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話

常熟話

常熟話,俗稱“常熟說話”,吳語的一種,屬吳語太湖片-蘇滬嘉小片,和北吳其他方言如蘇州話、上海話等基本能互通。 常熟話中清濁、尖團音、平翹判然有別,有整齊的八聲調,是一種較為獨特而又頗具代表性的吳語次方言,也是吳語中保留古音最完整的重要方言。 常熟話有33個聲母、50個韻母、8個聲調。

基本信息

音韻系統

聲母

常熟話有33個聲母:

常熟話 常熟話

韻母

常熟話有50個韻母:

常熟話 常熟話

聲調

常熟話有8個聲調:

常熟話 常熟話

歷史沿革

常熟話 常熟話

嚴格地說,常熟話屬於廣義上蘇州話的一種。習慣上蘇州話專指吳縣(舊時附郭縣)方言,更狹義時僅指通行於蘇州城區的方言,即為大家熟知的“蘇白”。歷史上常熟一直歸屬蘇州管轄(含秦漢的會稽郡、吳郡以及宋代的平江府等),因此常熟話與蘇州話的淵源最為深厚。

要想知道何為正宗的常熟話,就得先來看看古代和近代的常熟歷史。唐朝之前的常熟縣並不是設在虞山鎮的,唐武德七年(624年),常熟縣治移至海虞城即現之虞山鎮,隸於吳郡。 元代元貞元年(1295年),常熟縣升為常熟州,隸於平江路。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復降為縣,隸於蘇州府。 清雍正四年(1726年),劃常熟縣東境置昭文縣,兩縣治同城。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是年11月,常熟、昭文兩縣合併為常熟縣。1949年4月27日,常熟解放。同年5月以縣城設常熟市,縣、市合署辦公。1951年,常熟市隸於蘇南行政區蘇州專區。1954年11月,常熟市升為江蘇省轄市。1958年撤常熟市,仍統一為常熟縣。1983年3月撤縣建市,以縣境設常熟市。

近代常熟話的發展應該是從清朝分治兩縣開始的,常熟、昭文兩縣以琴川為界,方塔這邊為常熟縣,另一邊為昭文縣。常熟話的發展就以環城路以內的一小塊地方慢慢發展演變。

常熟縣、昭文縣也由此被稱作西鄉和東鄉。東鄉地勢偏高,西鄉地勢偏低,所以在以農業經濟為主的時代,地勢偏低的西鄉因為種植價值高的水稻、油菜等而遠遠比種植棉花等農作物的地勢偏高的東鄉來的發達。東鄉、西鄉的方言分化越來越明顯。彼時,東鄉的女子以吃白米飯、說西鄉話為榮。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常熟重新合併為一個縣,但東鄉和西鄉的經濟依然差距頗大,經濟的不平衡導致了人員流動。合併後人員流動促使方言又慢慢融合,由原來的差別很大,變成差別很小。

解放後,常熟話的方言結構變化不大,到了70年代末改革開放後,隨著經濟的發展,常熟的人員流動更大了,外地人來常熟,常熟人去外地,東鄉經濟的發展,媒體的豐富。越來越多的方言、國語,越來越多的形式、進化,常熟話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變得更多樣化,新辭彙在變多、外來影響辭彙在變多,老的不用的辭彙在慢慢消失。

常熟話是新的常熟話,只要是常熟人能聽懂的常熟方言,那都是常熟話。沒有一成不變的方言,就像沒有一成不變的虞山。何必在意這是東鄉話還是西鄉話,鄉下話還是市里話,都是古常熟話的枝枝蔓蔓而已。

生活在常熟這片土地上的都是常熟人——老常熟人、新常熟人,說的自然都是常熟話。

使用地區

常熟話通行於常熟全境。另外由於歷史原因,張家港的半數鄉鎮使用常熟話。太倉西北部鄉鎮以及崑山北部、無錫東北部、江陰東南部等地方言也受常熟話影響。使用人口在180萬左右。

註:

1、明弘治十年(1497年)割嘉定、崑山、常熟三縣置太倉州。

2、1962年,常熟劃出14個公社和一個國營常陰沙農場,江陰劃出9個公社,建立沙洲縣,隸屬蘇州地區,1986年9月,國務院批准撤銷沙洲縣,設立張家港市。

3、崑山石牌、無錫羊尖、太倉歸莊、張家港(江陰)西塘市(西唐墅)等舊時皆屬跨界鎮,解放後劃歸今屬地。

語言特點

同蘇州評彈音一樣,常熟話保留了平翹的分別,再加上常熟話的音調與周邊流行的蘇州音、上海音有一定區別,人稱代詞也很不一樣,在蘇滬嘉小片中較為“另類”。從聽感上講,常熟話可能是舊蘇州府吳虞昆嘉諸縣中離府城音最為疏遠者。然而在辭彙上,常熟話與蘇州話有著很高的一致性(人稱代詞除外)。

