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篦笄巷

篦箕巷位於常州城西,是古毗陵驛所在地,當初它叫花市街,後來才改稱篦箕巷。

地理位置

常州自古以來就一直以製作篦箕木梳而聞名,常州梳篦選材精良,工藝講究,深得人們喜愛,贏得了"常州梳篦甲天下"和"宮梳名篦"之盛譽,史書中就有"梳篦世家延陵地"的記載。湖北江陵拍馬山古墓中出土的戰國時期木梳就刻有"延陵西門"字樣,說明常州梳篦至少有2000年的歷史。
特別是近代,常州梳篦先後十二次獲得國內外金銀質獎。在美國
舊金山和費城的二次國際博覽會上分別獲得銀質和金質獎;美國電影〈星辰嬌娃〉中女主人公以常州梳篦作為胸飾、印尼總統蘇加諾訪華回國也將兩張常州篦箕作紀念品帶走。1979年獲輕工業部頒發的優質產品證。1981年白象牌篦箕,又獲得國家銀質獎。黃楊木是一種中藥材,用黃楊梳梳頭能起到良好的按摩作用。
北宋大文豪蘇東坡曾經這樣說:"梳頭百餘梳,散頭臥熟寢至明"。

“篦笄巷”的由來

“一日,行到毗陵驛地方,那天乍寒,下雪,泊在一個清淨去處,賈政打發眾人上岸投帖,辭謝朋友,總說即刻開船,都不敢勞動,船上只留一個小廝伺候,自己在船中寫家書,先要打發人起早到家。”大家一定覺得這段文章很熟悉。這段就是《紅樓夢》中第一百二十回中的原文,賈政在毗陵驛和賈寶玉見了最後一面,而毗陵驛就座落在常州的篦箕巷。
篦箕巷位於常州城西,是古毗陵驛所在地,雖然只有百米來長,卻歷史悠久、聞名遐邇。整條巷子都充滿了古蹟、古韻、典故和傳說,它如同一顆晶瑩剔透的明珠,被鑲嵌在古運河之濱。抬頭看,這是一個高大牌坊,上書三個紅色大字“大碼頭”。從明朝正德十四年起,毗陵驛即設於此巷,此驛站是專供傳遞公文的差役和官員途徑本地時停船休息或換馬住宿的。到了清代乾隆年間,毗陵驛也被稱為皇華館,因此,大碼頭旁也就有了皇華亭。
據史料記載,乾隆南巡經常州時,有三次就是從這個大碼頭登岸進城的。眼前的皇華亭,背靠大運河,西倚懷德橋,東接篦箕巷,是古時常州城區大運河畔三個接官亭中級別最高的一處。乾隆十六年,乾隆皇帝恭奉皇太后南巡常州時,地方文武官員都恭候下跪在碼頭前接駕。常州在漢代稱為毗陵,因此這裡的驛站叫做毗陵驛,當時它是僅次於金陵驛的江南大驛。據志書記載,毗陵驛配有馬房,獸醫房等設施。是一個水陸綜合驛站。自從隋五朝鑿通大運河以後,這裡就一直是豆米集散之地,商賈雲集,帆牆如林,街市繁華,熱鬧非凡。是重要的交通樞紐和商貿中心。
篦箕巷古時又稱花市街,改稱篦箕巷,還有一段與乾隆皇帝下江南有關的故事呢!據說,乾隆南巡時,一路微服私訪,在常州邀請了博學鴻詞的劉綸一起逛花市街。只見小街店鋪一家連一家,差不多家家都是梳篦店,而宮花也是放在梳篦店裡賣的。許多挑夫挑著一筐筐的木梳往梳篦店裡送,乾隆有些不解,劉綸急忙解釋:“挑夫的木梳是從常州木梳街批來的,花市街上的梳篦店實則是篦箕店。”乾隆聽了,覺得很納悶,信口說道:“喔,南門木梳街上專做木梳,西門花市街專做篦箕。那么,這裡就不應該叫花市街,應該叫‘篦箕巷’。”劉綸連忙附和說:“萬歲明鑑!”誰知“萬歲”一出口,就被旁邊的捕快聽去了。不一會兒,陽湖縣令領著眾人,敲鑼打鼓直奔大碼頭迎駕,乾隆和劉綸卻早已登舟離去。縣官為討皇上喜歡,便立即下令,貼出告示:“奉聖諭,即日起,花市街更名為篦箕巷。”篦箕巷的名稱從此沿用至今。
由於乾隆數次光臨,篦箕巷名聲大噪。過往常州的客商都要買些梳篦,饋贈家眷。清光緒年間,蘇州織造局官員,每年農曆七月必泊常州多日,訂製象牙黃楊梳及梅木象牙篦箕,作為貢品“御用”。此品被人稱之為“宮梳名篦”,史書中也有“梳篦世家延陵地”記載。直到今日,故宮內還保存著清時的常州梳篦。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