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氏

平曾,唐詩人。 平顯,明詩人。 宛,平氏。

一、中國姓氏

平姓,百家姓中排名第95位。

起源

①源出姬姓,以邑名為氏。據《通志·氏族略·以邑為氏》載,戰國時期韓國韓哀侯,將少子喏封於平邑(今山西臨汾一帶),公元前230年,韓國被秦國所滅,韓哀侯的後代由平邑遷往下邑(今安徽碭山),以原邑名平為氏。
②齊國晏平仲後代,以父名為姓。平仲的先祖,可追溯到黃帝,平仲的父親叫晏子,晏子的祖上是晏安,晏安是遠古氏族領袖陸仲的後代,而陸終是黃帝的嫡傳後代。
③源出陝西平姓,本支為大元太宗英文皇帝窩闊台長子定宗簡平皇帝貴由後人。帝崩,是國內憂外亂,三歲無君。後人深受迫害,東渡黃河移居河北邯鄲,後因戰亂,西遷進河南博愛。至大明洪武年間黃河發水,西遷至今山西臨汾,後入陝西定居。漢姓為平。

遷徙

春秋時期,齊國有名相晏嬰,字平仲,他當時輔佐齊景公,把齊國治理的非常好,他人雖然很矮小,但是卻足智多謀,他的子孫後代以這樣一位祖先為榮,就以他字中的“平”為姓。因此,這支平姓起源於晏姓。到了戰國時期,韓國國君韓哀侯有一個兒子叫“喏”,受封於平邑(今山西臨汾),他的子孫後代就以封地名“平”為姓。這支平姓起源於韓國的公族之姓,姬姓。平姓後來在河內郡發展成望族,世稱河內望。後世因戰亂遷徙和移民,平姓逐漸遍布大江南北。目前平姓人口沒有進入全國前一百位。 郡望:河內郡 漢置,治所在今河南黃河以北地區。

其他

郡望堂號:河內、沁陽
字輩:某支平姓字輩:遺志仕起,兆文行忠。 
山東泰安平氏新字輩:吉德現寶,富有環家,洪奉春長,金廣玉傳,安祥成太,元文善。 
山東棗莊平氏字輩:萬振生良,開秀承祥,繼忠興孝,家士延長。 
貴州平姓字輩:三都支祖傳字譜二十字:應國世成忠,立鴻遠大家,通光昌盛秀,富貴啟榮華。增補字輩二十字:正德仁義治,天芳宇漢勛,吉祥開文錦,萬全傑和倫。都勻支字輩:其榮大有光,忠恕廣繁昌,謹守書田業,禮學治家強。貴陽支(清岩支)字輩:履正必明通,傳家世德崇,孝友仁之本,國天先文中。

