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河金蝦

在湖北荊門古城內,有一條曲曲彎彎的河流,象一條彩帶,所以名叫帶河。每當早晨太陽升起,帶河波光粼粼;夜幕降臨時,河裡游出一種金黃色的蝦群,立岸看去,好像點點螢火閃爍在水中。這就是荊門古城“三台八景”之一的“帶河金蝦”。帶河,後名金蝦河。

概要

湖北荊門古城西北郊的雨山南側有一口堰塘,這口堰塘處在高高的山崗上,從城內望去,有如懸在天上,故稱天心堰。天心堰納雨山數股山泉和終年的雨水,卻沒有外排溢水的渠道,每當堰塘滿溢時,水漫進古城,以致城內的北辰門、西成門一帶,里里外外是沼澤,雜草、蚊蠅孳生,環境衛生很差,城內因此得病的特別多。英宗正統十年(公元1445年),荊門有個州官叫丁濟,率領軍民穿越城牆鑿開一條河渠,引天心堰水進城,繞過鳳凰台,經過城隍廟、高家橋,然後順著北辰門左側的豆眼頭,排入護城河。這么一來,古城內有了一條自西向北的河渠,既可排天心堰漫進城的害水,又可排城內生活廢水,極大地改變了古城的環境衛生條件。蚊蠅也少了,病疫不再折磨市民,州城官民無不拍手稱道。
這條河渠在城內曲曲彎彎,象一條彩帶,所以名叫帶河。每當早晨太陽升起,帶河波光粼粼;夜幕降臨時,河裡游出一種金黃色的蝦群,立岸看去,好像點點螢火閃爍在水中。這就是荊門古城“三台八景”之一的“帶河金蝦”。帶河,後名金蝦河。
後來,帶河年久失修, 剅眼阻塞,河水四處漫溢,導致了清朝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因淫雨綿綿,河水猛然上漲,浸坍幾十處城牆,民房傾坍無數,成了一場災亂。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荊門知州舒成龍再度發動州城軍民徹底整治帶河,挖深、拓寬各五尺,並在河岸用磚石砌築護坡。從此,帶河恢復水清流暢,波光粼粼的原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