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

常熟

常熟市位於江蘇東南部,現為蘇州市代管縣級市,常熟以悠久的人文歷史、秀麗的山川景色、豐饒的物產資源享譽江南。常熟同時也是中國綜合實力的強縣級市,中國大陸經濟最強縣級市之一,位於中國縣域經濟、文化、金融、商貿、會展和航運中心的前列。中國“區域經濟強縣統籌發展組團”成員。2010年人均GDP突破2萬美元,人均經濟成功超越歐盟創始國葡萄牙。

   
概述
    常熟市位於江蘇省東南部,東倚上海,南連蘇州,西鄰無錫,北臨長江南通隔江相望。常熟全市總面積1264平方公里,其中長江江域109.8平方公里。1958年前,常熟縣、市並設,1983年撤縣設市,現下轄24個鎮,3個農林牧漁場,1個招商城管委會,8個街道辦事處,410個行政村,6782個村民小組,常住人口103.7萬。
    常熟四季分明,氣候溫和,物產豐富,是著名的江南漁米之鄉。年均氣溫15.6度,年均降水量1042.6毫米。境內地勢低平,水網交織,大部分為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城市依山傍水,秀姿獨異,十里虞山峰巒起伏、半麓入城,尚湖、崑承湖面山是而臥、相映增輝,古琴川河穿城而過、橫貫南北,國家級太湖旅遊風景區重要景區之一。1988年,常熟虞山被批准為國家森林公園。
歷史
    常熟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文化可考的歷史可追溯5000餘年。商末,周太王之子仲雍讓國南來,被尊為"吳君"。春秋時,邑人言偃為孔子唯一的南方弟子,道啟東南,文開吳會,被敬為 "先賢"。常熟歷代人文薈萃,才俊輩出,累世不絕。自唐至清,出了8名狀元、9名宰相、483名進士。詩文、琴棋、書畫、金石、戲曲等文化藝術領域更是名家輩出。同治光緒兩朝帝師、晚清重臣翁同和,更因其忠貞愛國而備受推崇。當代常熟籍的中科院、工程院院士有18人,常熟籍教授、學者數量在全國縣級市中名列前茅。常熟又以抗日革命根據地 "沙家浜"而名聞遐邇。
地理位置 
    常熟位於江蘇省東部。北瀕長江,同蘇北南通隔江相望;東鄰太倉,常熟市區至上海市區不足100公里;南接崑山吳縣,距蘇州40餘公里;西連無錫江陰;西北境與沙洲接壤。境域略呈荷葉形。東西間最大直線距離49公里;南北間最大直線距離37公里。
    最東點何市鎮糜家巷,處東經121°03ˊ,最西點張橋鎮衛浜,處東經120°33ˊ。最南點任陽鎮蔣巷,處北緯31°30ˊ,最北點市棉花原種場(福山農場)七工區,處北緯31°50ˊ。
氣候
    常熟地處溫帶,屬亞熱帶濕潤性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一年中,冬季盛行大陸來的偏北風,以寒冷少雨天氣為主;夏季盛行海洋來的東??交替時期,常出現冷暖、乾濕多變的天氣。  1、春季:
       氣溫回升,但不穩定,時寒時暖,天氣多變,多春雨。早期常有低溫晚霜凍出現,後期常有高溫、暴雨、冰雹龍捲風出現。3月,氣溫逐漸上升,但時有冷空氣侵襲,降水較2月略有增加。楊柳展葉,一般在3月中旬末、下旬初,早年在3月中,遲年在3月底;始見家燕,一般在3月底,早年在3月中旬,遲年在4月上旬末至中旬初。3月7日終雪,15日初雷,24日終霜。4月氣溫顯著上升,雨量亦增多。馬尾松揚花吐粉,一般在4月上旬末,早年在3月底,遲年在4月中旬初;桃花開放,一般在4月中旬,早年在3月下旬,遲年在4月下旬初。1961年4月14日出現過晚霜,1980年4月24日降過晚雪。5月氣溫上升幅度更大,雨水增多。苦楝展葉,一般在5月上旬,遲年在5月中旬。
