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漢字]

幽[漢字]

幽(拼音:yōu)是現代漢語次常用字 ,最早見於甲骨文 。本義是指物體的色度,又表黑色。由此兩義引申出昏暗等義,又引申出隱蔽的意義,後由隱蔽義引申出囚禁等義。

基本信息

字源演變

演變流程圖 演變流程圖

“”之同源分化字。本作,像兩束絲相併之形,可用表物體之色度。為了區別詞義,卜辭又追加火旁孳乳出“幽”字。金文襲之。字1、字2中上面是“絲”字,下面是“火”字。因古文字山形與火形易混,後世火旁訛作山形,所以《說文》中“從山、中”的說法是錯誤的。漢隸字形與金文相同。楷書則將兩束絲變成兩個“麼”字,成為“幽”字。從《金文大字典》以為‘幽”字本義指微火,並謂“今杭縣人猶謂火微為幽”。甲骨文中“幽”或用於表物體之色度,這種顏色近於微火之色。古文獻中,“幽”字或指黑色,假為“黝”。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幽,皮借為黝。”由上述意義,“幽”字可引申為昏暗、微弱義,還可引申為幽靜、幽雅義。牆盤:“青(靜幽高且(祖)才(在)微靈處。”(內心幽靜的高祖安好地居住在微國)由幽靜義又可引申為隱蔽義。《說文》:“幽,隱也。”由隱蔽義亦可引申為囚禁義。

詳細釋義

讀音詞性釋義英譯例句例詞
yōu形容詞隱蔽。hidden曾鞏《祭王都官文》:奪奸於幽,素吏喪膽。幽居
深,深遠的。far-reaching韓愈《送李願歸盤谷序》:是谷也,宅幽而勢阻。幽邃
深沉的,鬱結的。deep白居易《琵琶行》: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幽憤
微弱。weak杜甫《石壕吏》: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
恬靜,清靜。quiet杜甫《題張氏隠居》:春山無伴獨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幽思
高雅,閒適。elegant湯顯祖《牡丹亭·回生》:小姐端然在此,異香襲人,幽姿如故。幽趣
昏暗不明。 dim《西遊記·第六十七回》:黑雲漠漠遮星漢,燈火無光遍地幽。幽暗
通“黝”,黒色。《詩經·小雅·隰桑》:隰桑有阿,其葉有幽。
名詞 幽靜隱蔽的地方。 《後漢書·章帝紀》:光照六幽。
陰陽對立中指陰。《史記·五帝本紀》:幽明之占,死生之說。
在日月並存中指月。《禮記·祭義》:祭日於壇,祭月於坎,以別幽明,以制上下。
在有無對立中指無聲無形的現象。《易·繫辭上》:是故知幽明之故。
在雌雄對立中指雌。《史記·曆書》:幽明者,雌雄也。
在內外對舉中指內。《史記·樂書》:明則有禮樂,幽則有鬼神。
在善惡或智愚的對立中指惡者、愚者。《尚書·舜典》:三載考績,三考,黜陟幽明。
在生與死、陰間與陽間的對立中指死者或陰間。劉知幾《史通·五行志雜駁》:論其義烈道貫幽明,定為忠臣猶且無愧。
鬼神。spirits韓愈《岳陽樓別蜜司直》:炎風日捜攪,幽怪多冗長。幽靈
中醫學名詞,兩陰交盡曰幽。《素問·至真要大論》:兩陰交盡故曰幽。
古地名。毛澤東《浪淘沙·北戴河》: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幽州
姓。 鄭樵《通志·氏族略四》:幽氏,見《姓苑》。
動詞囚禁,關閉。captivity蒲松齡《聊齋志異·勞山道士》:仙仙乎,而還乎,而幽我於廣寒乎!幽禁
參考資料:

古文解釋

說文解字

隱也。從山中,亦聲。於虬切。

說文解字注

隱也。

【部】曰:“隱,蔽也。”小雅。桑葉有幽。毛曰:“幽,黑色也。”此謂“幽”為“黝”之假借。玉藻幽衡。鄭云:“幽,讀為‘黝’。”毛不易字。鄭則易之周禮牧人陰祀用幽牲。守祧幽堊之。鄭司農皆幽讀為黝。引爾雅地謂之黝。今本幽黝字互訛。

從山。

幽從山猶隱從。取遮蔽之意。從者、微則隱也。

亦聲。 於虬切。

三部。

康熙字典

《唐韻》、《集韻》:於虬切,《韻會》:麼虬切,《正韻》:於尤切,並音呦。《說文》:幽隱也。《易·履卦》:幽人貞吉。疏:幽隱之人,守道貞吉。《禮·儒行》幽居而不淫。疏:君子雖復隱處,常自修整不傾邪也。《後漢·章帝章和元年詔》:光照六幽。註:謂六合幽隱之處也。

又《爾雅·釋詁》:幽,微也。疏:幽者,深微也。《史記·樂書》:極幽而不隱。

又《玉篇》:幽,深遠也。《易·繫辭》:無有遠近幽深。疏:言易之告人,無問遠之與近,及幽邃深遠之處,皆告之也。《詩·小雅》:幽幽南山。註:幽幽,深遠也。

又《玉篇》:幽,不明。《正韻》:幽,闇也。《書·舜典》:黜陟幽明。註:黜退其幽者,升進其明者。《禮·檀弓》:望反諸幽,求諸鬼神之道也。註:鬼神處幽闇。

又《正韻》:幽,囚也。《史記·太史公自序》:幽於縲紲。楊惲《報孫會宗書》:身幽北闕。

又州名。《書·舜典》:肇十有二州。傳:禹治水之後,舜分冀州為幽州幷州。《爾雅·釋地》:燕曰幽州。疏:燕其氣深要,厥性剽疾,故曰幽。幽,要也。

又地名。《左傳·莊十六年》:同盟於幽。註:幽,宋地。

又國名。《山海經》:大荒之中,有思幽之國,思士不妻,思女不夫。註:言其人直思感而氣通,無配合而生子。

又姓。《廣韻》:出《姓苑》。

又與“黝”通。《集韻》:黝,或作“幽”。《禮·玉藻》:一命縕紱幽衡,再命赤紱幽衡。註:幽,讀為“黝黑”之“黝”。

又葉於交切,音窔。《道藏歌》:回舞太空嶺,六氣運重幽。我際豈能窮,使爾終不雕。

又《詩·小雅》:隰桑有阿,其葉有幽。既見君子,德音孔膠。傳:幽,黑色。

《說文解字》書影 《說文解字》書影
《說文解字注》書影 《說文解字注》書影
《康熙字典(同文)》書影 《康熙字典(同文)》書影

書法字形

字形對比

中國大陸-中國台灣-中國香港-日本-韓國-舊字形對比圖 中國大陸-中國台灣-中國香港-日本-韓國-舊字形對比圖

書寫演示

幽[漢字] 幽[漢字]

書法欣賞

篆書 篆書
隸書 隸書
楷書 楷書
行書 行書
草書 草書

(書法來源: )

音韻匯集

于于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韻目韻部聲調四呼韻系韻攝
上古音系
廣韻三等
中原音韻尤侯齊尤侯陰平齊齒呼
洪武正韻 憂 黝 尤 於 糾 十九尤 十九有 尤 尤 平聲 上聲
分韻撮要第五修叟秀陰平

(音韻資料來源: )

拼音是you的漢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