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子山

巾子山

巾子山,位於鎮海城區東北角,招寶山向西50米。它的海拔僅有24.5米,是一個矮小土丘。它的得名源於山形卓立,形如巾幘。

基本信息

簡介

巾子山巾子山
巾子山是一座海拔僅有24.5米、面積只有3800平方米的小山頭,因其“山形卓立,形如巾幘”而得名。古代鎮海修築城牆和海塘,都是以巾子山麓為起點,借山基以固城塘,此山就成了鎮海著名的“兩塘一城”的中流砥柱。這“兩塘一城”就是後海塘、鉤金塘及鎮海城牆。
巾子山之西,是後海塘與其相接。這條始建於唐朝具有“城塘合一”功能的千年古城塘,不管其由泥塘改造成石塘,再由單層石塘改造成雙層石塘,還是由“內城外塘”改造成“上城下塘”,都始終以巾子山為根基不變。
巾子山之南,是鎮海城牆與其相銜。鎮海城牆初建於唐乾寧年間,拆毀於元朝初期,重建在明洪武年間,在經歷“建—拆—建”的歷史演變中,不變的卻是始終選擇巾子山作為城牆的根基。
巾子山之東,由鉤金塘招寶山山形連成一體。對此兩山的巨大作用,宋寶慶《四明志》作了明確的肯定,“邑無水患者,兩山之力,非兩山障蔽,不可為邑矣”

人文歷史

巾子山巾子山
明初時,當地擴建邑城,以巾子山巔為古城東北守口,稱為“暸賊嘴”,設定戍所。現城角和哨所都不復存在了。據宋寶慶《四明志》記載,巾子山北臨大海,與候濤山(即現在的招寶山)形勢相控,“為潮水出入之障蔽”。因此,“邑無水患者,兩山之力。非兩山障蔽,不可為邑矣”。
唐宋時期修築城、塘,都以巾子山麓為起點,憑藉山基鞏固城、塘。山上舊有八面樓,是官宦之流吟詩飲酒的場所。1987年,在山頂八面樓原址新建一座仿明石亭,內置南宋名將張世傑紀念碑,碑上刻著清代文學家全祖望所寫的《張太傅祠堂碑記》。現在,巾子山已被列為招寶山風景區景點之一。
後人感慨此事,寫詩歌頌,如明朝文人林時躍寫下《蹬山吊越公》詩:“孤臣一旅捍危城,巾子山前白浪盈。今日田張昔日卞,越公遺恨定難平。”字句之間,直抒胸襟。
從巾子山山腳下拾階而上,觸目一片蕭條。抬頭稍轉,巾子山東南方,開有一道小門,鎖住的是一座飛檐翹角的城樓,上題三個鎦金大字“鉤金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