內部差別

相對於周邊的無錫、江陰、張家港等地,總體上常熟話內部統一性較好。

1、主要可以分為東西兩大片。西片的特點是將豬、張等字讀作雞、姜等。東片部分地區第三人稱(渠)不讀gei而是ghei。

2、城鄉差別。城區從蘇滬,有撮口呼。周邊鄉鎮皆無,故語、區等字讀作泥、欺等。

3、臨近蘇州市轄區(吳縣)的辛莊、楊園等鄉鎮偏向蘇州口音(除了語調軟,辛莊部分地區的第三人稱甚至不說常熟典型的“渠”gei而是同蘇州市轄區的“俚”li),橫涇(蘆盪)、唐市等鎮也有不分平翹的現象。任陽鎮舊時有移民(東台等地)遷入,故口音也略有差異。

語言發音

常熟話古老特殊 8聲調接近唐朝發音

常熟話是吳語中保留古音最完整的方言,國語只有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個音,蘇州話和上海話有7個聲調。而常熟話有8個聲調系統,接近中古發音,和唐朝語言較為接近。

“這兩天聽到的都是常熟話,覺得很好聽,很優美的。” 作為常熟方言發音人遴選專家組的成員,顧黔教授談到常熟話就連聲稱讚。不過在顧黔教授的感覺中,常熟人對於常熟話的態度不太統一,一部分人對方言感到驕傲。但是也有一部分人不覺得好,認為本地話很生硬、不好聽。“這和蘇州人就不一樣,他們都覺得自己說的話最好聽,這可能和經濟狀況有關,而且常熟在推介自己的城市形象時做的不如蘇州好,蘇州推介得更多,使得蘇州人都以蘇州話為榮。”顧教授對此進行了一些推測,但她一再表示作為一個外鄉人,並不覺得常熟話難聽,“很古老,很優雅的語言。”

當然讓顧教授喜歡常熟話的原因,除了因為聽著好,專業眼光也加深了她對常熟話的感情,“就聲調來說,常熟話保存得很好,比如國語只有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個音,可是常熟話有8個聲調系統,蘇州話、上海話有7個。而在中古時期,就是唐朝人說話就是8個聲調,在我國方言中保留8個聲調的是不多的。而且語言學中,吳語分為南部吳語和北部吳語。常熟正處於北部吳語和官話交界的最前沿,隔江到了南通就是官話了。它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它成了方言界感興趣的一個熱點。”

說常熟話比會外語更值得驕傲

為了證明這種說法, 顧教授讓自己專攻研究常熟話的學生莫媧現場演示了常熟話八聲。細聽莫媧的發音,聲音地道,一打聽才知道,她本人就是常熟人,因此說起常熟話感情更深,“沒有學聲韻學的時候,雖然為常熟話驕傲,但是心裡還是覺得它比較硬,發音有點靠後,而且一直覺得常熟話和蘇州話比較接近。不過學了之後發現,常熟話其實有著一些自成系統的東西,不僅僅是8個聲調而已,還有濁音體統等等比較特色的東西,和唐朝語言比較接近。知道了這些,覺得會說常熟話,比會一門外語還值得驕傲,我覺得常熟人應該自覺的感到驕傲。”

對此,顧教授也表示了認同,“這次‘中國語言資源有聲資料庫’建設工程選擇了江蘇作為首個試點省,江蘇省這次確定了三個點,常熟就是其中之一,這就充分說明了它的價值。而且這次活動確定了人選後,我們會進行錄音,然後根據錄音進行語音分析,做國際音標,讓外國人看到常熟話音標後,也能發音。這對於常熟人來說是很值得驕傲的事情。”

變遷不可避免 保護仍須加強

在肯定常熟話保存工作較好的同時,顧教授也表示,它流變得厲害,體現在遴選中,老中青三代的常熟話水平有很大不同。不少書面上的字詞,老年人很自然得就轉化成了常熟話,而青年人會愣一下才反應過來,有時候甚至不能很好的轉換,“比如姓呂,常熟話和李同音,可是好幾個年輕人都發了近於國語的音。吳,在常熟還有念洪的一種音,不少年輕人就反應不過來,沒有提到。在這次遴選中,可以感受到常熟話的變化,常熟方言正一步步向國語集中、靠攏。”

對此, 顧教授表示語言文化發展不可避免,即使國語不進入,方言本身也會改變,而且這個演變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國語的推廣,會影響到方言保存,不過目前政府已經開始保護了,比如說這一次的錄音工作。使得即使語言急劇變化,有了錄音資料,留之後世,可以清晰得了解現在的態勢、讀音或特點。”

不過, 顧教授也呼籲本地市民要更加關注這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實使用國語和常熟話並不矛盾,熱愛、使用方言是傳承本土文化的一個很好的方式,應該以開放積極的態度對待方言,特別是知道了它是一個這么古老、這么優雅的語言,常熟人應該為之驕傲,好好使用。”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