名人

平當(?~公元前4年),西漢丞相。字子思,西漢平(今陝西鹹陽西北)人。出身豪富,少為大行治禮丞。元帝時,歷任順陽、旬邑縣令。因明經升博士,常以經術言災異得失。累遷太中大夫給事中,長信少府大鴻臚光祿勛。因主張續修昌陵,降為鉅鹿太守。哀帝即位,復為光祿勛,後升御史大夫至丞相。賜爵關內侯。 
平晏(?~公元20年),西漢丞相。平陵(今陝西鹹陽西北)人。平當子。哀帝時以明經入仕。平帝元始末,王莽專權,孺子嬰為皇太子,晏以明經為大司徒,封防鄉侯。王莽代漢後,以晏為太傅,封就新公。
平恆(公元411年~公元486年),北朝魏學者,文人。字繼叔。燕國薊(今屬天津)人。耽勤讀誦,研綜經籍,鉤深致遠,多所博聞。作《略注》百餘篇,述自周迄魏帝王傳代之由,貴臣升降之緒,皆撰錄品第,商略是非。安貧樂道,後征為中書博士,出為幽州別駕,拜著作佐郎,遷秘書丞。為高允所稱。孝文帝太和十年(公元486年),以恆為秘書令,固請為郡,未授而卒。 
平鑒,北朝北齊大臣。字明達,燕郡薊(今屬北京)人。初附爾朱榮,以戰功為襄州刺史。投高歡,為懷州刺史。在州西預築城,遂擊敗西魏軍,進位開府儀同三司。齊武成帝時,和士開求其愛妾,惜而不敢拒。歷為八州刺史,為政受人稱讚。卒於都尚書任。諡文。 
平季(?~公元534年),字稚穆,燕國薊(今屬北京)人。宦官。靈太后執政時,位至新興太守。與爾朱榮等共議立莊帝。後歷肆州刺史、中侍中,驃騎將軍等職位。孝武帝末卒。 
平曾,唐詩人。其為人恃才傲物,多犯忌諱。元和中,曾投謁浙西觀察使薛苹,禮稍薄,遂賦詩諷之。苹追還,又獻《縶白馬詩》自傲。長慶二年,嘗以府元薦舉而受絀,遂為人稱為“舉場十惡”之一。開成間,往游劍南西川節度使李固言幕,與幕僚袁不約、來擇、郭圓等善,而於李固言則輕忽無所畏,曾賦《雪山賦》、《鯸鮧魚賦》以譏。又作《潼關賦》譏刺朝廷,以此一生潦倒,終於縣曹,能詩,今存詩三首。 平定(?~公元1368年),明初將領。安徽滁州人。初從太祖起兵,數從征伐,轉戰各地,官至濟寧指揮僉事。後隨常遇春進攻元都,歿於陣。 
平安(?~公元1409年),明將領。小字保兒,安徽滁州人,系平定之子。初為太祖養子,驍勇善戰,膂力過人。後襲父職,遷密雲指揮使,復進右軍都督僉事。建文初,從李景隆伐燕,充任先鋒。安戰最力,屢破燕師,後戰敗被擒。燕王惜其才勇,任為北平都指揮使,復進後府都督僉事。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帝巡北京,覽章奏,見安名,問左右:“平保兒尚在耶?”安聽後,遂自殺。 
平顯,明詩人。浙江錢塘(今杭州)人,字仲微。洪武初,以薦授藤縣知縣,後謫戍雲南,晚授校官。博學多聞。為雲南詩壇“四子”之一,其詩怪變豪放。有《松雨軒詩集》。 
平步青(公元1832年~公元1896年),清藏書家。字景蓀,浙江山陰(今紹興)人,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進士。曾主江蘇宿遷書院講席,歷官江西糧道,並署布政使後辭職。藏書至二萬卷,多予校訂斠補。考證古義訂補經籍以撰《四部考》,凡百餘種。著有《霞外攟屑》十卷,是清代著名筆記之一。 
平源(?~公元1852年),清官吏。字沛霖。順天大興(今北京)籍。浙江山陰(今紹興)人初為吏員,升典史。鹹豐二年,署安徽懷寧縣典史被太平軍殺死。 
其他平姓名人有清將領平端等。近當代平姓名人有作家平襟亞,美術家平野等。

二、日本姓氏

平氏是由日本天皇平安時代其中一個所賜下的姓氏的皇族,第一批改姓平氏由桓武天皇稱為桓武平氏、仁明天皇系屬稱為仁明平氏、文德天皇系屬稱為文德平氏以及光孝天皇系屬的光孝平氏,一般平氏多指桓武天皇的平氏。
平安時代的末期,曾經帶領平氏的平清盛,稱為伊勢平氏,是桓武天皇其一個平氏分支,一般而言稱為平家。但是最終於源平合戰中為源氏所敗,自此以後不少平氏開始改姓,不少大名是以後的守護大名

三、地名

地理位置

平氏鎮位於河南省南陽市桐柏縣城西45公里處屬南陽盆地東部邊緣。北鄰312國道,S239線橫貫全境,北與埠江鎮為鄰,南與程灣鄉接壤,東與新集、安棚兩鄉相連,西與唐河縣搭界,地勢除南與西南部為淺山區外,余皆平坦,交通十分便利,屬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總面積49平方公里,其中集鎮面積1.5平方公里。現有耕地28070畝,其中田11000畝、地17070畝,現有小二類水庫4座、塘堰174口、荒山荒坡7000餘畝、經濟林2400畝、用材林5000畝。鎮轄12個行政村、138個村民小組,總人口25360人,其中農業人口23649人、非農業人口1711人,鎮直單位20個。

歷史文化

平氏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春秋戰國屬楚,西漢始置平氏縣,王莽建新後,改名平善縣,東漢恢復平氏縣。歷經三國、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清代居桐柏四大鎮之首。該鎮是一個富有革命傳統的鄉鎮,1947年12月17日桐柏區委、行署及軍區駐地平氏鎮。李先念、趙紫陽、劉志堅、王宏坤等老一輩革命家在此工作和戰鬥過,現有紅色文化遺址3處,其中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是歷史上著名的宛東三大名鎮之一。
地名。宛,平氏。《資治通鑑 淮陽王》載更始皇帝曾封“申屠建為平氏王”;《史記 》載“南陽吏民重足一多吉。而平氏朱強、杜衍、杜周為縱牙之吏,任用,遷為廷史”。今為(屬)南陽市桐柏縣平氏鎮,地理位置獨特,位於唐(唐河縣)桐(桐柏縣)泌(泌陽縣)三縣交界處,漢水一支流通達此處,曾於平氏北1公里處設關渡口,當年商船、客船悉可抵達,交通便利。在20世紀80年代,平氏尚存古時老街獨特風貌:東、西、南、北四城門,護城河石橋完好;城牆數尺厚,殘留;尤其,兩條東西、南北十字交叉石條鋪設的主要街道(街道下為主排水系統)別具一格,商鋪林立,建築古樸典雅;會大雨,城中排水系統良好,少有積澇,所有雨水皆由四城門兩側噴出,宛若八條巨龍歡騰欲飛;平氏北城門外500米處曰北小店,其雞鳴時間晚於南城門的雞鳴時間,據傳與王莽攆劉秀的故事曾在平氏發生一幕有關。現鎮政府所在地為古治所,旁邊有天主教堂,曾設有秘密水牢一處。1986年前後,當地為發展經濟,政府擴展、改建街道,用黃土將原來石條街道掩埋1米多厚,除了四個城門尚存遺蹟外,余鮮見其古貌;但是,其獨特的城市設計及建造頗具匠心,尤其是良好的排水系統,值得考究和鑑賞。

