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篁秀石圖

幽篁秀石圖

幽篁秀石圖,是由元代顧安繪的傳世名畫,縱184cm,橫102cm。署款“東淮安定之”,下鈐“顧定之印”等印3方,畫幅左側有明代張紳題記。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名稱】幽篁秀石
幽篁秀石圖幽篁秀石圖

【類別】書畫
【年代】元代
【文物原屬】清宮舊藏
【文物現狀】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簡介】
《幽篁秀石圖》軸,元,顧安繪,絹本,墨筆,縱184cm,橫102cm。
署款“東淮安定之”。下鈐“顧定之印”等印3方。畫幅左側有明代張紳題記。畫幅左側有明代張紳題記。此圖繪數竿青竹在清風晨露中綽約多姿的體態。顧安在創作上力求表現竹子“清且真”的物態風神。“清”是指竹子不卑不亢、清高脫俗的內在品性,它是元代文人畫家所追求嚮往的君子品德;“真”是指竹子清瘦雋逸、披霜戴雪的外在形貌,強調竹畫藝術的寫實精神。圖中所繪之竹以淡墨寫竿,濃墨畫葉,深淺墨色虛實互襯,加強了畫面層次感,擴展了空間。竹葉的畫法遵循趙孟頫所倡導的“寫竹還須八法通”的原則,熟練地以書法的“捺”法起筆收筆,葉根及葉尖皆見筆鋒,寫出其錯落參差、披離偃仰之態。圖中的湖石以墨、色點染,具有玲瓏剔透之美,也映襯出竹之秀潤嫻靜。全圖以簡潔的筆墨營造出“無窮出清新”的清逸意境。畫面構圖飽滿,情趣橫生。作者運筆落墨進止雍容,瀟灑縱逸。圖中一片修長蒼翠的茂竹,亭亭玉立,圍繞著一塊嶙峋剔透的怪石恣意生長,幾株雜草叢生,與幾枝新生的竹筍一起,昭示著一種生生不息的自然法則,很好地烘託了畫面效果。元末明初書法家、鑑賞家張紳與顧安友情甚篤,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有一幅顧安、張紳、倪瓚合作的《古木竹石圖》軸,顧安畫古木,張紳繪修竹,3年後倪瓚另畫石頭並題詩,裝裱後珠聯璧合,成為傳世名畫。在這幅畫的左上方,有張紳所題詩句,書法墨氣蒼古,一氣呵成,詩畫結合,相得益彰。
此圖繪數竿青竹在清風晨露中綽約多姿的體態。顧安在創作上力求表現竹子“清且真”的物態風神。“清”是指竹子不卑不亢、清高脫俗的內在品性,它是元代文人畫家所追求嚮往的君子品德;“真”是指竹子清瘦雋逸、披霜戴雪的外在形貌,強調竹畫藝術的寫實精神。圖中所繪之竹以淡墨寫竿,濃墨畫葉,深淺墨色虛實互襯,加強了畫面層次感,擴展了空間。竹葉的畫法遵循趙孟頫所倡導的“寫竹還須八法通”的原則,熟練地以書法的“捺”法起筆收筆,葉根及葉尖皆見筆鋒,寫出其錯落參差、披離偃仰之態。圖中的湖石以墨、色點染,具有玲瓏剔透之美,也映襯出竹之秀潤嫻靜。全圖以簡潔的筆墨營造出“無窮出清新”的清逸意境。
此卷原藏清宮內府,宣統年流入民間,為徐石雪所收藏,解放後捐獻給國家文物局。文物局於1957年4月27日將它撥交故宮博物院。
【作者簡介】
顧安(1289—1365年),字定之,號迂訥居士,祖籍東淮(今江蘇北部),寓居江蘇崑山。官至泉州路行樞密院判官。擅行草,工繪墨竹,宗法李衎,畫風工致嚴謹,以寫實技法表現竹的內在生命氣質。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