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門鄉

左門鄉

左門鄉,雲南姚安縣管轄,左門鄉自然生態極保護完好,彝族風情濃郁,素有“綠色生態之鄉”,“葫蘆笙舞之鄉”的美譽,左門鄉左門村被縣人民政府命名為彝族傳統文化之鄉。農業生產條件差,素有“姚安小西藏”之稱。

基本信息

簡介

鄉政府全貌鄉政府全貌

左門鄉位於姚安縣西北部,地處兩州(楚雄彝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三縣(姚安縣、祥雲縣、大姚縣)結合部,鄉政府駐地距縣城44公里。東連光祿鎮,西與大理州祥雲縣接壤,南與官屯鄉馬游村委會相交,北與大姚縣石羊鎮相連。全鄉國土面積203平方公里,轄5個村委會,地索村委會、畢叭村委會、左門村委會、苤拉村委會、仰拉村委會,51個自然村,47個村民小組;2008年末,有農戶1101戶,人口4452人,其中彝族4248人,占總人口的95.42%,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11‰。境內群山起伏,山高箐深,海撥差異較大,最高海撥花椒園2776米,最低海撥拉務堵1515米,森林覆蓋率達76.3%,氣候高寒冷涼,年平均氣溫12.2℃,年降雨量956.4㎜,農業生產條件差,素有“姚安小西藏”之稱。 2008年末,全鄉農村經濟總收入1000萬元,比二00七年的888萬元增加112萬元,增長12.61%;農民人均純收入1275元,比上年增加116元,增長10%;糧食產量144.5萬公斤,人均有糧275公斤。 左門有豐富的珍稀資源,珍稀動物有:綠孔雀、林麝、白腹錦雞、白鷳、穿山甲、蟒蛇、獼猴等。珍稀植物有:松茸、蘭花、野山茶等。礦藏資源:銅礦資源

歷史沿革

大竹箐景色 由於自然、歷史、社會等因素,左門鄉機構變動頻繁。左門鄉時而並,時而分,屬於不同的區鄉政府。1950年至1953年,全縣設6個區,現左門轄區屬第四區;1954年至1957年,全縣設7個區,現左門轄區仍屬於第四區;1962年1965年,調整全縣區劃設定,現左門轄區屬於馬游公社,1971年至1972年,調整區劃,現左門轄區屬於光祿公社所轄;1973年至1978年,建立左門公社;轄苤拉、仰拉、左門、畢叭、地索5個大隊至1982年。期間1974年,左門公社撤銷併入光祿公社。1975年又設定左門公社,所轄大隊不變;1983年,現左門鄉轄區併入光祿區至1987年;1988年10月15日,左門與光祿分開,設立左門鄉,轄苤拉、仰拉、左門、畢叭、地索5 個村公所,村改委後,5 個村公所改為村委會至今未變。

資源環境

1、經濟林果資源

生態林生態林

左門鄉素有“核桃之鄉”的美譽,迄今為止全鄉有核桃面積12727畝,共有152724株,人均33株,預計八年左右掛果,以平均每株最低15公斤計算,每公斤十元計算,全鄉152724株核桃產量將達2290.86噸,產值將達2290.86萬元,人均產值達4580多元;30年以後進入盛果期每年平均每株100公斤計算,每公斤12元計算,全鄉152724株核桃產量將達15272.4噸;產值將達1.8億元,人均可達36000元,將成為全鄉人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支柱產業。

2、苦蕎資源和土蜂資源

左門鄉盛產苦蕎,以前人們把苦蕎作為主要糧食作物,“金裹銀”粑粑養育了一代又一代左門人民,現在苦蕎資源優勢已經變成商品優勢。左門鄉蕎粉廠以苦蕎為主的系列綠色保健加工業興起,開發純天然食、藥用的“苦蕎粉”同時開發的“蕎殼枕頭”等產品,帶動了300多戶農戶種蕎,初步走出了利用山區資源、發展特色經濟,加快了左門人民脫貧致富的步伐。此外,當地民眾自己飼養的土蜂,以其味甜、質優而名揚鄉內外“苦蕎粑粑蘸蜂蜜”使人回味無窮。

3、野生菌類資源

左門鄉境內群山連錦,林草豐茂,氣候適宜,為野生菌類的生長創造良好條件。松茸、牛肝菌、木耳、香菌等珍貴類野生菌類和山野菜等共有52種之多,近年來,鄉黨委、政府通過“包山拾菌,封山育茸”,採集野生菌、山野菜已成為人們增收的渠道之一。