紅色文化

1947年12月,桐柏軍區等領導機關進駐此地。為了拖散和殲滅敵人,擴大革命根據地,威脅敵人後方,粉碎敵人對大別山的圍攻,奉中共中央中原局和劉鄧首長的指示,晉冀魯豫野戰軍第十縱隊挺進桐柏山,成立劉志堅任書記,趙紫陽任副書記;許子威任桐柏區行政公署主任,貝仲選(未到職)、李實任副主任;桐柏軍區由十縱兼,王宏坤任司令員,徐子榮任第一政委,劉志堅任第二政委,孔慶德任副司令,趙紫陽為副政委,靖任秋任參謀長,張力之兼政治部主任。
桐柏區從1947年底建立到1949年3月撤銷,雖然只有一年零三個月時間,但解放區軍民在不長的時間裡,建立了光輝的業績。當時,桐柏區是中原地區的主戰場。軍事上,桐柏區軍民與兄弟部隊密切配合,先後進行了鄧縣戰役、宛西戰役、宛東戰役、襄樊戰役等1200餘次戰役、戰鬥,殲敵4萬餘人,解決了13座縣城和許多重要城鎮,新發展武裝力量1.78萬餘人,勝利地完成了中原局和中原軍區交給的擴大中原解決區,“變漢水為我解決區內河”,建立渡江作戰前沿基地的戰略任務。政治上,桐柏區先後建立了4個地委、行署、軍分區和30個縣級愛國民主政府。

特色產業

平氏鎮是傳統的平原農業大鎮,常規農業以玉米、小麥和水稻為主,特色農業以中藥材、蔬菜林果和螺鏇藻養殖為主,芹菜、蘿蔔和黃酒是該鎮的三大名產,並享譽豫鄂兩省四縣八方。2004年該鎮GDP達到1.49億元,農業產值1.78億元,人均純收入1670元,2000年以來,該鎮立足實際,適時調整種植業結構,大力發展以蔬菜和中藥材為主的特色產業,止2004年底,蔬菜面積已達到2800畝,其中大棚蔬菜800餘畝,以板藍根、梔子為主的中藥材1500餘畝,林果2600餘畝,其中退耕還林1400餘畝,年特色產業產值2500萬元。被省政府授予“無公害中藥材生產基地”、“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和“無公害花生生產基地”之稱號。2005年,鎮黨委書記馬書培、鎮長安鳳輝帶領鎮新一屆領導班子開拓創新、務實重乾、拼搏進取,實現了鎮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歷史性新跨越。該鎮該年GDP達到1.78億元,農業產值實現2.03億元,人均純收入達到1897元,是平氏歷史上增長幅度較為明顯的一年。大力實施“富民工程”特色產業增長明顯。新建螺鏇藻生態養殖基地2個共500畝、新發展蔬菜面積600畝、中藥材900畝,速生用材林2100畝,以蔬菜、中藥材、速生楊和螺鏇藻養殖等為主的特色產業面積達到6500餘畝,產值達到4600萬元。同時,大力發展畜牧養殖業,2005年新發展專業養殖廠15個,畜禽存欄達到12萬隻(頭),出欄18萬隻(頭);認真落實“惠民工程”,農田水利條件得到極大改善。大力實施以治山整地為主的農建工程,共開挖荒山荒坡6000餘畝,栽植以兩松和梔子為主的綠化樹木近60萬株;高標準水泥硬化10個村鄉村道路16.8公里,處理路基31.6公里;克服夏季洪澇災害的應響,主動出擊,新打機井9眼,修建機電灌站6處,提灌站4處,塘堰清淤68口,修復完善渠系1.2萬米,除險加國庫塘堰壩1500米,摘奪了南陽市農田水利建設“興水杯”和“三星級小城鎮”等榮譽稱號。2005年,該鎮累計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3200萬元,是平氏歷史上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最多的一年。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