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羅赫,H.

布羅赫,H.

正文

奧地利小說家。1886年11月 1日生於維也納一紡織廠主的家庭,1908年進入他父親的公司工作,1916年接替他父親任經理,直至1928年。1928年在維也納一大學求學,後專事寫作。法西斯德國占領奧地利後,他於1938年被秘密警察逮捕,獲釋後流亡美國。1950年任美國耶魯大學德國文學教授。1951年 5月30日去世。
布羅赫認為當前的時代是一切價值和人性崩潰的時代,現存的一切都值得懷疑,因而對資本主義世界的現存秩序採取否定態度。他的寫作手法深受喬伊斯、卡夫卡和超現實主義的影響。他的長篇小說《夢遊者》三部曲(1931~1932),包括《巴塞諾夫或1888年的浪漫主義》(1931)、《埃施或1903年的無政府狀態》(1931)和《胡哥瑙或1918年的公正態度》(1932),通過描寫德國從1888至1918年的發展,揭示帝國主義崩潰的過程。他的代表作是長篇小說《維吉爾之死》(1945),寫這位羅馬詩人臨終前18小時的內心活動,提出藝術作品在現代社會中是否還有存在權利和價值的問題。作者認為在專講“實用”的現代社會,任何“美”的東西都失去意義,藝術作品只對來世才有價值。這表現了作者對現實的絕望心情。他生前最後發表的一部長篇小說是《無罪的人們》(1950),認為20年代由於一些人政治上漠不關心的態度和道德上的墮落助長了法西斯獨裁的猖獗,因此他們表面上無罪,實際上是有罪的。《誘惑者》(1953)是根據作者死後未完成的手稿整理出版。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