帽山滿族二魁摔跤

帽山滿族二魁摔跤

“二魁摔跤”歷史悠久,古時,在每年的節日,特別是春節期間盛行表演。該項目既是滿族特有的民間體育活動,又是滿族民間花會中必不可少的表演行檔。帽山的“二魁摔跤”保留了滿族民間文化藝術及民間體育文化的原生形態,傳承了滿族民間傳統的表演形式。該項目的表演者身背一個木架,上安裝兩個可以活動著不同服飾、呈摔跤狀的滿人道具,腳穿靴子,兩隻手也套上靴子,分別作為兩個滿族人之雙腳,然後使出各種技法,使滿人道具做出掃?腿、就地十八滾等各種摔跤動作。

基本信息

帽山滿族二魁摔跤帽山滿族二魁摔跤

文化遺產名稱:帽山滿族二魁摔跤

所屬地區:北京·懷柔區

遺產編號:BJⅥ-3

遺產類別:雜技與競技

申報日期:2006

申報人/申報單位:懷柔區喇叭溝門滿族鄉政府

遺產級別:市

概述

摔跤摔跤

位於懷柔區喇叭溝門滿族帽山村的滿族二魁摔跤歷史悠久,距今已有百年歷史。古時,在每年的節日,特別是春節期間盛行表演。該項目既是滿族特有的民間體育活動,又是滿族民間花會中必不可少的表演形式。因諧音訛傳,二魁摔跤,又稱:二貴摔跤、二跪摔跤、二鬼摔跤等。

二魁摔跤是一種體力性、智力性、靈敏性很強的娛樂活動。表演者為一個人,卻假扮兩個人。表演者身背一個木架(內用竹片),上安裝兩個可以活動著穿滿族服飾呈摔跤狀的人形道具,兩隻手兩隻腳穿上靴子,分別作為兩個滿族人的雙腳,然後使出各種技法,使滿族人形道具做出各種滑稽、幽默而逼真的摔跤動作。二魁摔跤的動作分上場(古時二魁摔跤上場是翻著跟頭)、支架子、互掄、叫勁、掃蹚腿、下絆子、撅腰、就地十八滾等動作程式,這些動作在表演中可重複使用。二魁摔跤的伴奏一般使用鑼鼓。在表演中可用長錘、急急風、串子等鑼鼓經。

發展歷史

帽山滿族二魁摔跤帽山滿族二魁摔跤

帽山的滿族二魁摔跤是滿族民眾自娛自樂活動之一,它既保留了滿族民間文化藝術及民間體育文化的原生形態,傳承了滿族民間傳統的表演形式;又是北京地區具有滿族民間特點的傳統民間文化,是研究北京地區滿族歷史及其現狀的重要材料。另外,它也是滿族民俗學研究中的重要一項。解放前後,帽山村年年春節走會或有慶典活動,二魁摔跤都要登場表演。“文化大革命”以後中斷。2000年,由帽山村委會組織,再度恢復二魁摔跤。

解放前後,帽山村年年春節走會或有慶典活動,“二魁摔跤”都要登場表演,文化大革命以後中斷。據了解,文化大革命後一段時間,帽山村只有5位八、九十歲的老人會表演“二魁摔跤”。2000年,由帽山村委會組織,再度恢復了這個表演項目。梁山和彭明第是掌握該項目為數不多的傳承人,他們主動開始向老人請教,並琢磨、練習,每次演出也都是他們兩個表演。2006年,通過專家評審,喇叭溝門滿族鄉帽山村的“二魁摔跤”入選了北京非物質文化保護遺產名錄。近幾年來,喇叭溝滿族鄉政府和帽山村委會,非常重視對“二魁摔跤”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組織了人力、物力、對該項目進行搶救,制定了“二魁摔跤保護方案”,努力把它傳承下去,安排專人對其進行深入的學習研究,並成立了“二魁摔跤”表演隊,廣泛的進行排練、表演。“二魁摔跤”以前都是由男跤手表演,2008年,帽山村的村民王淑芳和同村的多位婦女也想學這個表演項目。這些地地道道的農村婦女,敢為人先,打破了“摔跤讓女人走開”的老規矩,大膽套上“二魁摔跤”道具,成為市級非遺“二魁摔跤”的第一批女傳人。經過沒日沒夜地苦練,山鄉女跤手“摔”技驚滿鄉,不僅在村內試演,還在鄉里巡迴表演,引起了不小的轟動。想不到,以前只是村民們喜歡看的“二魁摔跤”表演項目,竟然摔出了大名堂。

現狀

喇叭溝門鄉會表演二魁摔跤的人員已經超過了100人。鄉里的女子“二魁摔跤”表演隊還經常到市區和其它郊區縣甚至到外省市進行表演。去年,她們的“二魁摔跤”還有幸走進文博會演出,並榮獲優秀組織獎。“二魁摔跤”由原來為數不多的傳承人發展到現在有正規的摔跤演出隊,從鄉親們農閒時節自娛自樂到登上面對成千上萬人的舞台,整個過程讓人欣喜。喇叭溝門鄉表示,要讓更多人參與到了解滿族傳統文化中來,將“二魁摔跤”這個滿族傳統表演項目繼續發揚廣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