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青村

常青村

常青村位於市望橋街以北,北堡村之西北,平陽機械廠以東,北與馬莊相望。

1、侯馬市新田鄉常青村

簡介

常青村位於侯馬市西郊城鄉結合處,是典型城郊型農業村。南面與華翔·書香花苑相鄰,東面同北堡村接壤,西至紅衛廠,北與侯馬市輕工城毗鄰,望橋街自南向北貫村而過。現村莊占地約180畝,全村共有170戶,800餘口人,中共黨員37名,耕地面積280畝。

歷史沿革

常青村,原名歷史上叫南門外村,七十年代從老南門外搬遷過來的,是有名的蔬菜種植村,也是侯馬市重要蔬菜產區之一。舊址在老侯馬鎮南門外路西。南門外村,更早的時候稱“下甸”,住的大都是山東、河南遷轉來的人,住的地方大多是土窯洞。早期人少的時候,南門外村屬南堡村管轄,後來住的人漸漸多了,便自成一村。南門外村因地處澮河灘北邊緣,村民不堪房舍潮濕之苦,於七十年代開始,逐步向侯馬鎮北遷至現村址。最早遷居的有徐文煥、畢緒仁、徐學信、龍興茂、陳國愛等戶。

經濟建設

1986年,村支書王和平、村委主任畢緒信代表村民意見,向市政府申請對南門外村重新命名。經市政府同意,並報地區地名辦研究批准,南門外村更名為“常青村”,取四季常青之意。同時,電視公告全市。
2000年常青村有168戶,575口人,耕地面積26.8公頃,人均收入2828元。
常青村,在黨的富民政策的指引下,多年來,不斷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引導廣大民眾學習蔬菜種植技術,大力發展大棚蔬菜,使常青村成為我市有名的蔬菜專業村。他們還引進優秀品種,發展葡萄、蘋果種植業,發展第三產業等,使村民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

2、海淀區四季青鎮常青村

常青村位於西四環路周邊,地處四季青鎮黨委、政府所在的中心地帶。我們地區總面積153公頃,現有一個自然村,一個回遷小區,常住人口4200人,2077戶,流動人口5500人。村下屬有8個企業,3個事業單位,1個綠化隊,村總支下屬8個黨支部,黨員129人。近年來該村先後榮獲海淀區先進村委會、區民主法治示範村、區文明村、鎮先進黨總支等榮譽稱號。2001—2006年,村黨總支連續被評為北京市“五個好”村黨支部。

3、黑龍江嘉蔭縣紅光鄉常青村

狀況

坐落在小興安嶺腳下,嘉伊公路6公里南2.5公里處,現有56戶,256口人,耕地面積4568畝。支部現有黨員10人,積極分子5人。支部委員3人,村委會委員3人,兩委委員兼職1人。2007年人均純收入4581元。

發展

近年來,常青村黨支部結合實際制定了“以絨山羊養殖為龍頭,大力發展西瓜等經濟作物的種植,積極調整農村經濟結構,努力增加農民收入”的村經濟發展思路。一是大力發展養殖業。常青村是鄉里建立的絨山羊養殖基地,有36戶村民發展了絨山羊養殖,占全村總戶數的64%,現絨山羊存欄達到8500餘只。落實了絨山羊標準化小區建設項目,修建容納20戶養殖戶2400平方米羊舍,建設規範化、標準化的配套設施齊全的養殖小區,促進絨山羊養殖從傳統養殖向規模化、集約化養殖轉變。二是積極調整種植結構。村黨支部抓住國家實施“大豆振興計畫”有利契機,鼓勵農民大力發展優質大豆種植,積極更新大豆品種,擴大種植面積,提高種植業效益,2007年落實兩高大豆4200畝。全村落實民有林1000畝,為實現“家家有其山,戶戶有其林”目標奠定堅實基礎。常青村西瓜早熟晚落,又香又甜的沙瓤西瓜,在早春、晚秋時上市,能賣上個好價錢。同時常青村的“二層環行棚”技術也開創了該縣西瓜種植技術的先河。“常青西瓜”成為縣城西瓜市場的一個品牌。三是改善民眾的生產生活環境。村兩委班子克服重重困難,積極籌措資金,溝通有關部門為村里接通了光纜,目前電話安裝率已達到35%,自來水入戶率達到85%,有線電視入戶率達到95%,住房磚瓦化率達到59%,完善了村委會辦公室,配齊了辦公桌椅和各種圖版。常青村圍繞新農村建設工作,加大改善村屯環境面貌工作力度,籌措資金落實了村內路面硬化工程3條2025平方米,落實3.5公里的通村水泥路一條,組織村民開展美化、綠化村屯環境活動,落實村內美化100平方米,村內綠化植樹200株。2007年新建磚房2戶220平方米,使村民生活環境得到明顯改善。經過全村人民的共同的努力,在致富奔小康的過程中,走出了一條具有自己特色的道路,村經濟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2000年被縣政府評為“農業生產先進村”,2001年被市委評為“五個好”建設先進黨支部,2002年被市委、市政府評為安全文明村,2006年被縣委評為“五個好”先進村黨組織。

