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賓斯基反射

巴賓斯基反射

用鈍尖物體由嬰兒腳跟部向前劃足掌外側緣所引起的拇趾背屈、其餘4趾跖屈及扇形展開的反射性動作。也有的表現為拇趾背屈,其他4趾既不蹠 屈也不呈扇形展開。它是法國神經科醫生J.巴賓斯基於1896年首次論述的。錐體束嚴重損傷,尤其是脊髓病變時,可出現持續的自發的巴賓斯基反射,同時也可出現反射範圍增大。科學家們注意到,出現巴賓斯基反射時腳趾所呈形狀,酷似猿猴在攀登樹木時為固定身體所採用的腳趾樣式。至於嬰兒早期出現的巴賓斯基反射,則與神經系統的髓鞘化未完成有關。

介紹

巴賓斯基反射巴賓斯基反射

​用鈍尖物體由嬰兒腳跟部向前劃足掌外側緣所引起的拇趾背屈、其餘4趾蹠屈及扇形展開的反射性動作。也有的表現為拇趾背屈,其他4趾既不蹠 屈也不呈扇形展開;或拇趾及其他4趾皆呈背屈,同樣伴有其他4趾扇形展開等反射形式。這是嬰兒先天具有的反射之一。嬰兒從出生到6~18個月內具有這種反射,以後消失。它是法國神經科醫生J.巴賓斯基於1896年首次論述的。在神精病臨床診斷上,巴賓斯基反射是一項重要的體徵。如果嬰兒2歲以後或成人呈巴賓斯基反射陽性,表明錐體束受損傷。錐體束嚴重損傷,尤其是脊髓病變時,可出現持續的自發的巴賓斯基反射,同時也可出現反射範圍增大。除刺激足掌外側緣外,刺激下肢其他部位也可出現巴賓斯基反射。此外,它也發生於深睡、深度昏迷、深度麻醉、藥物或酒精中毒、胰島素及低血糖休克、電休克、高血糖昏迷和尿毒症等。

巴賓斯基反射巴賓斯基反射

科學家們注意到,出現巴賓斯基反射時腳趾所呈形狀,酷似猿猴在攀登樹木時為固定身體所採用的腳趾樣式。因此,通常把這一反射構想為:由於錐體束受損,大腦皮層的影響不能再作用於脊髓的節段,從而導致種系發展上較為古老的反射性動作形式。至於嬰兒早期出現的巴賓斯基反射,則與神經系統的髓鞘化未完成有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