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第二共和國

希臘第二共和國

希臘第二共和國,是1924年至1935年間,希臘所建立的一個共和政權的正式名稱。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希臘第二共和國
希臘第二共和國
首都:雅典
常用語言:希臘語

主要宗教:希臘正教
政制:共和國
總統:
1924年-1929年 PavlosKountouriotis
1929年-1935年 AlexandrosZaimis

歷史: 建立 1924年3月25日
王室復辟 1935年11月11日

簡介

希臘第二共和國,是1924年至1935年間,希臘所建立的一個共和政權的正式名稱。它取代原先由格呂克斯堡王朝所統治下、採用君主立憲制的希臘王國,直到被政變推翻、王室復闢為止。

政權建立

根據1923年7月簽定的洛桑條約,希臘失去了亞歷山大一世時期得到的士麥那、北伊庇魯斯、東色雷斯等領土,只從保加利亞得到了西色雷斯作為補償。當時的希臘發生了親君主派人民黨和韋尼澤洛斯領導的共和派的鬥爭。1923年12月的大選中,韋尼澤洛斯的自由黨獲勝,激進的共和自由派聯盟為第二大黨派。在革命委員會的建議下,喬治二世於1923年12月19日離開希臘來到羅馬尼亞,但並未宣布退位,指定海軍總司令保羅·孔杜里奧提斯為攝政。
1924年1月24日,韋尼澤洛斯第四次就任希臘首相,他建議用公投決定君主制的去留。由於激進的共和派要求立即宣布共和,韋尼澤洛斯於2月辭職,接替他作為首相的皆是激進的共和派。3月25日,希臘議會通過成立共和國的決議案,並在4月13日的公投中得到確認,希臘正式成為共和國,史稱希臘第二共和國。

政權滅亡

喬治二世
喬治二世
在希臘共和制的1924年至1935年間,經歷了23屆政府、1次軍事獨裁和13次政變。1935年3月,保皇派的軍事部長喬治·孔迪利斯鎮壓了共和派的尼古拉奧斯·普拉斯迪拉斯領導的政變,並於10月10日成為首相。11月,希臘舉行公投,97%贊成恢復喬治二世的王位。
正流亡英國的喬治二世於11月25日再次踏上希臘的國土。復位的國王任命康斯坦丁·德米爾齊斯為首相,宣布大赦,解散議會。流亡國外的韋尼澤洛斯也在大赦之內。1936年1月的大選中,支持君主制的自由黨和支持共和制的共和黨幾乎打了個平手。
喬治二世復位前後,昔日的政壇名人們先後去世。保羅·孔杜里奧提斯於1935年8月22日去世;喬治·孔迪利斯於1936年2月1日去世;接著是埃萊夫塞里奧斯·韋尼澤洛斯,在同年3月18日去世;首相康斯坦丁·德米爾齊斯於同年4月13日在任內去世;5月17日是前首相帕納基斯·查爾達里斯;前總統亞歷山大·扎伊米斯於9月15日去世。

政權意義

1924年3月25日,希臘成為共和國。國王喬治二世已被廢黜。除非即將來臨的公民表決出現意外的結果,古希臘人熟悉的國王稱號已成為過去。而3月25日也成為希臘的獨立日和國慶日。
當天雅典一派節日景象,人們揮舞著寫有“共和與和解”的小旗。議會大廳擠滿、了人詳。通過了廢黜國王和他的格盧克斯伯格王朝並禁止他們以後的繼承的議案。該議案“宣布希臘為共和國,條件是由公民投票來決定。”議案還批准沒收原屬於被廢黜王朝的財產。
海軍上將杜利奧蒂斯在共和政體的憲法形成之前,繼續行使他目前的權力。這位上將現在充當攝政者。任命他為臨時執政官的計畫因外交原因而改變。
這樣,正如擁護共和政體者所希望的那樣,結束了希臘近代史的磨難。這段歷史目睹了亞歷山大國王去世,康斯坦丁國王復辟與古代對手土耳其戰爭失敗,反保皇主義的革命以及後來的康斯坦丁退位等等。隨著喬治被廢黜,共和便開始了。

地理氣候

希臘
希臘
希臘面積為131957平方公里,其中15%為島嶼。位於巴爾幹半島最南端。北部與保加利亞馬其頓阿爾巴尼亞接壤,東北與土耳其歐洲部分接壤,西南瀕愛奧尼亞海,東臨愛琴海,南隔地中海與非洲大陸相望。海岸線長約15000公里,領海寬度為6海里。境內多山,沿海有平原。品都斯山脈縱貫西部,中部為色薩利盆地。河流短小,多港灣。最大半島是伯羅奔尼撒半島,最大島嶼為克里特島。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冬溫濕,夏乾熱。平均氣溫冬季6~13℃,夏季23~33℃。年平均降水量400-1000毫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