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劍

帶劍,壯士須一劍,帶劍闖江湖。憑一把七星或龍泉寶劍獨闖天涯的夢,是熱血少年千古常新的遐思。

解釋

1.佩劍。2.佩帶的劍。3.投壺的一種招數。把箭投插入壺耳中。
壯士須一劍,帶劍闖江湖。憑一把七星或龍泉寶劍獨闖天涯的夢,是熱血少年千古常新的遐思。這也難怪,試想一劍在手,不管你如何身單力薄,手無縛雞之力,也會叫你心中雄心萬丈。這是因為千古劍客們的傲骨雄魂,為劍賦予了一種讓人血液沸騰的力量,這就是所謂的劍氣。
第一個將自己的名字與劍聯繫起來的,當屬曹沫。曹沫乃戰國時魯國的將領。齊國打敗魯國後,魯莊公向齊桓公割地求和。曹沫在齊魯會盟時,用一把短劍逼齊桓公交還魯國的土地,齊桓公只好應允。曹沫的這種行為給劍注入了一種血腥的光芒,這種精神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劍客。
為劍賦予一種人格的力量的,當屬荊柯。荊柯是衛國人,為報燕太子丹知遇之恩,他慷慨赴秦刺殺秦始竽,後事敗遭殺。他用豪壯的人格氣勢,使得劍——這殺人的利器完成了一種力量與道德的完美融合。千年之後,已看不到英雄系馬,壯士磨劍,但是生活並不只是笙歌樵唱,每天打天報紙,皆可觸目到貪污腐敗,或見死不救。於是總想讓人舞劍,舞成劍花朵朵,舞成漫天劍氣。可從幻夢中醒來,才發現兩手空空,任你豪氣沖天,也只空有一股莊嚴和悲壯了。不由想起另一種武士來,他們雖也練劍,但身邊從不帶劍。他們隨時都可以用一根筷子或一莖稻草代劍甚至傷人。他們不帶劍,鋒芒畢露的是一腔正氣。
當年文天祥在元軍圍困京城時,為摸清敵情,毅然辭掉相印,赴北方談判。在敵營中,他慷慨陳辭,大罵奸臣,使元軍上下震動。後又歷經磨難,轉戰東南,最後兵敗遭俘。囚禁的四年中,元朝多方威逼利誘,他始終堅貞不屈,被殺於燕京。他的《正氣歌》正是對自己崇高的人格氣節的深沉闡發。有人說,“胸中小不平可以酒消之,世間大不平非劍不能消也”。可我以為,胸中小不平可以劍消之,世間大不平非氣不能消。只要蘊一腔正氣於胸,再養成仁義之志,就是一種最宏大最剛強的氣概,是一種神聖不可侵的凜然之氣,是一種吞納萬物博大無極的萬丈豪氣,是一種堅不可摧、牢不可破的崇高力量。
在自己的生命旅途中闖蕩,走到何處也別忘了帶上你的劍——那是胸中的正氣之劍。不要怕世態炎涼會磨純你的劍,更不要怕旅途的艱辛會折斷你的劍,歷史早已為我們證明:歷盡百轉千回,走遍千山萬水,失去的只會是斑斑銹跡,得到的將是永遠鋒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