2、夏季:
       前期有梅雨,多陰雨天氣;中期盛夏,氣溫最高,多伏旱;後期颱風影響。6月中下旬進入梅雨期,天氣悶熱潮濕,雨日集中,多雷雨、大雨、暴雨。為全年最多雨月份。女貞開花,一般在6月中旬末左右,遲年在6月底。7月為全年最熱月份,上旬仍為梅雨期,中、下旬出梅,進入盛夏伏旱時節,除發生颱風和局部雷陣雨外,天氣晴熱少雨。蟬蟀始鳴,一般在立秋前後,早年在7月底,遲年在8月中旬中。
3、秋季:
       早期有晚颱風,多秋風秋雨天氣,中後期秋高氣爽,有早霜。9月,氣溫由高落低,冷空氣不斷南下,又是颱風最活躍的時期。雨量較7月和8月份均有增加。桂花開放,一般在9月中下旬,早年在9月中旬,遲年在10月上旬。10月,天高氣爽,光照充足,雨水少。野菊花開放,一般在10月下旬,早年在10月中旬,遲年在11月上旬。10月20日終雷,1981年10月24日出現過一次早霜。11月,寒潮開始侵襲,降水較10月略為減少。楓葉發紅,大雁於11月中旬初見。11月21日初霜。
4、冬季:
       前期天氣寒冷乾燥,少見雨雪,後期多陰冷雨雪天氣。12月,氣溫明顯下降,雨水偏少,1956年12月8日降過一次早雪。1月,冷空氣活動頻繁,氣候寒冷乾燥,雨雪偏少,常見冰凍,為全年最冷月份。1月14日初雪,21日初積雪。2月,氣溫開始回升,天氣陰冷,雨雪較多,2月17日終積雪。臘梅開花。
5、日照:
       年平均總日照數2130.2小時,占可照時數的48%。全年總日照時數,最多年1967年為2512.3小時,占可照時數的57%;最少年1980年為1825.2小時,占可照時數的41%。日照差值687.1小時,日照百分率差值16%。日照的季節差異:4~5月為春雨季節,日照百分率為42%,屬全年最少,時值麥類、油菜生殖生長期,光照偏緊;7~8月伏早,多晴好天氣,日照百分率可達58~64%,對全年最多,對單季稻、棉花生長有利,雙季稻正處於前後季換茬階段,光熱資源有餘;秋末,日照百分率下降54%,對後季稻結實不利。全年以8月為最多,可達274.6小時,2月最少,僅138小時。太陽年輻射總量為118.029千卡/平方厘米,屬中等水平。輻射量以7月和8月為最多,分別為14.5和14.1千卡/平方厘米,是光能資源最豐富的兩個月。12月最少,僅6.2千卡/平方厘米。
6、氣溫:
       年平均氣溫15.4°C。年際最大差值為0.7,有90%的年   份在15°C以上,最高年(1961年)為16.5°C,最低年(1972、1980)為14.8°C。一年中以1月份最冷,平均氣溫2.7°C,極端最低氣溫-12.7°(1931年1月10日);7月最熱,平均氣溫27.9°C,極端最高氣溫40.1°C(1934年6月26日)。平均無霜期為242天,有80%年份的無霜期保證率為228天。初霜平均期在11月21日,最早為10月24日(1981年)。終霜最晚為4月16日(1961年),平均有霜期123天,最長為146天(1966~1967年度),最短為93天(1967~1968年度)。平均有霜日40.6天,最多有58天(1962~1963年度),最少僅18天(1963~1964年度)。
7、降水:
       年平均降水量1054.0毫米。有80%的年份在900毫米,年降水量最多的1931年為1694.2毫米;最少的1934年為481.1毫米,差值1213.1毫米,年降水量相對變率為18%。全年平均降水日數(日降水量大於0.1毫米)127天,最多的1954年有154天,最少的1932年為65天。最長連續無降水期為1973年11月9至1974年1月13日,共66天。一年中以4~9月份降水較為集中,月降水量都在95毫米以上,6個月的總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1%。其中4~5月為春雨,6~7月為梅雨,9月為颱風秋雨。月降水量最多的是6月,為165.0毫米。最少的是12月,為33.5毫米。暴雨多數在梅雨和晚颱風季節出現,大於50毫米的暴雨日每年平均2.5天,最多的1961年為7天。有20%的年份無暴雨,一日最大的雨量為298.0毫米(1962年9月6日)。最長連續降水日數16天(1969年7月3~18日),雨量172.6毫米。
土地地勢
    全境總面積1264平方公里(含長江過境面積),其中陸地面積占77、27%,水域面積占22、73%。常熟境內地勢低平,水網交織,海拔大多在3-7米之間,局部地段最低為2.5米,最高達8米。境內山丘主要有虞山顧山福山,孤立分散,且形體低矮,坡度緩和;其中以虞山為最,海拔263米,山脊線長6400米,山體最寬處2200餘米,東端蜿蜒入城,並以秀美見長,稱著江南。境內各河流湖盪均屬太湖水系,分布特徵以常熟城為中心,向四鄉放射擴散,南部稠密,北部稀疏;河道比降小,水流平緩。由於長江、太湖及境內境內湖盪的引泄調節,常年正常水位較穩定,漲落一般不超過1米。
    
    常熟全境屬於長江三角洲的一部分,地勢低平,水網交織。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微傾。海拔,大都在3~7米之間,少數低洼區域為2.5米左右,局部高仰地段可達8米左右。地表幾乎全部為第四系沉積物覆蓋。依微地形結構,可分為虞西平原、昆承平原和沿江平原三片:          
1、虞西平原:
       位於市境西與西北部,地面多為質地粘重的老沖積 物,地勢起伏,多數地段海拔為4.5~7米,少數地段達7.5~8米。習稱的“高田”地段,大都集中在此。大部分田面平坦,也間有小塊凸地或凹地。本片各河多由西、北流向東、南,河道數量偏少,支河狹窄,岸高坡陡,岸頭距水面為3米左右。遇早,水源緊缺,多築壩蓄水,故多截段的“上浜河”,並留有“天落潭”。
2、昆承平原:
       位於市境東南與南部,屬太湖四大湖群之一的陽澄湖、崑承湖群分布區,地面常見質地較粘的沖積——湖積物。地勢低洼,淺水湖泊眾多,有崑承湖、南湖盪(原名華盪)、湖圩、陳塘、陶盪面、草盪面、陳家潭、市澤潭、荷花盪等。湖盪水深多在1~3米,水面數千畝或數百畝不等。連通??”之稱。海拔一般在4.5米以下,地勢向東南微降,在元和塘兩側,青墩塘與白茆塘之間,白茆塘以南以及七浦塘兩岸,海拔一般多不及4米,窪地更在太湖平均水位以下。由於地表徑流匯集和高區河流下泄,每遇洪水,地面往往低於水面,易患澇害。歷代修建圩堤,以防水侵,稱為圩田。建國以來,迭經聯圩並圩,形成圩方,進行分級控制,提高了抗澇能力。
3、沿江平原:
       位於市境東北部沿江一帶,由近2000年江潮夾帶的泥沙填積而成。地面以新沖積物為主,土質含沙,疏鬆,已大面積闢為棉田,習稱沿江棉區。海拔大都在4.5~5.5米,局部地面達6米。近江地段略有起伏,呈龜背狀,稱“龜背田”。1958年後經多次平整,龜背田所剩不多。沿江築有大堤,又稱“海塘”或“海域”,一般高度在6.5~7.5米。由於江潮不斷地沖沙淤積,海塘以外,又成狹長沙地。居民另築外堤,圍田墾殖。在近半個世紀內,特別是解放以來,在加固海塘的同時,又在沿江封港建閘,使潮災大減。沿江有鹽鐵塘,流向與江岸並行。在鹽鐵塘的西側,有綿延低緩的沙崗,西北端起於福山,走向東南,經梅李、支塘、窯鎮進入太倉縣境。據近人研究,該沙崗崗身系長江口南岸古海岸線的遺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