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壤攻防戰

平壤戰爭,發生在萬曆抗倭援朝戰爭中。此戰擁有一萬八千人的小西行長第一軍團減員一萬一千多人,其中在攻城戰中被明軍斬首1225級,在深夜突圍時被明軍截殺再斬首359級,其餘或傷、或逃、或溺、或被俘、或死於亂軍者不計其數;而明軍在攻城戰中傷亡796人,整場戰役前後總計傷亡1200餘人。

基本信息

平壤戰爭

發生萬曆抗倭援朝戰爭

戰爭概況

1593年初,李如鬆通過假意和談麻痹平壤守將小西行長,突然出擊開至平壤城下。不明就裡的小西行長還以為誤會導致談判破裂,但看到明朝大軍雲集,火炮已經架好,才意識到戰鬥已不可避免。平壤攻防戰就此打響。
此戰打得相當激烈。日軍依託平壤城城牆及城外各堡壘的掩護,以火繩槍不斷射擊明軍。主將李如松坐騎被擊斃,副將李如柏(李成梁次子)頭盔被擊中,游擊吳惟忠胸部中彈。明軍的單兵火力不及日軍,他們只有部分裝備了與日軍火繩槍相當的鳥銃,其他大多使用較原始的三眼銃、手銃。但是明軍裝備了數量眾多的火炮,尤以虎蹲炮給與日軍重大殺傷。日軍的弱勢在於他們幾乎沒有大炮,火器以火繩槍(鐵炮)為主。日本國內缺鐵,且軍隊為各封建主私有,無法充分調動一切資源統一製造。無論是武田家、織田家還是德川家,即使動員全部力量只能造出射程一二百米的小炮,因此火炮主要裝備海軍(即使如此,日本海軍的火力還是弱得可憐),陸軍僅裝備火槍。顯然排成密集陣型的日軍沒有意識到明軍的火炮有多大威力,他們毫不躲避地被一片片轟倒,而他們手中的火繩槍射程還不及明軍火炮的十分之一。日軍將領後藤加義在牡丹峰被擊斃。激戰中,急於雪恥的祖承訓帶領部隊穿朝鮮軍服打朝鮮旗號混在朝鮮軍隊中悄悄靠近南門,輕視朝鮮部隊的日軍並不在意,從容將兵力調往陷於惡戰的北門,直到他們看到朝鮮部隊中露出明軍衣甲時,城下的明軍和朝鮮軍已經開火。平壤外圍據點先後被拔除,北、西、南三面被圍,眼看大勢已去的小西行長率部向東突圍,並在突圍中遭受慘重損失。城外大友義曾率數千日軍自風山前來支援但半途而返,據說是由於受到了從平壤方向傳來的明軍驚天動地之炮聲的驚嚇。此戰擁有一萬八千人的小西行長第一軍團減員一萬一千多人,其中在攻城戰中被明軍斬首1225級,在深夜突圍時被明軍截殺再斬首359級,其餘或傷、或逃、或溺、或被俘、或死於亂軍者不計其數;而明軍在攻城戰中傷亡796人,整場戰役前後總計傷亡1200餘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