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型關大捷紀念館

平型關大捷紀念館

平型關大捷紀念館位於喬溝南側約一公里的山坡階地上,坐東面西,為建築面積825平方米的兩層建築,由楊成武老將軍題寫館名。該館於1969年由北京軍區主持修建,1971年10月閉館.1986年8月10日,聶榮臻元帥為紀念平型關大捷賦詩一首。並次日,致信山西省委、省政府,指出“平型關大捷意義重大,修復紀念館是必要的。”遵照聶榮臻的指示,平型關大捷紀念館幾經修善,現在展版面積508平方米,真實地再現了平型關大捷的戰鬥過程和可歌可泣的戰鬥場面。

基本信息

簡介

平型關大捷紀念館平型關大捷紀念館
平型關大捷紀念館及景區位於靈丘縣白崖台鄉,2005年被列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紅色旅遊重點景區基礎設施第一批國債投資計畫,總投資規模為2000萬元。目前,一期工程已經完工,其中平型關大捷紀念館擴建1400平方米,重新布展2000平方米,新建將帥廣場約5000平方米。

平型關大捷將帥銅雕位於新建的將帥廣場,是為紀念八路軍115師的參戰將領而建。平型關大捷是八路軍出師華北抗日前線的第一仗,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2007年9月25日是平型關大捷70周年紀念日。

重修後的景區總面積為8.5平方公里,總體規劃分為戰爭軸、紀念軸和烽火台虛軸三大軸線14個景點,5個功能服務區,總體規劃投資近1億元。

改擴建後的平型關大捷紀念館主展廳和半景畫館內陳列的部分珍貴圖片、文獻資料和文物,是首次公開展出。半景畫館運用現代科技和藝術手段再現了平型關大捷的戰鬥場面。

位於平型關大捷紀念館東側1公里的石灰嶺上,建於1997年平型關大捷60周年前夕。碑陽刻有楊成武老將軍題寫的“平型關大捷紀念碑”八個大字,碑陰的碑文記述了平型關大捷的戰鬥過程及重大意義。紀念碑碑基高1.15米,意喻參戰部隊八路軍115師,碑座、碑體高分別為1.937米和9.25米,表示平型關大捷發生的時間為1937年9月25日,巍峨聳立在山頂上的平型關大捷紀念碑,雄偉高大,氣勢磅礴,象徵著中華民族不可侮的英雄氣慨和不畏強敵、英勇奮鬥的偉大愛國主義精神。

歷史背景

平型關大捷紀念館平型關大捷紀念館

平型關戰役遺址位於山西省靈丘縣城西南30公里處,是1961年國務院公布的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七七事變”後,日寇全面侵華,妄圖三個月內占領中國。1937年9月25日,挺進華北的八路軍115師在靈丘縣平型關東側一帶設伏,一舉殲滅日軍精銳第5師團1000餘人,繳獲大量武器彈藥和輜重,取得了八路軍出師抗日的首戰大捷,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極大鼓舞了全國軍民堅持抗戰的信心,提高了共產黨、八路軍的聲威。

主要景點

平型關大捷紀念館 由序廳、三個獨立單元的主展廳、一個實物陳列廳、半景畫館、將星閃爍廳組成。二樓設有緬懷廳。
半景畫館是平型關大捷紀念館的重要組成部分,面積約450平方米,由半景油畫、地麵塑形、六台電腦和六台投影組成;通過聲、光、電等現代科技和藝術手段再現平型關大捷戰鬥的整個過程。

珍貴藏品

楊勇將軍用過的毛毯該軍毯系八路軍在平型關大捷戰鬥中繳獲的戰利品。大捷後686團副團長楊勇分得一塊,並把它作為八路軍首戰大捷的紀念品珍藏。
張文松的公文包1937年9月23日,115師獨立團第1營教導員張文松將檔案包暫托房東、下寨南村村民孟德海母親保管。張文松在戰鬥中壯烈犧牲後,該檔案包一直在孟家珍藏。
繳獲日軍的九二式步兵炮1937年9月25日平型關戰鬥中繳獲日軍九二式步兵炮一門,1970年9月25日平型關大捷紀念館落成後開始展出。

特色活動

平型關大捷紀念館建成以來,每五年舉行一次大型的紀念活動,每年紀念日各有關單位舉行小型的紀念活動。
2012年9月25日,由中共山西省委黨史辦、山西省軍區政治部主辦,中共大同市委、大同市人民政府協辦,中共靈丘縣委、靈丘縣人民政府、平型關大捷紀念館承辦的平型關大捷75周年活動在平型關大捷紀念館廣場隆重舉行。

旅遊指南

地址:山西省靈丘縣白崖台鄉喬溝東南1華里
交通線路:火車:靈丘火車站至平型關站;鄉村公車:靈丘縣城乘車至平型關
入館門票:免費
開放時間:淡季9:30~16:00 旺季9:00~17:00
閉館日:星期一
郵編:034400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