4、永濟市栲栳鎮常青村

栲栳鎮常青村位於永濟、臨猗交界處,交通便利,位置優越。全村共有5個居民組,1350口人,土地2300餘畝。支部有黨員34名,支委會成員3人。近年來,常青村黨支部通過抓四支隊伍建設,即:蘆筍協會,文化協會,紅白理事會,民主議事會,實現了黨的建設與新農村建設雙贏的效果。
一、蘆筍協會推動農村經濟發展。
近年來,隨著蘆筍價格的持續走高。常青村蘆筍種植戶也不斷增加,為提高農戶組織化水平,提高農民科學種田能力,村黨支部積極引導,成立了常青村蘆筍協會。從而為支部加協會,協會帶產業奠定了堅實的組織基礎。截止目前,協會已組織蘆筍種植戶培訓15次,受益村民300餘人。2007年,全村蘆筍面積發展到1000畝,平均每畝增收3000元。常青村也先後湧現出張紅學、樊紅德等依託協會發展蘆筍而走上致富路的典型。其中張紅學種植蘆筍10畝,每畝收入9000元。樊紅德種植蘆筍3畝,總收入達4萬元。加入協會的農民得到了實惠,嘗到了甜頭,民眾滿意的稱讚:“感謝黨支部成立的蘆筍協會,帶領我們走上了致富路”。
二、文化協會豐富民眾文化生活。
常青村文化協會由全村文藝愛好者及退休老幹部組成,會長張銀山是老黨員,曾當過14年人民教師,原常青村黨支部副書記。
2007年3月,協會選派村民廉雪紅赴運城藝校參加新農村文藝骨幹培訓,回來後她利用所學才藝組織村民開展經常性文化活動。過去,農民農閒的時候喜歡打麻將,現在則喜歡在一起學跳舞。其中幾位婦女還自發組建了宣傳隊,她們把黨的富民政策、村規民約以及村裡的好人好事編進歌舞,表演給大家,促進了黨風、村風、民風、家風的進一步好轉。另外,黨支部還購買了上千本科普書籍,文化協會則組織村民集體學習,共同討論,學科學、用科學的風氣正在常青村形成。
三、紅白理事會促進農村鄉風文明。
常青村於1999年成立紅白理事會,成員由有威望的老黨員組成。他們積極參與村民家中的紅白事組織籌辦,在反對封建迷信、移風易俗中發揮作用,抵制鋪張浪費,倡導文明新風。誰家遇到紅白喜事,黨員幹部主動上門,按照科學文明、新事新辦的原則幫忙辦理。村民高興地說:“僱車、請人、買菜、做飯黨員全包了,讓我們省心又省錢”。理事會幫助操辦紅白喜事,防止了過去那種大操大辦、鋪張浪費和搞封建迷信活動等現象的發生,在全村樹立了新事新辦的新風尚。
四、民主議事會完善村級管理體制。
常青村民主議事會由村民代表議事會和黨員代表議事會組成。其中,村民代表議事會由每十戶為單位選出1名代表,共20名代表組成。黨員代表議事會由5個居民組各選一名黨員組成。村里重大事項一般先由村民代表議事會徵求村民意見和黨員代表議事會徵求黨內意見,然後再匯總遞交支委會討論決定。村民通過民主議事會這個平台,參與村務管理,議事會成員注重收集民眾的意見和建議,集中民意,匯集民智,為村黨支部決策提供依據,從而保證了基層黨組織各項重大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
常青村黨支部通過抓這四支隊伍建設,充分發揮了基層黨組織的堡壘作用和民眾參政議政作用,發展了農村經濟,活躍了民眾生活,促進了民主管理,有力的促進了農村各項事業的進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