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王擊鼓

幽王擊鼓

周朝的都城建立在豐、鎬,跟戎人相隔得十分近,於是就與各路諸侯作了一個約定,在大路上建築起大土台,放置一面大鼓在上面,無論遠近的地方都可以互相聽見鼓聲。即使戎寇到來,只要擊鼓把鼓聲傳開就可以互相告知,諸侯的兵馬就都會前來解救周天子的危難。

基本信息

原文

相關劇照相關劇照
周宅豐、鎬,近戎人。幽王與諸侯約:為高葆於王路,置鼓其上,遠近相聞。即戎寇至,傳鼓相告,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

戎寇嘗至,幽王擊鼓,諸侯之兵皆至。褒姒大說,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數擊鼓。諸侯之兵皆數至而無寇。

至於後,戎寇真至,幽王擊鼓,諸侯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於麗山之下,為天下笑

注釋

①周宅豐、鎬:西周的都城在豐、鎬一帶(今陝西長安縣內)。

②近戎人:接近西戎人。戎,西戎,西方的少數民族。

③為高葆於王路:在大路上修建碉堡。為,修建;葆,同堡;王路,大路。

④褒姒:周幽王的寵妃,後立為皇后。

⑤即:如果

⑥當:同嘗,曾經。

⑦驪山:今陝西臨潼東。

譯文

周朝定都豐、鎬,接近西戎人。周王與諸侯約定,在官道上修建碉堡,在上邊擺放戰鼓,(鼓響的時候)遠近都能聽到,假如戎人來到(豐鎬),擊鼓相告,諸侯的兵馬都來救天子。

一次戎人前來進犯,幽王擊鼓,諸侯的兵馬全都來到。(人們喧譁馬兒嘶鳴,)寵妃褒姒非常高興,對著情景感到歡喜。幽王想讓褒姒笑起來,於是幾次擊鼓,諸侯的兵馬幾次來到而沒有見到戎人。

到了後來,戎人真的到了,幽王擊了鼓,(可是)諸侯的兵馬沒有到來,幽王死在驪山之下,被天下人恥笑。

這是因為沒有敵人而放過了真正的敵人。

啟示

幽王擊鼓幽王擊鼓
周幽王的過錯是:失信於諸侯。我們應該培養誠懇待人的良好品質。不要像幽王一樣,戲弄別人最終沒有好下場。丟掉了“誠信”,不僅害人,也會害己,這提醒我們,無論在什麼時候,都必須牢記:誠信——是做人的根本。平常人要講誠信;為官者要取信於民;執法者要有法必依,執法必嚴,不可玩忽法令。

擴展

“幽王”及其他。周朝分西周與東周兩個時期,周幽王是西周的末代君主。姓姬,名宮涅,因為生前昏庸,死後被謚為“幽”,故稱周幽王。古代君主死後,都要根據他生前的業績行事、品德好惡給他一個諡號。如周朝開國君主姬昌,治國有功,故謚為“文”,也稱周文王。又姬發,因滅商朝,武功卓著,故謚為“武”,世稱周武王。又,隋朝楊堅,因生前殘酷暴虐又陰險,故死後謚為“煬”,世稱隋煬帝。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為 ②嘗 ③說 ④乃

2、選擇:“即戎寇至”中的“即”,解釋為 ①如果②立刻③靠近④不幸

3、翻譯:①因數擊鼓

②為天下笑

4、理解:周幽王的過錯是

①把②曾③喜悅④便2.①於是多次擊鼓②被天下人嘲笑。3.(譯文中找)4.失信於諸侯。

近似故事

《狼來了》

周幽王

中國西周末代君主。姬姓,名宮湦(湦一作涅、湼),周宣王之子,是西周的最後一位帝王。出生於周宣王三十三年(公元前795年,據乾寶《搜神記》記載)。宣王四十六年(公元前782年)即位,以明年為元年。在位時,沉湎酒色,不理國事,各種社會矛盾急劇尖銳化,政局不穩,地震、旱災屢次發生。幽王變本加厲地加重剝削,任用貪財好利善於逢迎的虢石父主持朝政,引起國人怨憤。又聽信寵妃褒姒的讒言,廢掉王后申後及太子宜臼(申後之子),立褒姒為後,立褒姒之子伯服為太子。申後與宜臼逃回申國。為博取褒姒的一笑,幽王下令,宮內宮外人等,能讓褒姒一笑者,賞賜一千兩金子。有個叫虢石父的獻上烽火戲諸侯的計策,在驪山上把烽火點了起來。有個叫鄭伯友的大臣勸阻周幽王說,烽火台是為了戰時救急用的,這個玩笑開不得。大王現在這樣戲弄諸侯,失信於他們,如果到了真有急事時,諸侯又以為大王在戲弄他們,不派兵相救,那如何是好啊。周幽王不聽,執意這么做。於是周幽王點了烽火台,諸侯以為真的有事,就急忙趕來。褒姒看到人們手忙腳亂的樣子,不由一笑。周幽王見狀十分高興。於是後來他常常點燃烽火台。漸漸的諸侯也就不再相信了。有一天戎人真的來了,周幽王連忙點燃烽火,可沒有人來了,周幽王最終死在驪山,被天下人恥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