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指數崇拜

幸福指數崇拜

為了在城市幸福指數評比中取得好的名次,一些地方官員把民眾撇在一旁單方面運作幸福指數,形成了對幸福指數的數字依賴和指標崇拜,可以說離開了民眾支持的幸福指數,從根本上說,僅僅只是“指數崇拜”,是一種異化了的“幸福指數”。

簡介

幸福指數崇拜幸福指數崇拜

在全國上下批判“GDP崇拜”的時候,“幸福指數”悄然興起,成為一項考量地方民生、人文的軟指標,這是執政理念的進步,然而,一些地方政府在制定和落實幸福指數的過程中將幸福指數與官員政績直接掛鈎,有的甚至出台了幸福指數一票否決制。為了在城市幸福指數評比中取得好的名次,一些地方官員紛紛現身各種媒體和公眾中間,為提高本地幸福指數拉票造勢,展開了新一輪的幸福指數排名爭奪。這種對幸福指數的數字依賴和指標崇拜被稱之為幸福指數崇拜。

產生背景

告別GDP崇拜的背景下,幸福指數成為一項考量地方民生、人文的軟指標,是一種執政理念的進步。道理很簡單,相較於單調的GDP數字,這樣地關注人的心理體驗與情感訴求的幸福指數,更符合人性化的需求,更有利於創造健康的精神生活。能夠關懷幸福,說明發展理論與發展實踐上升了一個層次,發展的內涵更加豐富了。

但是,一些官員為了打造“幸福氛圍”開始作秀造勢,各地“幸福指數工程”拔地而起,幸福指數調查統計再陷數字遊戲泥淖,當政府單方面運作幸福指數,把民眾撇在一旁時,就表明,這樣的幸福指數僅僅屬於官員,而非民眾。

怪現象

有些地方在確定幸福指數時,想當然地設定一些和百姓幸福毫不相干的內容,將幸福指數調查統計變成了數字遊戲。有些官員為了突出自己的政績,到處宣傳炒作,作秀造勢,搞華而不實的“幸福形象工程”,甚至民眾還未評定,已提前將自己所在城市宣布為“幸福天堂”或“幸福百分百城市”等,這種到達了頂點的幸福指數評比帶來的只能是官員的幸福,紙面上的幸福,對老百姓則毫無幸福可言。簡言這,隨著“數字出幸福”的產生,“幸福指數”成為了下一個“GDP崇拜”。

實質

離開了民眾支持的幸福指數,從根本上說,僅僅只是“指數崇拜”,是一種異化了的“幸福指數”。

如何有效防止

幸福指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透視民眾的生活品質和對生活的主觀滿意度,但幸福指數並不等於幸福感本身。幸福並不是簡簡單單的統計數字,民眾的幸福感歸根結底不能靠官方數據“一錘定音”。要真正讓老百姓感覺到幸福、把幸福指數變成百姓幸福,就應該將幸福指數工程真正變成為民工程、富民工程、惠民工程,以幸福指數作為測試百姓冷暖的溫度計,設身處地地體察百姓的所思、所想、所求、所盼。經常想一想,在這些數字背後,還有多少民眾看不起病,多少家庭買不起房,多少孩子上不了學,經常問一問,民眾能否能用上乾淨水,吃到放心食品,呼吸到新鮮的空氣,對民眾的冷暖,感同身受,對民眾的困難和問題,逐項解決落實,只有這樣,才能讓幸福從冷冰凍的數字變成充滿溫暖的切身體驗。
老百姓幸福不幸福,還是讓他們說了算。事實上,幸福在百姓的生活里,幸福在百姓的心裡。

如何正確對待

面對民眾“被幸福”,一方面,應理性對待幸福指數,看到其自身的局限性。幸福是目標而非手段,幸福感作為一種主觀的心理感受,它所提供的測量結果不具有精確性和確定性。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幸福指數要建立在經濟成長社會發展和環境改善的基礎之上,它不能是飄在空中的,要有民眾的支撐。

相關評論

幸福是什麼?幸福是心理欲望得到滿足時的一種狀態,是一種持續時間較長的對生活的滿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樂趣並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續久遠的愉快心情。不能只是嘴上喊幸福、“數字出幸福”,不能讓幸福指數考核飄在空中,而是要將它作為真正推動社會和諧發展的有力工具。

對於幸福指數中的生活滿意度、價值實現感、需求滿足感等主觀的抽象的指標,決策者要以科學態度和實事求是的精神,準確反映百姓的實際感受,以此作為加緊完善政策措施、糾正偏離的基本依據。切忌先入為主,脫離實際,讓民眾在困惑與迷茫中“被幸福”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