,故我常從宋……若復舊職,將承王官,何故以役諸侯?”表達了那些附庸小國、弱國憤怒而無奈的心態。
由於磨磨蹭蹭,拖延了成周的建設工程,負責監督工程實施的晉國便鐵面無私,不顧仲幾的大夫地位,將其抓了起來,押送到周朝京師去面周敬王姬匄議罪。
《穀梁書》記載:周敬王十一年(魯定公元年,公元前509年)農曆3月,“晉人執宋仲幾於京師。晉執人於尊者之側,而不以歸京師,故但言其執,不書所歸。徐邈曰:案傳定元年不書正月,言‘定無正也’。然則改元即位在於此年,故不可以不書王。書王,必有月以承之,故因其執月以表年首爾,不以謹仲幾也。”讚揚了晉國在處置此事方面所表現出的大義。
仲幾的後裔,以先祖的名字為姓氏,稱幾氏。
第二個淵源:源於焦僥國,出自《山海經》傳記焦僥之國,屬於以國人體態為姓。
據典籍《山海經》記載:焦僥國在崑崙山的東面,此國與傳說中周饒國的人都身材矮小,只有三尺高,但其國人非常講究禮節,戴帽子、系腰帶都整齊考究。“焦僥”、“周饒”都是“侏儒”之聲轉,侏儒就是身材短小的人,則焦僥國即周饒國,就是人們所說的“小人國”。
在古漢語中,“幾”就有“微”、“殆”之意,稱焦僥國人為幾姓,即是說其人身材微小。
第三個淵源:源於鮮卑族,出自鮮卑族俟幾氏部族,屬於以部族稱謂漢化為氏。
據史籍《魏書·官氏志》記載:鮮卑俟幾氏“改為幾氏。”
第四個淵源:源於回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岡志》,是北京牛街志書。因牛街地區舊稱“岡兒上”,故名。
《岡志》約成書於清乾隆初年。作者為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侍值乾清宮”的佚名穆斯林,一說即書中所提到的“趙公士英”,全一冊。記述了康熙時期(公元1662~1722年)人物、事件詳盡具體,是此書的主要特色。內容豐富翔實,文字樸實生動。目錄:圖考、星野、建置沿革、疆域、形勝、風俗、寺宇、街巷、人物、儒林、隱逸、名師、靈征、武勇、技巧、烈女、教禮儀、災異、食物、雜誌。
作為北京牛街回民聚居區形成與發展史的首次記錄,《岡志》開編撰北京街道志及地區回族志之先河,對了解明清之際回族穆斯林的社會地位、經濟狀況、宗教禮儀與習俗,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其中“風俗”、“名師”、“教禮議”、“馬永和摘誤”、“舍公談性理”及康熙三十三年奸細案等節,對研究當時北京伊斯蘭教的歷史、教派、經堂教育及牛街禮拜寺的掌教、建築等情況,具有重要資料價值,填補了正史之空白。
《岡志》原本已佚,今存兩種內容均不完整的手抄本:一是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農曆2月5日燕山沈風儀抄錄本,五十七頁,毛筆工楷,有朱筆圈讀痕跡和批註,原藏張次溪、張叔文家。二是1955年7月8日,哈吉·易卜拉欣·劉仲泉依據古紹宸家藏殘本抄錄並補志,名曰《北京牛街岡上禮拜寺志(草稿)》,簡稱《岡上志》,有劉氏序言、眉批、補充續寫的部分人物誌及尹伯清的某些批註意見。原件亦佚,其轉錄本現存北京圖書館地方文獻部。
1990年4月,北京出版社出版了上述兩種手抄本的合編注釋本《北京牛街街志書——岡志》,北京市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北京市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編,劉東聲、劉盛林注釋。
回族幾氏是一個稀少的姓氏,該姓氏只見於清朝乾隆初年編寫的《岡志》中。

二.郡望:

睢陽郡:本為梁國,始建於西漢高祖劉邦五年(公元前202年),此之前叫碭郡,治所在淮陽(今河南商丘),下轄八縣,其範圍包括今河南商丘、虞城、民權及安徽碭山、山東曹縣諸地。三國曹魏時期始改為梁郡,南北朝宋國定為梁郡,移治下邑(今安徽碭山)。北魏時期又回故治,隋朝開皇初年廢黜,後曾以宋州為梁郡。唐朝時期改為睢陽郡。
洛陽郡:南北朝時期東魏置郡,漢、魏兩朝時治所均在今河南省洛陽市白馬寺東洛水北岸。東漢、三國魏、西晉、五代唐先後定都於此。新莽、唐、五代粱、晉、漢、周、北宋、金都以此為陪都。隋、唐兩朝移治到漢城以西九公里處一帶地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