4、旅遊資源

左門鄉自然景觀神奇秀麗,花椒園粱子古木參天,大竹箐泉水叮咚,站在山頂上聽松濤陣陣、舉目四望、群山連綿,像賓士的駿馬,滿目翠綠盡收眼底。此外,鄉政府駐地乾海子,夏天涼爽是人們避暑好去處。左門箐門口水碓群是彝族生產生活的活化石,千樹神樹是彝族敬神、祈福的精神家園。地索革命老區,歷史悠久是姚安縣第一個黨支部成立的地方,有革命烈士紀念塔、漁泡江風景迷人。

5、生態資源

左門鄉山高箐深坡陡,海拔差異大,境內最高海拔花椒園2740米,最低海拔拉務堵1515米。森林植被保護得較好,森林覆蓋率已達到76.3%,其中花椒園被列入州級自然保護區,林木茂盛,野生動植種類較多,是姚安縣境內的綠色明珠。

人文地理

學校學校

左門鄉地處兩州三縣結合部,境內山高、坡陡、箐深,海拔差異性大,氣候冷涼,農業生產條件相對較差,交通條件相對滯後,漁泡江把左門一分為二,穿境而過,流入大姚縣境內。苤拉村森林覆蓋率高,生態好,被列為州級自然保護區。左門民間的彝族服飾加工是一項傳統手工業,以其做工精細,穿戴適宜而出色,漂亮的毛邊底花鞋,精美的花鞋墊,姑娘頭上戴的繡球頭飾,具有濃郁民族特色。垛木房構成的彝家山寨令人嚮往,地索民居揉合了彝、白、漢民居的特色,別具風格,誘惑你前往小住一宿。左門箐門口水碓群是彝族生產生活的活化石,千年神樹是彝族敬神、祈福的精神家園。左門鄉是彝族聚居鄉,彝族民俗文化保存完好,婚喪嫁娶等民間活動仍在採用古老的傳統方式,彝族梅葛、葫蘆笙舞、豎秋桿等活動得以傳承,現存畢摩仍在傳播著彝族文化。多年來,左門鄉人民採用傳統配方和小甄釀酒法,在窯藏一至五年,其味清香醇和,令人回味無窮。為了傳承、保護、開發彝族民俗文化,2006年鄉黨委、政府成功舉辦首屆左門彝族秋山會,2007、2008年舉辦了勝況空前的中國彝族葫蘆笙文化節。建立了以花椒園為主的“梅葛文化傳習所”和以鄉政府所在地乾海迤村為主的“畢摩文化傳習所”建設,組建了一支具有一定水平的梅葛、畢摩文化演藝隊伍。

1949年7月,黨組織在地索發展黨員32員,成立姚安縣境內第一個中共黨支部-中共地索村黨支部。為紀念這些為革命事業獻身的烈士,1989年3月縣人民政府在地索村委會小團山建立了革命烈士紀念塔。2004年左門鄉被省列入解放戰爭時期革命老區鄉。2006年被雲南省人民政府命名為“雲南省生態鄉鎮”。

基礎設施

通訊設施通訊設施

左門鄉農業、水利、交通、電力等基礎設施滯後,嚴重製約著左門經濟社會的發展。鄉黨委、政府始終把基礎設施建設作為重點工作來抓,通過積極向上級部門爭取項目資金,千方百計增加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不斷改善了交通、水利、電力基礎設施,夯實了經濟發展基礎,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不斷增強,民眾出行難的問題不斷改善。5個村委會42個自然村中,有42個自然村通簡易自來水,自來水入戶1101戶,42個自然村基本通電,18個自然村通公路,6個自然村實現村內主幹道硬化,固定電話和行動電話、沼氣池、太陽能逐步進入農戶家庭,建成1個村文化活動室和圖書室、2塊籃球場、3個公廁、2個垃圾池;全鄉組建農村文化宣傳隊1支人。

教育

左門鄉現有初級中學1所,5個教學班,在校學生218人,教職工20人,完小2所,村小4所,一師一校校點2所,在校學生369人,教職工45人,中國小教職工共65人。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縣教育局的大力指導下,鄉黨委、政府始終把教育工作列入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堅持“教育先行”的理念,以抓基建創條件,在教研教改上作文章,不斷完善評價制度,在提高彝族地區的教育教學質量上下功夫,為培養全面發展的新型人才探索新路子,經過不懈努力,走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辦學之路,教育事業蒸蒸日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