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王國

希臘王國

希臘王國(希臘文:Βασίλειον της Ελλάδος),是希臘脫離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以後,在俄、英、法三國所主導,於1832年召開之倫敦會議當中所建立,目的是取代原先的希臘第一共和國。並於隨後所簽訂《君士坦丁堡條約》當中獲得承認。1924年,君主制一度被廢,改為第二共和;隨後又於1935年恢復。直至1974年軍政府垮台、希臘第三共和國成立,希臘王國才正式結束。

基本信息

歷史

維特爾斯巴赫王朝

希臘人民於1821年開始反抗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並一直激戰至1829年;1828年由愛奧尼斯·卡波季斯第亞斯帶領希臘邁向獨立,同時當選為第一共和國的首任總統。然而他卻在1831年遭到暗殺身亡。此後全國陷入了一片混亂;列強決定介入並計畫成立一個王國。在1832年的倫敦會議之中,英、法、俄三國指派統治巴伐利亞維特爾斯巴赫王朝、年僅十七歲的奧托王子為希臘的第一位君主。由於當時奧托尚未成年,於是就由一個攝政團輔政。到了1835年,他才親政。

九月三日革命

1843年,一般大眾普遍對奧托一世及巴伐利亞王室的專斷行為感到不滿,而開始要求制定憲法、改採君主立憲。奧托拒絕。於是同年的9月3日,一支步兵團在Dimitri Kalergis上校,以及備受尊敬的指揮官Yannis Makriyannis的帶領下包圍了皇宮。揚言倘若國王不制憲,就不會解散。奧托迫於壓力,只得答應。召開國民會議以回應眾人的請求。

什勒斯維希

奧托一世在1862年被罷黜後,由來自丹麥的威廉親王即位,是為喬治一世。他一共在位五十年。在這段期間,希臘的版圖大為擴張(在他加冕後不久,英國便把愛奧尼亞群島割給希臘);同時,在經濟方面也有大幅成長。1913年,就在希臘即將於第一次巴爾幹戰爭獲勝之際,他在塞薩洛尼基遇刺身亡。

喬治一世死後,由其子康斯坦丁一世繼位。他在德國受過教育,並且還娶了德皇的女兒索菲亞。因此也算是德國人,而拒絕首相埃萊夫塞里奧斯·韋尼澤洛斯參與三國協約的建議。使希臘一開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保持中立。

然而,此舉引起部分人士的反對,雙方意見相左。各自在雅典與塞薩洛尼基成立政府,造成分裂的局面。1917年希臘還是加入了三國協約陣營;而康斯坦丁一世則被迫讓位給他的兒子亞歷山大。戰後,希臘獲得小亞細亞的一些土地作為補償。

亞歷山大國王於1920年被猴子咬傷而逝世,由康斯坦丁一世重新繼承王位。但稍後發生的第二次希土戰爭中希臘軍隊慘敗,致使他又被罷黜下台。不久於西西里島的流放地逝世。

其後,喬治二世繼位。1924年,他因第二共和的成立而離位。1935年,喬治·康迪利斯將軍發動政變,將共和政府推翻;並舉辦公民投票恢復君主制,喬治二世復辟。1936年,愛奧尼斯·美塔薩克斯發動政變,建立八月四日體制。1941年德軍入侵希臘後他與全體王室成員流亡到埃及。於1946年回國復位,直到1947年去世。

喬治二世的繼承人為保羅一世,他在位至1964年。而其子康斯坦丁二世則在1967年12月為上校團驅逐,並由上校團所指派的攝政王取而代之。1973年,在軍政府所主導的公投下,王室被廢除。同年6月,喬治·帕帕多普洛斯出任總統。

軍政府垮台後,康斯坦丁二世返國,但是他並未恢復王位,另外一次公民投票結果,有69%的民眾贊成終止君主制度。希臘王國至此宣告滅亡,走入歷史。

歷任君主

自奧托一世到康斯坦丁二世,共歷任七位國王。

奧托一世(Όθων)

喬治一世(Γεώργιος Α΄)

康斯坦丁一世(Κωνσταντίνος Α΄)

亞歷山大一世(Αλέξανδρος Α΄)

康斯坦丁一世(Κωνσταντίνος Α΄)

喬治二世(Γεώργιος Β΄)

喬治二世(Γεώργιος Β΄)

保羅一世(Παύλος Α΄)

康斯坦丁二世(Κωνσταντίνος Β΄)

記載

希臘人不僅占有Patalena一帶甚至連綿到海岸 包括索拉什特拉和信德的那些國家

在印度也記載許多米南德的事跡,並描述他最終皈依佛教,佛教經典《彌難陀王問經》即是他向一位僧侶那先比丘問道的集子。

希臘王國希臘王國

公元前130年巴克特里亞王國遭受遊牧民族塞人和大月氏入侵而滅亡。雖然印度-希臘諸國有興都庫什山脈相隔而倖免,但米南德逝世後的一連串內戰,進一步衰弱希臘人的力量,使許多區域漸漸遭印度人奪回,推測之後西部的印度-希臘國王可能跟巴克特里亞歐西德莫斯王朝或歐克拉提德王朝有關,東部則可能是米南德的後代。又因從公元前130年遊牧民族入侵巴克特里亞,斷絕與希臘羅馬世界的聯繫,之後也幾乎沒有歷史文獻記載有關印度-希臘諸國的事跡,現代對這之後的歷史重建主要靠考古和錢幣發掘。

約公元前100年到前80年間,塞人開始從錫斯坦入侵今日巴基斯坦南部並逐漸侵入印度-希臘王國,約公元前80年年間塞人首領毛伊玆更建立印度-塞人王國,此後印度-希臘人只能在旁遮普西部殘喘,直到在公元前10年左右最後一位君主被印度-塞人滅亡。

藝術

臘王國的藝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除了在錢幣上保持著希臘在人物雕刻上的優秀工藝外,還有生動的希臘佛教藝術,並把古典希臘文化和佛教文化融合一體,促成了犍陀羅佛教藝術的發展,例如犍陀羅的雕塑揭示了希臘藝術對它的影響,“人神”的概念明顯地是從希臘神話文化中啟發出來的。

在藝術上來說,犍陀羅的風格以曲發、蓋著雙肩的披衣、鞋子或涼鞋和葉型裝飾板為主。而希臘佛教藝術更受到接下來的印度-帕提亞人和印度塞人繼承和發展。之後在進行了多個世紀的交流,這種佛教藝術擴散至南亞、中國、韓國、日本,直至今日。

重要君主

1.德米特里一世

2.阿加托克利斯

3.潘達雷昂

4.阿波羅多特斯一世

5.米南德一世

6.德米特里二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